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婚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小说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重要特征.同时,都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非女性主义文学对婚恋家庭也作出了绝然不同的文化阐释.研究婚恋文化,对我们理解并把握新时期文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恩施地区土家族聚居村廖家坦村有不少表示婚恋习俗的语汇,如"女儿会、哭嫁、茶食"等等,这些语汇反映了当地曾经"以歌为媒"的婚恋传统和哭嫁的特殊婚俗。"换亲、开脸"等语词的消失又反映了当地土家族婚恋习俗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3.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需要从最具代表性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研究入手.本文将以探究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与舞蹈的联系、"婚恋"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摸索"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解析独特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相似文献   

4.
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本文在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应本着"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挥大学教育主导作用,并就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出了具体对策,以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三眼箫"是织金县阿弓镇长角苗最独特的代表乐器,承载了长角苗百年来的婚恋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当下,在织金县阿弓镇一带"三眼箫"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反映了"三眼箫"与长角苗的婚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三眼箫"是长角苗青年男女缔结良缘的桥梁。本文主要从织金县阿弓镇长角苗的文化生境、关于"三眼箫"的传说、介绍阿弓镇长角苗"三眼箫"的形制特征等方面入手,探讨织金县阿弓镇长角苗"三眼瞎"与婚恋文化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贵州荔波茂兰腹地的瑶麓乡青瑶族,保留和传承着一种古老、纯朴、文明而奇趣的婚姻习俗———凿壁谈婚。它是一种自由恋爱方式,不需媒妁之言,不受父母之命,不重门户身世,不敛对方财、妆,只重男女真情。青年男女以寮房作为恋爱场所、以对唱作为恋爱手段,经过准备、闹几崽、闹尤崽到老久独的过程,最终确定婚姻。"凿壁求婚"受当今文化的冲击,正逐步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7.
从<诗经>"风诗"及广西民歌入手,探究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中原地区婚恋文化与广西各族的异同,比较了其中呈现出的不同的女性风貌.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恋爱现象如今已经是各高校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来看恋爱已经是他们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交往,这是由其身心发展来决定的。然而,当代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恋爱观出现偏差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是比比皆是。文章立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浅谈当大学生恋爱观出现偏差的成因为目的,提出了几点导致大学生恋爱观出现偏差的内在原因和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9.
世居西双版纳坝区的傣族,其婚恋状态比较宽松自由,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即可结合,婚后生活若不如意也可以提出离婚。 傣家青年男女通常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谈恋爱了,他们一般都利用赶街、赕佛、纺织、他人婚娶和各种节庆活动的机会,结交异性朋友甚至发展恋爱关系;而每年的“开门节”后,农事稍闲,便进入了傣家男女青年们的热恋与结婚时节。 尽管傣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是缔结姻缘还须通过父母,并由男方托媒人带礼物到女方家说亲,当地人称之为“吃小酒”。“吃小酒”有时也是订婚仪式。此后隔段时间,当男方家再托媒人光临女方家时,便是与女方家长商议婚期、决定男方婚后是否从妻居等大事去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在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越发明显,在民族地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在用人单位眼里,女生是高成本劳动力,特别是有些民族地区的性别歧视表现得还比较明显。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与社交场合的性别弱势会对企业利益造成影响,这是企业排斥女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