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固有领土论"话语对抗演变为"安全保障论"威慑,但对俄罗斯,日本竟以"不固执于领土问题"的妥协姿态恢复了作为"最终战后处理"的和平条约谈判。研究对日战后处理的历史表明,盟国对日本的定义相当于其所谓"固有本土"的四个主岛以及邻接小岛,日本领土的基本概念是主权受限于"盟国决定权",在美国的冷战政治操纵下日本才主张"固有领土"而与邻国发生岛屿争端。从赫鲁晓夫到普京一贯坚持的战后处理规范是,把日本的"北方领土"要求与冲绳问题相关联,日俄关系得以回归缔结和约的国际法进程。如果缔约导致"冲绳返还"取得俄罗斯谅解,"钓鱼岛问题"可能被美俄日复合条约机制所定义而迷失于脱离战后处理外交的歧路。  相似文献   

2.
与韩国解决"慰安妇问题"之后,日本迅速以"不固执于领土问题"的妥协姿态与俄罗斯厘定和平条约交涉"新思路",并启动了谈判。从战后处理的历史过程和日俄交涉最新进展来看,双方极尽博弈的最大相互利益,将是日本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日俄间领土改变"结果"与俄罗斯承认战后美日间"冲绳返还"的"历史事实"的平衡。这意味着,日本不再纠缠"北方四岛"返还,俄罗斯确认向日本移交两岛,但目前维持现状即还要谈判移交条件甚至于美国不从冲绳撤军则俄不实际或不完全移交,而在确认战后"琉球再冲绳化"为合法的意义上强化了日本把钓鱼岛作为冲绳一部分的立场,陷中国的钓鱼岛权益于危险境地。日韩、日俄相继和解,将使中国对日外交面临更复杂的形势。  相似文献   

3.
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在很大程度上为美苏两强所主导,处在两强之间的国家则要面临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问题。以日本为例,日本尽管从属于美国所领导的西方阵营,但在地缘却不能回避与苏联毗邻的事实,加之日苏领土问题的存在,这就要求日本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能片面地将苏联视为敌人。如何在冷战的背景下,平衡日苏与日美关系是当时日本外交战略考量的重点。对日本在冷战时期外交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今日本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的日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 ,国际环境和日俄两国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而给日俄关系的演变带来了新的契机。日俄两国政府加紧对话与协商 ,开展了广泛的多层次、多领域双边合作。但两国关系中最为关键的领土与和平条约问题却是依然故我 ,毫无进展。日本要求先就领土问题达成协议 ,然后再签订和约 ;俄罗斯则要求搁置领土主权归属问题 ,先进行经济合作。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仅仅同意继续就领土与和约问题进行对话。一  战后以来 ,日本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对北方四岛的主权要求。冷战后 ,其对苏外交转为对俄外交 ,在外交构想、政策原则、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5.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明显重视对日外交。近年来,戈尔巴乔夫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日频频发动外交攻势,欲松动对日关系。中曾根政权将其视为打破日苏关系僵局的极好时机,亦作出积极反应。两国间政治对话的渠道得以疏通,并且颇有扩大之势,两国经济往来也日渐活跃。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战后最冷”的日苏关系显然已经开始解冻。尽管日苏之间要解决领土问题、缔结和约并非易事,但是,日苏关系“由冷转暖”将对东南亚、西太平洋形势带来若干微妙影响,其发展趋势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中美英反法西斯盟国在《开罗宣言》中对处置日本海外领地进行了原则规定,盟国的立场和态度充分体现在"三个所有"的规定上。处置日本海外领土中,琉球群岛的地位和定性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战后处置日本本土问题。西方国家对琉球群岛的立场是清晰的,即琉球群岛不是日本固有领土。《波茨坦公告》是《开罗宣言》处置日本的原则规定的逻辑发展,其对战后日本领土主权作出明确规定,即战后日本领土主权仅限于其本土四岛及盟国决定的临近小岛礁。将日本所有武装力量及附属民事机构从北纬30°线以南地区驱逐出去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文件的实施要求,也是日本战败的必然,由此北纬30°线成为战后中日海上岛屿领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8.
在2013年出台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日本官方在二战后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利益的定义及内涵。日本的首要核心利益是涉及领土问题及恢复国家对外职能的国家"安全利益"。日本基于核心国家利益的对外战略调整及政治诉求,重点是为摆脱战后体制、改变战败国形象,以修宪恢复因战败被剥夺的部分国家对外职能;所采取的强化日美同盟及价值观外交等手段,是为在亚太乃至全球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从长远来看,日本仍将以"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谋求地区乃至国际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力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及和平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实现海外用兵,进而实现政治乃至军事大国化的战略目标。这种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对外战略选择,势必会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府的咨询机构,经过战后四十年来的不断调整,已基本形成了跟国家政策的各领域对口,分工细密的咨询网络。各咨询机构在沟通政府和民间的信息交流等方面,对日本国家的决策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日本政府的咨询机构主要包括政府直属的咨询机构和半官方的“思想库”。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日本在占领初期自主提出的"文化国家"构想,是日本最早的国家重建理想形态。围绕"文化国家"是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实践,在日本政界及思想界形成了保守派与进步派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背后反映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国家重建道路,即以延续近代"国体"为目标的国权立国论与以民众思想启蒙为理想的民权立国论。占领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帝国民主主义"现象,正是国权与民权在战后重建中矛盾并存的体现。而与民主化改革背道而驰的国权理念最终主导战后日本重建的现象表明,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并非由占领当局主导,而是从"文化国家"这一原点出发的日本自我能动性选择及适应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日本民众民主化思想启蒙缺失导致国家前途命运由极少数政治、文化精英操控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王键 《日本研究》2007,(4):48-5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根据《波茨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退入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至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同时日台“断交”,日台关系由“官方”转为“民间”。至冷战结束,日台经济关系日趋密切,政治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时期,日台关系跌宕起伏,有升有降。日本维系日台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其对台政策的取舍主要是受美国对台战略的影响,同时也受中日关系博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钓鱼岛争端的论战中,日本官方回避《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代表的雅尔塔体系法律文件在确定战后东亚领土中的地位,反而将《旧金山和平条约》作为日本对钓鱼岛"主权"主张的条约法依据。本文结合历史学对"雅尔塔体系"的研究,侧重从国际法尤其是条约法角度,重点考察和论证"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雅尔塔条约体系的"强行法"特质,并分析这些条约与钓鱼岛问题的紧密关联,以批驳日本的官方主张。  相似文献   

