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清代康熙年间以来300年间,文县白马人服饰的发展演变,分为清代、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其日常服饰主要经历了由"简"到"全"再到"无"的变化过程,节日服饰地位日渐突出,宗教服饰有"变"与"不变"特点.文县白马人服饰演变的因为与生产方式变化、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化对之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彝族服饰的历史地理研究几乎空白。川西南安宁河流域以滇为中心的靡莫之属和以邛都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头饰皆"椎髻"。以游牧为主的氐羌族群""、"昆明"头饰皆辫发(编发)。滇池地区滇人男女均穿对襟无领外衣。哀牢人有"文身"习俗,"衣皆着尾"。人"穿长裤,老人多喜蓄长须,佩长剑,盘发于脑后为长形髻"。白狼人披发左衽。估计"牛"羌服饰与"白狼"服饰基本相同。叟人服饰特征主要是"英雄结",披毡、赤足。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对服饰有一定影响。彝族服饰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服饰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内在心灵的升华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对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更名民曰黔首,大酺。”黔首一词,旧解纷纭,或以为指劳动人民,以其常年劳作,肤色黑;或以为劳动人民以黑巾缠头。均非的解,不足征信。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实行法家路线。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黔是黑的意思,秦始皇根据五德终始崇尚黑色,‘黔首’在当时应是指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是秦始皇对当时人民的一个尊称。”(《红旗》1974年第8期)此说极精当。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服饰装束。因而有"只认衣冠不认人"、"衣帽取人"之说。布衣身着布衣者,为平民百姓。"布衣"是平民的代称。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服饰的艺术长河中,藏族服饰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夸张的饰品、新颖的图案等不拘一格的特色,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页。文章从藏族服饰的地域性与多样化、功能性与舒适度、装饰性与表现力等方面出发,揭示藏族服饰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历史传承等不同,所体现出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服饰现象,这也是藏族服饰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一) 民族服饰与外来服饰世界服饰种类繁多,千差万别,难以数计,但从总体上可以归为民族服饰和外来服饰两大类。所谓民族服饰,是指不同国家、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均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服饰。所谓外来服饰,广义指凡由族外引入而非本民族所固有的服  相似文献   

8.
从服饰色彩的直观感受,围绕着人体包装所产生的视觉反应,认真分析了人在着装情况下对服饰色彩的心理、生理及审美反应,提出在服饰色彩与人体包装问题上,不能简单理解成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的事情,或把"好看"作为唯一的审美原则.并对服饰色彩在人的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及审美的反应作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9.
对岳麓书院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的取材特色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其与当时的律令有着密切的关联,与同性质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等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说明它们都是当时"学吏"制度的产物,其内容是"为吏"者必备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0.
就外部环境因素而言,当下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奠定了男性服饰审美转向的物质基础,而政治、社会和性别观念的变革也为男性服饰审美的多元化提供了现实土壤。就主体内在需求而言,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个体的"从众"与"异众"心理、个体身体审美意识的强化,也从不同层面促进了男性服饰审美转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服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禁”即服饰禁令,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机制对社会成员衣着服饰进行强制干预的各种限制规定。其内容既包括对社会民众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乃至衣长袖宽的尺寸规格限制,同时也包括取缔某些社会服装,强迫社会成员改易他服,彻底废除原有服饰习俗的强权措施。历代服饰禁令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社会民众衣着服饰的自主选择权利,扼杀了古代社会成员穿衣着装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活力生机,从而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被打上了十分强烈的专制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12.
在“四人帮”掀起的“儒法斗争”的叫喊声甚嚣尘上之时,梁效、罗思鼎们曾抓住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一事,兴风作浪。他们煞有介事地胡说:“民”与“黔首”是两个不同的阶级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民’是伴随着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阶级划分,即人类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后出现的阶级概念,是对奴隶的称呼。”“‘黔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阶级划分的产物,是伴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出现的名称。”他们又绘声绘色地说:“公元前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讨论古汉语词的引申义,论证词的比喻义、借代义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词例:爪牙:原指鸟兽的爪和牙,因其锋利可以致用,遂比喻引申为武臣.股肱:本指人的大腿和胳膊,比喻义是指得力的大臣.鼎沸:本指鼎中煮水沸腾开滚,比喻义是指声势汹涌杂乱.朱门:红漆大门,借指富豪人家.黔首:借指平民百姓.(古代百姓不准戴帽子,只能用黑色布巾缠头,所以黔首就成了百姓的标记.“黔”是黑色.)布衣:借指老百姓.用这类词来说明词的比喻义、借代义是不恰当的,其说解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词的比喻义、借代义都是词义的一种转移,实际上也是引申义,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引申而已.词的引申义是对词的本义说的.词的本义、引申义是对多义词说的.词的比  相似文献   

14.
秦代在工程方面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岳麓书院藏秦简保存了不少与工程管理相关的史料,其中《数》所记载的工程量计算与徭役征发有关,且《数》应是秦代"学吏"教本,而《为吏治官及黔首》中则记载了官吏于工程事务的多种考课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以秦兵马俑铠甲为设计元素,探讨了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从"表形"、"达意"到"造势"几个设计层次出发,认为在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遗产做到传承的同时,深入领悟传统元素的精华,创新民族元素。  相似文献   

16.
苗族服饰纹样因人与自然平等的题材、精彩绝伦的色彩、深邃广裹的空间等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和自由感.在数码服装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苗族服饰纹样进行"形"的提取与衍生、"色"的提取与复现、"意"的提取与延伸再现苗族服饰纹样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展开了讨论,并产生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主张个人服从社会,也有主张利己的.西汉以后,儒学获得独尊地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是重整体意识,忽视个体意识,个人依附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蒙上温情脉脉的宗法血缘的面纱,在内容上却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仁"作为人们追求的至善,是一种群体和谐的原则;社会的秩序是一种以义务为中心的秩序.  相似文献   

18.
中华衣冠文明从一开始就与道德、法权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社会各阶层从上到下必须在礼制与法权的严格规定下选择服饰.从某种意义上说,服从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就是服从了专制统治秩序和法权.尽管冠服制度历朝都有所更新,但其维护专制统治,稳固宗法礼制的宗旨却是一贯的.因此,"垂衣而治"作为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服装心理学的角度,着重讨论了美国作家德莱塞在其作品《嘉莉妹妹》中对"服饰"这一象征的运用,并且透过其对人物不同时期穿着,以及对"服饰"态度上的变化的相关描写,揭示"服饰"对人物阶级的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吸取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的记载,从文字学角度对西周铜器铭文中的"(O)"(目木)、"( )"二字重新进行考释;认为"(O)"(目木)仍释为"雍",但应指枲麻,是明确古代服饰"市"的质地之词;"( )"即古文献中的"裼"字,指裼衣.后者在金文记载的服饰中为首见.此外,本文还对这些服饰所涉及的西周社会制度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