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服务生问他:"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  相似文献   

2.
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V他QP"结构作了进一步讨论。共时方面,通过语义、语法功能和韵律结构的分析,并与"V他NP"结构相比较,认为"V他QP"结构中的"他"是表示未然的主观愿望或决定的助词。助词"他"是由第三人称代词"他"发展而来的。"V他QP"结构萌芽于唐五代,宋代逐步走向成熟,并进而从历时方面描述了该结构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他"展示了小说核心内涵,"他"最令人关注,也最让人争议。"他"性格诡异,忧郁和孤愤是"他"性格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他"的性格生成严重的"自我拒绝"和"性格障碍"。"他"性格的稳定性和差异性、复杂性和主导性、表层性和深层性,呈现出"他"性格丰富多样性,展现了"他"性格的魅力。《沉沦》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表现领域,首开"另类小说"之风,影响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正被誉为京城"盔头刘"的刘森溥,从上世纪40年代初学徒开始,到2009年病逝,做了一辈子的盔头行当。进入耄耋之年的他,尽管身体虚弱,但仍一天不拉地往他的戏剧服装店跑,甚至病了也不肯休息。他唯一牵挂的是如同他的生命一样的"盔头"。他最大的愿望是有人接班,将他钟爱的"盔头"伴随京剧一代代延续下去。为此,他曾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论是站在现代哲学美学反形上学立场上的,反对把心和物作实体化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界定也是相对的,美的真实意蕴是化掉主观和客观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重点在"统一"(同一)上。黄应全得出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是主观论的结论,其原因是他的思维方法是旧本体论的,他对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分析也是静观的,不是动态的。他推理所涉及的"心灵"和"形象"都不是朱光潜的原意,他的实体化思维使得他非此即彼地把美同美感割裂开来,这是他的错误结论的病根。  相似文献   

6.
在"图像转向"之后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尤其是本土艺术中的异族"他者"形象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土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指某一文化传统的艺术中出现的不属于自己族群、而是来自异邦的人物形象。前全球化时期东西方艺术在视觉领域都有大量的"他者"形象,通过探讨这些"他者"形象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认识视觉表征的深层结构与审美机制。在创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他者"形象塑造的因素呢?哪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一决定因素如何影响和左右了他者形象的塑造呢?由于受制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在"美化"与"丑化"的两极之间互动,但采取何种形式处理取决于本土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世界秩序以及本土文化在当时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换言之,是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了塑造他者形象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差生"。一直到读中学,他像个皮球一样被许多学校踢来踢去,就连最差的学校也不愿意招收他。开始,他自己也像老师们一样认为自己非常笨。十几岁以后他才明白,自己不是笨,是在  相似文献   

8.
流沙 《社区》2012,(5):15
一次翻看报纸时,偶然看到报纸上公示了我所在辖区的人大代表,但我却不认识他。这自然让我产生联想,他是胖是瘦,立场如何,也不知道在哪儿能找到他,他到底能不能"代表"我的利益和诉求?既然他"代表"了我们,任内能不能"联系"一下我们,或者公布一下联络方式,让我们可以联系到他、找到他,提提意见、建议什么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薯片和牛肉干是儿子所喜欢的,百吃不厌,经常藏起来,或抱在怀里。我跟他说,分享是件快乐的事情。他问:"什么是分享?"我说:"就是把喜欢的食物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吃。"他说:"我喜欢自个儿吃。"我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依然不改。  相似文献   

10.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以"篡位者"、"阴谋家"、"虚伪阴险"的形象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这样一个"反面典型"身上,我们却看到了在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权思想光辉。无论是在他身为草莽之时,还是在他登极宝殿、君临天下之时,他都是一位人权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7,(21)
6月的一天,已是48岁的他来到社区居委会。"啪——"一张"刑释证明"拍在了民政助理员小汪的桌上。"我没饭吃了!"他吼完,径自坐下,不再发一言。他在小区里是个很少与人交往的人,原因是他打架斗殴、"两劳"释放的背景,最近他工作的厂子倒闭了,所以他又多了一重下岗失业工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管他"是一个至今未被收入虚词词典的连词性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管他"虽然没有词汇化为一个词,但它是一个经过句法上的并入操作而实现的韵律词,比"管"更有资格充当连词性成分。"管他"语法化为连词性成分首先是语义条件,即"管"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心理动词、代词"他"的意义虚化,其次是语音条件,即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自然音步模式。此外,"管他"语法化为连词的直接语境是反问句,相关语境是否定句。  相似文献   

13.
《可乐》2006,(6)
顶一头稀疏枯黄的细毛,操着暗哑迷人的嗓音,许巍睁着他那清纯的眼睛望着记者和歌迷。在你知道他的名字以前很早。你一定已经会哼几句他写的歌。这个没有什么明星相的男人是目前国内公认最顶级的歌手之一。关于他的话题通常会是:"他的歌究竟算不算摇滚"、"他的吉他为什么弹得那么好"、"他唱了十年的好歌怎么现在才红"、"终于让他这小子混出头了"。K=《可乐》X=许巍  相似文献   

14.
刘军 《源流》2011,(15):66
2011年是瑞士驻华记者阿鹤腾先生的"本命年",他第一次来华工作是1986年,照他的说法,他在中国横跨了五个"五年计划",他用"夜与昼"来形容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变。阿鹤腾喜欢骑着一辆老旧的"永久"自行车去采访。他认为骑车采访  相似文献   

15.
正他被称为"用生命敲击改革开放的大门"的人。他被拿来与顾准相提并论。经济学家吴敬琏评价道:"如果顾准在学术思想上是一个泰斗级的人物,那么他的才能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实际上,他与顾准本就是挚友。他叫徐雪寒。  相似文献   

16.
他一路走来,可以说"惊天动地",当年学"毛著"他是全军全国的"典范"。黄祖示:家喻户晓,红遍中华。"文革"后,黄祖示在公众的视线中渐渐淡出。如今,他已年逾花甲,告别戎马生涯,现在,他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褚振江  罗金沐 《中华魂》2013,(18):24-27
有人说他是远见卓识的战略学者,有人说他是游刃有余的外宣专家,有人说他是口若悬河的演讲大师,有人说他是炙手可热的明星教授……而孟祥青却称自己首先是一名军人,一个"忧对天下的军人"。2013年教师节,孟祥青站在聚光灯下,一举入选"学科学术带头人"、"杰出中青年专家"、"从事国防教育满30年"三项殊荣。"搞战略理论教学是兴趣也是使命""有听头,耐琢磨,解渴!"说起孟祥青,北京军区某师师长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的话,马三立生前无疑是当时同行中辈分最大的。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会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念过私立高中,在今天恐怕相当于大专了。因而他的相声别具一格,按行话说就是"文哏"  相似文献   

19.
姚燧是元前期著名散文家,其文学思想是在传统儒学和理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学是他复古的动力,使他重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以"高古"为尚,有浓厚的返古色彩;文学是他认识的大范围和自身特性;理学促成了他的这种认识,也限制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重视思想认识,推重"性情之正"、"气粹而正",并以此来厘正文坛的意义。在元代散文发展中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一次投资洽谈会上,蔡聪妙一再强调说,菲律宾是他的祖国,中国则是他的祖籍国。但同时,他从不敢忘记父亲对他的叮嘱:"你的根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有"两个祖国"的人,竟然是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密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