13.
论战后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产业政策中的作用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张艳娟战后,在经济迅速增长过程中,日本政府成功地运用了产业政策,有效地调节供给结构,使资源配置达到高效率。在实施产业政策的过程中,日本政府有个重要的经济杠杆,那就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所谓...  相似文献   

14.
由日本著名电影人永田雅一发起、成立于1954年的东南亚电影节,不仅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也是美国在亚洲开展"文化冷战"的直接产物。通过研究东南亚电影节的诞生背景以及日美两国发起电影节的不同战略目的,可以管窥冷战初期日美文化外交关系的多维面相。通过分析东南亚电影节的战略定位及其影响,亦能看出战后日本政府与民间人士协力开展的"电影节外交"与其"重返东南亚/亚洲"这一宏观战略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结合永田雅一的从业经历可以发现,这种未认真清理军国主义文化侵略思想遗毒的外交理想,很容易使电影节其他成员回想起二战时期被日本殖民的惨痛记忆,继而激起文化民族主义的"感性抵抗",最终导致冷战初期日本对东南亚开展的文化外交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后,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出现的"普通国家"论仍有继续予以关注与探讨的必要。"普通国家"这一话语所表述的首先是一种论调、一种思潮、一种对日本国家发展现状不满的观念,然后才是诸如修改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等与实际政治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性政策指向。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本文以"普通国家"这一话语之所以会出现的观念背景为思考视角,对这种观念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观念致使"普通国家"这一话语得以在战后日本出现、这一话语表述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等做了逐层剖析。  相似文献   

16.
对战后日本政治保守化问题,应作为一个过程来全面把握。战后日本政治保守化,经历了四个高潮:(1)1951年旧金山片面和条约签定后,美军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大批被解除"褫夺公权"处分的战前政治要人纷纷重返政治舞台。在1952年10月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解除褫夺公权处分的人大量当选,使保守党议员在众议院超过总议席数的2/3。在战后第一次保守化高潮中,保守政治力量在政界确立了对革新力量的绝对优势地位。(2)1960年以社会党为代表的革新力量所支持的"反安保斗争"以失败告终,从此,群众性的政治斗争走向低潮。日本政府成功地把…  相似文献   

17.
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东北大学高教研究所孙浩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战后尤为注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本学者早在1962年编著的《日本的成长与教育》一书中就坦言道:“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四分之一的经济物质条件,但支撑战后如此辉煌的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并非南海域内国家,但曾有对南海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伴随对印度支那的扩张,日本逐渐控制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于1938年将南沙群岛命名为"新南群岛",编入日据台湾领土,(1)此后占据南海诸岛直至"二战"战败投降。战后日本对南海政策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战败至1970年代末的"出局旁观期",二是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  相似文献   

19.
1989年,日本登上世界第一大援助国的宝座。冷战后的日本,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其世界头号援助国地位自评甚高,形成空前的ODA(政府发展援助)热。1991年前,日本舆论界对ODA多从“黑色疑惑”、“密室政治”角度进行批判性报道,  相似文献   

20.
日台"断交"后出现了以"交流协会"、"亚协"为窗口的"半官方"渠道和以"日华恳"为代表的民间渠道。这在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上皆与主权国家间的两种渠道呈现差异,即"交流协会"、"亚协"必须以民间面貌示人,只能发挥礼节性、事务性往来的功能,而"日华恳"则发挥双方间接政治接触的功能。由于日台关系从属于中日关系,因此上述基本特征自"断交"以来并无变化。随着冷战后日本"以台制华"的意图日益明显,"交流协会"、"亚协"的官方色彩逐渐浓厚,以"日华恳"为代表的民间渠道的功能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