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论道德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内化作为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具有内容选择性、模式可变性、过程发展性等特点。作为个体道德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道德内化,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一个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时代,礼教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在婚姻方面,就是唐代青年男女择偶观念与方式的多元化倾向。一方面,受传统礼教的约束,一些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仍然遵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依礼择偶不乏其人,这种现象从出土唐代墓志的相关记载中不难得到印证;另一方面,部分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上则敢于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按照双方间的情来行事,缘情择偶的现象时有所见,这种情况在传世文献中屡见其载。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不违反法律禁止条件的男女缘情结合,法律虽然不作干预,却还是会不时受到传统礼教的干涉,以至于不少唐代青年男女每每纠结于依礼择偶与缘情择偶的两难选择之中。而从唐代婚姻立法的角度考察,唐律既认可青年男女依礼择偶,显示出对礼的尊重;又默许青年男女缘情择偶,显示出对情的理解,这无疑是唐律开放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父权为视角,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框架,借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宗族、人际关系网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和通过亲属关系、面子体系等构成的象征体系,深入分析农村"闪婚"的本地化成因。本文认为,传统父权文化并没有因现代思想的冲击而消逝,而是在当下农村继续发挥作用。在打工经济限制青年男女返乡时间的背景下,受父权思想影响的父辈群体为了保证家族的传宗接代,以教化权力为基础,通过打、拉、限、借的方式规训子女的择偶地点,建立起本地的通婚圈。这一模式使得青年男女的择偶时间和择偶地点只有在年假时才得以短暂重合,择偶时间被大大缩短,由此产生了新的择偶方式——"闪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父权为视角,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框架,借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宗族、人际关系网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和通过亲属关系、面子体系等构成的象征体系,深入分析农村“闪婚”的本地化成因.本文认为,传统父权文化并没有因现代思想的冲击而消逝,而是在当下农村继续发挥作用.在打工经济限制青年男女返乡时间的背景下,受父权思想影响的父辈群体为了保证家族的传宗接代,以教化权力为基础,通过打、拉、限、借的方式规训子女的择偶地点,建立起本地的通婚圈.这一模式使得青年男女的择偶时间和择偶地点只有在年假时才得以短暂重合,择偶时间被大大缩短,由此产生了新的择偶方式——“闪婚”.  相似文献   

5.
性权利是内涵极其丰富的范畴,它的实现又有赖于一个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然而,当前我国在道德和法律上对性权利的保护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的性道德及婚姻道德标准和内容过分强调婚内夫妻间的性权利,而忽略了对已婚个体性权利的保护;造成了男女在性权利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我国现行的法律对个体性权利保护的范围窄,有些领域处于一种空白状态。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改进性道德规范;增强全体公民的性权利意识,使性权利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得到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6.
论角色道德     
角色是与人的一定社会位置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角色道德是调整角色之间以及角色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具有伴侣性、角色化、类别化等特征。加强角色道德研究 ,有助于深化和丰富对职业道德的探讨 ,有利于强化人们的角色道德意识 ,促进角色道德教育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春秋道德突出的特点是宗教性、宗法性、相对性和平等性,虽有一定的等差性,却没有压迫性和奴役性.春秋道德的宗教性,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春秋道德的宗法性,是宗法制作用于道德的体现.春秋道德的相对性、平等性既是社会客观需要,也是道德发挥社会功能的一个基本条件.春秋尚未建立起高度君主专制,政治为道德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这是春秋道德具有相对性、平等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社会道德现状?道德"社会病"症结何在?应该如何根治?已经成为国人集体思考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导致当下社会道德问题诸多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的力度和密度,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并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管理,积极进行社会道德文化的软实力建设,确立重建道德社会的发展思路等方面,为如何根治当下社会道德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道德生活是一定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关系的反映和体现。道德生活包括了社会公共生活和个体生活的道德实践与精神活动。 生活在中国变革年代的大学生,其道德生活必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而发生变化,而且也必将作用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对有效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在1990年11月至1991年3月间,对宁夏四所高校4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有关道德生活状况的调查。并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回收有效问卷356份,  相似文献   

11.
伴随出生性别比失衡及择偶场域中不平等婚姻策略的消极影响,农村大龄青年目前面临较大的择偶困难与压力。高额且无力承受的婚姻支付、相亲的择偶年龄限制、多类别且高难度的择偶困境,构成大龄青年择偶的主要压力。大龄青年长期未婚,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潜在与显在的社会风险,导致青年个人及父母精神压力的增强、家庭成员间矛盾的凸显、非理性观念的蔓延和失范行为的增多等问题的产生。缓解择偶压力与防控社会风险,需要从挖掘择偶压力与社会风险产生的源头切入,多力量参与、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2.
青年的婚恋观包括择偶观、婚姻观与性观念三部分,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其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厦门青年在婚恋观在总体上呈现为择偶观多元化且有主流发展趋势;婚姻观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面临新的挑战;性观念走向宽容开放的趋势,针对这些特点从社会、家庭与学校和青年群体特点这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引导青年婚恋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道德文化的礼仪之邦,传统道德文化对人的心理影响深远,并支配着 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现代化进程使传统道德文化面临种种挑战,道德文化缺失,道德行为失范,并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道德文化重建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道德需要与制度公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需要是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在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道德需要作为个体社会属性的一种应然存在,要转化为一种现实的道德力量,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社会机制即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保障。因此,要激发和提升个体的道德需要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有效地发挥制度在个体道德需要方面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渐突起,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真正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选择有效的德育工作方式,对预防和减少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的大学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根本问题在于德育主体价值的丧失。德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德育主体 ,这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德育创新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着重唤醒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社会化是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德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完善人格,解决大学生的教养问题、文明意识问题和行为规范问题,以及树立现代思想观念和培养社会角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年上海市典型区域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t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后发现:上海市流动人口的配偶、收入、职业、子女随迁状况以及社会融合程度对其居返意愿是典型的影响因子,而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更换住地次数等因素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9.
从道德关系重释角度研究科技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加强科技道德建设,促进科技时代道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重释道德关系。重释道德关系的前提是转换道德价值观,给自然界及其他对象物赋予道德价值;重释道德关系的内核是拓展道德关系的主体,把自然和操作对象纳入道德关系主体的范围;最后,要加强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并注重评价的社会历史性,通过完善道德评价方式给道德关系的重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牧区及其他城镇的蒙古族人口作为流动人口开始不断出入呼和浩特市。流动人口作为本民族内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因流动和城市化而大量吸纳新环境的文化,其婚姻家庭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说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对这些年轻人的择偶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的话,那么社会阶层观念则划定了他们的择偶范围。社会结构交融的加深导致了很高的族际通婚率。择偶范围的有限性、经济条件的限制性及他们对世俗文化的崇尚促使他们组建核心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