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勇敢 《船山学刊》2012,(3):176-180
戏曲通史、戏曲断代史、分体戏曲史、论文结集之戏曲史、编年体戏曲史史、地方戏剧史、戏曲图史构建了新十年的古代戏曲史貌,"拓展"与"深化"从研究领域和著述理念两层次体现着古代戏曲史研究的主要功绩。戏曲史观念的进步与实践的相对滞后是当前古代戏曲史研究的写照,"戏剧"与"戏曲"辨析的观念与实践存在着分离,古代戏曲史领域中的非经典作品研究与文体演变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古代戏曲目录对古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古代戏曲家、戏曲体制沿革、戏曲角色源流、戏曲剧本内容等研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立戏曲史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近代戏曲史的跨度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仿照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体例,将1840-1919年的戏曲视为近代戏曲史,1920-1949年的戏曲则划归现代戏曲史;二是将1840-1949年的戏曲都作为近代戏曲的研究对象.“五四”运动对近代戏曲的影响不是太大,不必分为近、现代两个段落.在汉语中,近代、现代的含义并无严格区别,在英语中则是同一词汇,“近代”一词能指称1840-1949年的戏曲.有人将近代戏曲分为1840-1911、1912-1937、1938-1949三个阶段,这一以社会发展史为依据的划分并不能准确反映近代戏曲发展的阶段性,以20世纪初为界将近代戏曲分为前后两期比较符合近代戏曲史的实际.研究近代戏曲史的跨度和分期问题,既不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但又要注意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历史进程并不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用社会革命史的进程来代替戏曲史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刘旭青 《甘肃社会科学》2007,(4):107-108,117
浙江是南戏的发源地,戏曲文学源远流长.本文从浙江的戏文山歌、戏班歌谣考查了戏曲与歌谣之间的互动关系,歌谣的传播方式及其在娱乐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并解读这些歌谣对研究浙江地方戏曲史、戏班史和戏曲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贻白先生是己故的中国戏曲史专家,他的戏曲史著作,生前已经出版了一些。他于一九六○年前后在中央戏剧学院讲课时,曾编写过一部中国戏曲史讲稿,却至今没有整理出版。周贻白先生对地方戏曲历史源流的研究,有不少精到的见解,这部遗稿中还保存了若干重要资料。鉴于“四人帮”对地方戏曲的严重破坏,许多剧种亟待整理研究,本刊特将这部遗著中论及地方戏曲的部分篇章先行发表,以飨学者。这对于肃清“四人帮”在戏曲界的余毒,实现华主席提出的“恢复地方剧种,发展各民族具有独特风格的文艺”的任务,开展中国戏曲历史的研究工作,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观剧诗是以诗、词、曲的形式题写观剧感触的诗作,观剧诗的产生几乎与戏曲的产生同步。观剧诗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臻于大盛。清代文人学者观剧诗词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对观剧情景和演剧场面的描述,有对戏曲艺人演出技艺的赞美,有对观剧动机的叙述,有对戏曲思想和人物的评论,也有观剧后对人生和自我的体验与感悟等。观剧诗是清代戏曲理论和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记录了一部分清代重要的戏曲史料,反映了清代戏曲演出的演变和风尚,是清代戏曲史、清代戏曲理论批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袁世硕先生是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著名学者冯沅君。在4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中,续承并发扬冯先生的治学方法和谨严学风,注重从基本的训释古义、稽考史实做起,力求掌握最充分、最翔实的资料,对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中的重要争议问题,做出自己科学性的论断,从而对中国小说史、戏曲史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戏曲史著述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史著述是戏曲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是戏曲史研究所产生的诸多成果中的一种。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研究在戏曲形成之初便已开始,戏曲研究的起步与戏曲创作实践的兴盛几乎同时。戏曲文学与单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样式不同,戏曲成品的展示实际上是通过作为一度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钟嗣成《录鬼簿》对戏曲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时十余年始定稿的《录鬼簿》,对我国古代戏曲出现以来封建社会长期轻视戏曲作家的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在这部不过万字左右的著作里,他不仅把朗曲家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当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名目,恰当地给予品评;而且还勾勒了一条当代杂剧的史的线索。就这些意义上说,他的《录鬼簿》既是元代戏曲家写的当代杂剧史,同时又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为了更好地认识钟氏的功绩,本文拟从《录鬼簿》以前戏曲家的地位、《录鬼簿》中戏曲家的地位和《录鬼簿》在戏曲研究史上的地位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传奇史作为戏曲专史,反映了传奇戏曲研究的时代成果。20世纪传奇史研究分为初建期、立体化时期和高潮期三个阶段。传奇史研究在史著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呈现逐步深入的趋势,但对传奇的价值和品格把握尚显不足,理论的整合也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有关戏曲的学术论争或非学术批判,是当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一翼,正确梳理和评说这些论争或批判的背景与特点,对于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传统文化,既有理论的必要性,又有实践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4月12日至17日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五十多名从事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志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92篇。