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维新与革命 :晚清白话报之兴起中国现代报章、杂志刊载民间文学作品 ,源于北京大学日刊上的歌谣选 (1 91 8年 ) ,及稍后独立发行的《歌谣》周刊 (1 92 2年 )。其实 ,早在一八七六年 ,在上海创办的《民报》 ,其发刊词曰 :“此报专为民间所设 ,故字句俱如寻常讲话”① ,此报的创办 ,首开中国白话报之记录。及至晚清 ,各派政治势力出于宣传其政治主张争取民众或启蒙民众的需要 ,分别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着笑话、谚语、弹词戏曲及仿作歌谣等类作品。维新旗手梁启超主张用弹词、歌谣等通俗文艺形式编著《孔子立教歌》、《劝学歌》、《爱国歌》、…  相似文献   

2.
光绪三十一年 ( 190 5年 )冬 ,贡王为了启发民智 ,宣扬新政 ,在崇政学堂附设报馆 ,每隔一天石印一大张 ,名曰《婴报》。刊登在《婴报》上的文章是由贡王用英文字母创造出的简易蒙文字母和拼音方法所写成的。但这种文字决不能算作蒙文 ,因此用这种文字印刷刊登的《婴报》也不能说就是蒙文报纸  相似文献   

3.
杨涛 《理论界》2012,(11):164-166
背叛的抑或是回报的,孤立的抑或是合作的,取决于行动主体能否有效执行"一报还一报"原则。"一报还一报"是指,要对合作和背叛都作出回报,其之所以构成互助合作的基础,在于其善良性、可激怒性、宽容性和清晰性。根据"一报还一报",行动主体应当确保参与主体之间相互需求的满足;确保行动主体相互回报的均衡发展;增大未来的影响;不要因为嫉妒而损害伙伴的利益。为有效地执行"一报还一报"原则,要求行动主体相互承诺、兑现诺言、履行监督、分级制裁并对回报中的冲突作出权威裁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区报实践探索可以以五年为界,划分为个别试验期、集体探索期、全面开花期三个阶段;实践模式可以依据经营模式分为政府资助、半市场化、全市场化三种模式。有关社区报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以五年为界划分为零散研究期、持续发展期、稳步成熟期三个阶段。社区报研究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对"社区"和"社区报"概念的探讨、对境外社区报实践经验的介绍、微观上对国内社区报在地经验的个案探讨、宏观上对国内社区报在地经验的整体反思等四个方面。2001年以来我国社区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研究呈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特征,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可能使得相关研究陷入主观臆断中。社区报研究者应增强面向经验事实的问题意识,拓宽研究视野,把边缘人群和欠发达国家的社区报实践纳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包树望 《理论界》2012,(4):115-118
在雅文化层面的儒家道德意识的影响下,恩报观念主要有施恩不望报和受恩必报两种恩报原则,这在"三言"中多有表现。但"三言"作为俗文化层面的文学代表,底层民众的功利主义和主客观的双重柔弱等决定了其恩报观念更多的是受到俗文化层面"道德宿命意识"的支配,对恩报难相继、德福不相配的现实予以扭转,形成了俗文化层面的道德宿命的恩报观,如恩报必相继、施恩报恩必有赏、忘恩负义必有罚等。依照所依靠的外界力量的不同,其恩报模式可分为五类,其总的心理特质是功利化、宿命化和宗教崇拜式的期待、验证等,此恩报观进一步表现在历史恩报故事中。"三言"中部分篇目的恩报观念中道德宿命的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更富有道德主体意识和悲剧精神,从而使其拥有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进入"三言"第一流作品行列。  相似文献   

