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蒙古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丰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自强不息、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她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光彩夺目、独有风格的文化珍宝。在这里,我们就藏、蒙两族人民的历史往来,看看藏族的优秀文化在历史上如何影响蒙古族的文化发展,而蒙古族又是怎样对待藏族文化的,从而也可以看出藏蒙关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学术信息     
贾晞儒在《西藏研究》1992年第一期发表《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一文,谈到蒙古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丰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自强不息、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早在10世纪就开始吸收藏族的先进文化。为了制备一代制度,学习和吸收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忽必烈曾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为译写、学习藏文经典和其他文学作品提供了方便,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族人民都为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元代以后 ,数十个民族一直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里。少数民族间 ,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民族间的关系可以说渊源流长、影响深远 ,蒙古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就是这样。蒙古族和藏族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起过重要作用的民族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历史悠久 ,有高度发展的文化。蒙古族可以说是我国北方广大草原的悠久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的代表 ;藏族是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民族 ,是高原农牧结合…  相似文献   

4.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华锐藏区,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了其独特的文化。本文就华锐藏族妇女独特的发饰做了初步的历史考究与现实比较,得出华锐藏族妇女的发饰是在本民族原有服饰的基础上受了蒙古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河南蒙旗是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别称。这支孤悬于藏族文化圈中的蒙古族通过举办那达慕大会以展现蒙古族传统文化。而那达慕大会在现今蒙藏文化融合最典型的地区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旅游和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等,承载了多重期望和愿景。  相似文献   

6.
广角镜     
是民族关系,更是政治隶属关系最近一期的《中国西藏》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说,流亡国外的少数西藏分裂主义者鼓吹“西藏独立”的一种论点是:在中国历史上元、清两朝,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民族关系,即藏族与蒙古族,藏族与满族的关系,而不是西藏地方隶属中央政权的政治关系。文章以大量事实说明元、清两朝代表中央政权,绝不是仅仅代表蒙古族和满族的王朝。如果说蒙古族在建立元朝、满族在建立清朝之前,与藏族的关系是民族  相似文献   

7.
少数派报告     
“56个民族是一家。”然而,在蒙古族、瑶族、藏族等许多民族中又包含着多个分支。这些分支与所属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又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独特文化正在慢慢地被所属民族以及汉族同化。“少数派报告”正是介绍这些远去身影的栏目。  相似文献   

8.
藏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被国内外众多的学者所青睐,最重要的是它通过翻译的手段,沟通了各种不同语言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随着藏族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需要,藏族的翻译体系也就逐步形成,而且日趋成熟并确立了本民族风格的翻译理论体系,在民族译坛中独树一帜。藏族文化是一种以苯教文化为基础,佛教哲学为指导并吸收了部分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成体系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翻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壮族、藏族、蒙古族等在我国拥有众多的人口,而且这些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对于这些民族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蒙古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拥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并且富含深刻的精神元素,集中体现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对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对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对于当代的启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壮族、藏族、蒙古族等在我国拥有众多的人口,而且这些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对于这些民族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蒙古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拥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并且富含深刻的精神元素,集中体现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对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对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对于当代的启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青海省黄河南部有一部分特殊的蒙古族群体,在与周围藏族长达700多年的互动往来中,因逐渐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而常常被外界误识为"藏民"。80年代以来,在国家民族政策的影响下,这一族群尝试通过复振蒙古民族的文化传统,重塑民族特色和形象。本文以其中较为典型的文化复振活动--那达慕为例,通过对河南蒙古族恢复那达慕的过程的叙述,旨在探讨该族群如何借助这一仪式活动,来建构和强化身份认同意识,并进一步揭示了该仪式中地方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亡后清人虽入主中原,但朝鲜李朝并不以中华正统视之.朝鲜李朝认为满清为"夷"、"胡","满蒙联姻"中的蒙古人是满清的"帮凶",是狞悍之属.而正因如此,加之朝鲜李朝自立国伊始即已确立崇儒抑佛政策以及朝鲜与中国藏区相去甚远等因素,朝鲜李朝对于中国满、蒙、藏等少数民族所信奉之藏传佛教有着认知上的偏差和情感上的极大排斥.  相似文献   

13.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4.
马尚林 《民族学刊》2017,8(2):49-55,110-112
基于笔者2012-2013年在四川松潘、云南迪庆、甘南合作、西藏昌都的田野调查,从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两个维度考察藏彝走廊形成回、藏和谐民族关系原因.认为生活在藏彝走廊的回、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互动中形成了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共融,加上党和政府的重视,民族政策的具体实施,回藏民族习惯法中合理、健康因素的作用,为形成回藏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明清易代之际,朝鲜李朝在武力威胁之下以清朝为宗主国,但其并不以清朝为中华正统而视之.对于蒙古人,李朝之恨甚于对于满人之恨,燕行录即充分体现出了对于蒙古人之极大鄙夷.归其原因:首先,在"满蒙联姻"中,李朝人视蒙古人为满清的"帮凶".其次,在信仰体系中,蒙古人藏传佛教信仰与李朝人儒教独尊之间存在冲突.再者,在华夷之辨观念中,向以"小中华"自居的李朝人视蒙古人为"夷"族.  相似文献   

16.
张立辉  徐学初 《民族学刊》2013,4(4):80-89,128-131
本文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论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要旨在于说明:古往今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是对中华各民族关系之历史与现状的精辟的理论概括和真实写照,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做好民族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作者对群科扎萨旗的调查和历史资料,从“文化主位”的立场,引述群科扎萨旗蒙古人对青海蒙古历史文化变迁过程的不同看法,考证群科旗的地域分布,分析了近代青海蒙古衰败及其文化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群体遗传的DNA线索看东乡族族源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NA分析技术的发展为进行民族识别和分析民族起源、迁徙、流动、融合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在国内外首次应用D13S317基因座第 11号等位基因频率指标 ,计算了东乡族群体遗传动态数据。结果发现 ,东乡族和回族遗传距离很近 ,且东乡族中具有白种人血缘混杂。结合其他有关资料 ,我们认为东乡族的起源与元代蒙古军带来的中亚工匠、签军有关 ,亦与当地蒙古族、回族、藏族人群的融合有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民族研究提供群体遗传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藏蒙两个族群的峨博公祭文化的田野性描述和比较分析,认为民族公祭活动既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文化特征,又具有解释、礼仪、操作等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丁俊 《回族研究》2007,(4):47-52
回回民族是诞生于中华大地且文化起点较高的一个年轻民族。回族文化吸纳和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粹,底蕴深厚,义理深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回族文化不仅塑造了回回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全面研究回族文化,进而深入探究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利于回族人民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建设中华各民族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