这些论文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古代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不少论文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会议上,代表们除阐述自己的论文观点外,还着重就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就古代戏曲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及戏曲研究方法的革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30年代,邵茗生在《剧学月刊》发表了大量功底扎实、视角独特的戏曲研究论文,引起学界关注。他的音乐史、舞蹈史系列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时研究的趋向。邵茗生对戏曲研究的新的路径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若干局限,难以给人留下整体的印象和深刻的回味,这也是他较少为戏曲主流研究视野所关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朱萍 《江淮论坛》2001,(1):99-105
二十世纪以来 ,关于明清之际文学家丁耀亢的研究渐成系统 ,出现了一部全集、三部专著和几十篇论文。丁耀亢研究小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 :肇始期———《续金瓶梅》研究阶段 ;发展期———丁耀亢是否是《醒世姻缘传》作者的探讨阶段 ;繁荣期———丁耀亢家世生平及其戏曲诗词杂著等作品研究阶段。比较深入而全面地展开丁耀亢生平和作品的研究 ,对于明清之际的小说史、戏曲史乃至整个文化史的研究 ,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俞为民,1951年生,浙江余杭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曲历史及理论专业,导师钱南扬教授。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的教学与研究。俞为民自1980年以来,已出版专著八部,校注、校点古代戏曲、小说12部,发表论文60多篇。俞为民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上。南戏学是戏曲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宋元南戏的研究中,俞为民主要在三个方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23-24日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广州番禺 莲花山召开了“多维视野下的民间文化研究”、“中国古 代文体史与文体学”及“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发展战略” 三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出席的国内外学者共140余 人。民间文化研究的会议以“后钟敬文时代的中国民俗 学”为副题,旨在继承钟敬文开创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并希冀在研究方法和领域上有所发展;文体史与文体学 研讨会则试图在以往的典籍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 及文本批评等的基础上,以文体研究作为文学研究与文 论研究的结合点,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生长点;古 代戏曲研究方面,更是明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过去 ,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 ,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 ,因而 ,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有鉴于此 ,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 ,来勾勒 2 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一  世纪之初 ,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 ,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 ,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 ,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 ,另一…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窦娥冤提我国伟大戏曲家关汉卿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戏曲史专教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也是很恰当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而作为全剧高潮的第三折(一般称作“法场”),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险力,成为戏曲舞台上几百年来传唱不绝的优秀传————。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他生活在十三世纪,主要活动于元代的京城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当时蒙古贵族统治中国,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特另u严酷,社会异常黑暗…  相似文献   

19.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著作等身,生前即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活字典"。其《中国音乐文学史》虽非专门的戏曲研究著述,但学术观点却生面别开、独树一帜,似有开风气、辟领域的作用。综括该书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最主要的乃是作者在考究音乐与文学共生关系的同时,着意在民族音乐形态的嬗变中找寻古代戏曲潜伏于历史表象之下"草蛇灰线"般的发展印辙与演进规律。这一革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戏曲的音乐属性,具有特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7,(7):137-142
吴梅弟子是晚清民国戏曲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传奇杂剧表现出共同的思想特点、艺术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称传奇杂剧终结时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标志。吴梅弟子以传统的戏曲形式表现对时代的、民族的思考及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从而使古老的形将消亡的传奇杂剧获得了新的精神生命。在戏曲体制上,吴梅弟子既坚持传统戏曲的艺术趣味和体制规范,又能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变,尤其重视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的统一,及戏曲的音乐性、舞台性和文学性的协调。吴梅弟子的传奇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现代转换之际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