6.
周瑞瑞 《人文杂志》2023,(3):108-120
1921年至1938年《新华日报》面世前,在未与中国共产党自我主张深入认识的情况下,在华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密勒氏评论报》依据各自立场构建中共形象,描摹共产党行为。大革命期间,两报迷惑于“布尔什维克”所指,混淆国共两党。大革命失败后,扎根农村的红军成为外报重点关注对象,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被描述成“罗宾汉”式的神秘救世主。抗战爆发后,外报又逐渐呈现中共作为一个组织有序、敢于担当的政党如何崛起。尽管英美在华报刊以他者视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长的部分事实,但归根结底主张的是西方的理念与价值观。相关报道也曾受到国民党宣传干预,因此应对其中所含评价与材料持有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操慧  林丽 《东岳论丛》2023,(8):53-63
“京报”与“邸报”在清代都常被用于指称传播政治信息的载体,两者的混用亦反映了清代官方发报系统与民间发报系统的交织。有关清代民间报房的两种起源说中,“荣禄堂”说不足为信,“白本报房”说暂无实证,二者都缺乏说服力,而原本被视为早期民间报房的“公慎堂”实际上属于提塘共事的公设报房,且至晚于道光年间仍在运转。民间报房的出现与提塘报房的发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报房京报的繁兴也因于受众信息需求的变化。民间报房在新式报刊兴起后曾长期扮演代印代派的角色,报房的地理分布则在北京媒介空间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报房京报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清代政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迁,而京报由盛转衰主要是因为其合法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准,以"理念创新、报道创新、版面创新"为载体的精品立报工程,不仅是树立报纸权威公信力的需要,也是增强报纸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本文从理念创新、报道创新、版面创新三个方面诠释了精品立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精品立报对报纸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澳门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1822年《蜜蜂华报》的创办是澳门近代报业之始。本文分析了《蜜蜂华报》创办时期的国内外背景,和该报在澳门报业史及中国近代报业史中的地位。同时总结和比较澳门近代中文和葡文报章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术》2007,(3)
市民报作为发展最强盛的传媒群落现在却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武汉市民报也存在许多问题尤以同质化竞争严重。本文拟通过对武汉市四家市民报在品牌定位、营销渠道、广告宣传上的比较,全面分析四者的同质化的原因,并提出个性化经营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由左派陕西知识分子李敷仁主编的《老百姓报》,由于其通俗化的特征,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老百姓报》进行文本精读,揭示在抗战初期,《老百姓报》如何建构读者对国民政府的想象。具有左派背景的《老百姓报》,一方面为了在民众心目中构建出“国共合作”的理念以团结民众抗日,另一方面又要坚持自身的群众立场,该报面对国民政府军、国民政府高层、国民政府基层的已有的真实面相,针对不同的报道对象,有意识地采取了灵活的想象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最早的宣传实践是创办<安徽俗话报>.但大家一般比较熟悉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以及由此掀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资料的缺乏以及研究者的忽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陈独秀在安徽芜湖自己撰稿、自己编辑并兼任发行的<安徽俗话报>不太了解.其实,如果追本究源来看,<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进行思想革命的一个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13.
魏长洪  艾玲 《西域研究》2005,1(4):79-88
本文主要论述了解放前新疆报纸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伊犁白话报》、《新报》、《天山日报》和《新疆日报》等报纸的创办和发展,各报的形式、报导内容、性质以及在当时产生的影响;阐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报纸及报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国闻报》是严复、夏曾佑、王修植等在津创办的维新报刊,其宗旨就是呼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曾紧随康梁,为其变法摇旗呐喊。戊戌政变发生后,《国闻报》呼吁变法的宗旨虽然一以贯之,但为了应对政变后复杂的时局,其报道策略与内容却几经调整。政变之初,为了免遭株连,《国闻报》及时与"康党"划清界限,并寄希望于慈禧太后继续新政。然而,随着清廷继续新政的承诺化为泡影,《国闻报》一改政变之初与"康党"划清界限的做法,对"康党"给予同情,并公然为"康党"辩护。《国闻报》的这一转向正是清廷政变后复旧、株连造成的恶果,而《国闻报》与清廷关系由合到离的转变也是当时诸多趋新士人与清廷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日两国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新闻杂志操纵关系杂纂--国闻报(在天津汉字新闻)>专挡,探讨<国闻报>创建过程、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戊戌政变后的表现、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最后结局,揭示了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天津地区的改革派人士的办报活动以及日本和俄国与这份维新派报纸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日两国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新闻杂志操纵关系杂纂--国闻报(在天津汉字新闻)>专档,探讨<国闻报>创建过程、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戊戌政变后的表现、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最后结局,揭示了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天津地区的改革派人士的办报活动以及日本和俄国与这份维新派报纸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18.
纠正目录类著作对1907~1911年“时事报”系列报纸所刊小说的收录失误,介绍未经著录的作品,提供俾便查考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分析了所刊小说透露出来的综合信息,总结规律和特点,进而探讨了1907~1911年小说与大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华报派及其村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芳 《河北学刊》2001,21(3):80-83
中华报派是民国时期以米迪刚为首、以北京《中华报》为纽带 ,对乡村自治问题较早予以关注并系统思考的知识分子群体。192 4~ 192 5年间 ,它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大力阐扬村治 ,制定了一套以村治为核心的国家与社会建设方案。虽然它为此奔走呼号未得结果 ,并很快解体了 ,但其与后来村治派、乡建派一脉相承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技术力量的推动产生了新媒体,从而导致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进而导致注意力经济的转变,市场的变化使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由对立到竞合,最终寻求融合的发展,媒介形态必然要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媒介的共生体--"报网融合",面对竞争报网努力探索新的信息传播、生产和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