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姚伯茂同志为了替“合二而一”论辯解,裝着要对矛盾作具体分析的样子,将矛盾划分为“以斗爭性为主”与“以同一性为主”两类,并竭力证明后一类矛盾就是“合二而一”。他一再援引红专矛盾作为“论据”,说什么红专矛盾就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就是“合二而一”的,说什么党的“又红又专”方针,就是根据红与专“合二而一”提出来的。姚伯茂同志的这种论调显然是十分荒謬的。它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对实践也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有加以彻底驳斥的必  相似文献   

2.
今年七月十九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文章认为:“按照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爭性的不同情形,可以将矛盾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第二种类型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需要通过斗爭去解决;而“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则应该用“合二而一”、即把对立面结合起来的方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的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否也是“对立的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有的同志在这方面已经作了许多论述,在这些论述中有一种倾向很值得注意,即在论述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互统一、相互制约”和“相互否定、相互排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有以同一性和斗争性来代替事物矛盾的具体对立面的倾向,即把作为事物矛盾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事物矛盾自身分割开来,离开事物矛盾的诸方面而抽象地谈论同  相似文献   

4.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过去我们惯常的说法是包括两个方面,即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近来,有的同志主张把“相互转化”的含义从同一性中独立出去,作为与同一性、斗争性并列的概念。这样做,我是同意的。问题是,同一性是否仅是相互依存?有的同志作了肯定的回答,有的则主张有两个基本含义,即在相互依存之后还要加上“相互包含”、“相互贯  相似文献   

5.
一、两类不同矛盾是构成事物矛盾的普遍结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有些矛盾是有公开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矛盾则由原来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社会矛盾做了基本划分,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关于这种矛盾分析不仅是我国政治情形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最近哲学界展开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争论,我们基本上同意项晴、沙人等同志对“合二而一”观点的批判的意见,我们认为“合二而一”的论点实际上是取消斗争融合矛盾的错误论点。这里不想多谈。现在着重对《人民日报》7月19日发表的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姚伯茂同志与其他同志指正。姚伯茂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一个新的关于两类矛盾的论点,即把矛盾分为“以斗争性为主”和“以同一性为主”的两种不同类型。在学术讨论中这种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他的论点却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农村和城市实行了联产计酬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消除了吃“大锅饭”的弊病,把劳动者劳动的好坏与收入的多少联系起来,进一步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的同志形象地把这一政策称之为“请包公”。这同党中央号召全国军民特别是青少年要继续深入地学雷锋,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否对立呢?有的同志把“请包公”与学雷锋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发问  相似文献   

8.
杨祥庚等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类问题》一文(载《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又把非对抗性矛盾分为“背反性的矛盾”和“并立性的矛盾”两种类型,并作了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该文所划分的“背反性的矛盾”,其中部分内容是不能属于非对抗性矛盾的。  相似文献   

9.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目前,我国哲学界对“一分为二”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就是围绕着这一根本规律进行的。有的同志认为“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述;有的同志认为“合二而一”也同样可以表述对立统一规律;有的同志则认为只有把“一分为二”同“合二而一”结合起来,才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完整表述;又有的同志对这三者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几种说法都不如对立统一规律本身表述得清楚明确,等等。  相似文献   

10.
笔者的《矛盾的锐化和钝化》一文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刊出后,有的读者谈到,该文对矛盾的锐化和钝化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但对自然界的这种现象却述及很少,似乎是一个不足;还有的同志认为,“锐化”与“钝化”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因而不应肯定它是一对普遍的概念或范畴。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有的同志对这一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为此,本文再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对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贯穿始终的红线或主线,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主线。这种观点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口径不统一。有的同志提出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线。但是我们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应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小说创作中有写社会和写人生之争。有的同志认为,写社会,就是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矛盾。这样的作品似乎不够有“味”,缺乏艺术生命力。写人生,就是写人的命运,人的感情,文学就是“人学”,因此作品耐看,能传之于世。相形之下,写社会似乎比写人生“矮一头”,因而有的以写社会闻名的作家不免“自悔少作”,开始转向,着力于写人生了。对于这种现象,有的同志认为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同志则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把社会主义制度说得一团漆黑。他们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时,总是采取这样的论述方法:先引证毛主席的一段话,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接着就来一个转折:但是,表现在主要矛盾上是对抗性的矛盾。为什么非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主要矛盾上就成了对抗性的矛盾呢?他们的逻辑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领域里,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这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因而基本矛盾表现在主要矛盾上是无产阶级与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异化”问题,近年来在国内理论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有的同志认为:“异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有的同志把“异化”等同于对立统一规律,他们把“异化”理解为事物的一分为二,向其对立面转化;有的同志则把“异化”看作否定之否定规律。他们说,“异化和异化扬弃,无非就是否定之否定,一种历史的辩证法。”“异化”究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还  相似文献   

15.
“对抗”与“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学说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对抗”是指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一种特殊的形式——即矛盾诸方面的斗争达到激化、冲突状态;“对抗性矛盾”是指这样一类矛盾,其性质是对抗性的,按照列宁的理解,就是指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列宁针对布哈林把对抗性矛盾与一般性的矛盾混为一谈的错误曾经写道:“对抗和  相似文献   

16.
一毛主席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是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应用矛盾分析法,探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英明地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从而将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内,它具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二重性。毛主席这一卓越的分析,便为正确地处理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找出了妥当的途径。我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所以具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二重特性的原因,是与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密切相关。毛主席指出: 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并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针列入国策中。但也有一些同志对这一理论还不够理解。比如,有的同志提出: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就意味着从科学到生产不需要任何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是工人”是否矛盾?社会科学是否也成为第一生产力?等等。这里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根据列宁的论述,在《矛盾论》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原理。怎样理解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论界众说不一,有的同志坚持这一论点,但却把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说成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有的同志则根本否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对、绝对关系。这些同志的失误都在于没有从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去考察,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事物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他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从事物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认为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教师观是人们对教师的根本看法和价值判断。教师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历数几千年来,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因而对它的看法也不同。有的把它看着至高无上的统治阶级的范畴,它与“天地、君”齐名;有的又把它当着“阶下囚”,被贬为“臭老九”;有的把它看作“衣食父母”;有人又把它当作“穷光蛋”,因之有“富不教书”之说;有的称它为“工程师”;有的管它叫“教书匠”;等等。各说不一。无产阶级教育家吴玉章同志却从全新的角度对人民教师的属性、职能、地位、素养等方面进行了精辟和独到的分析,从而构成了他完整的教师观。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的三项标准,邵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简称为三个“有利于”。这对于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大有益处的。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三资企业符合三个“有利于”因而三资企业就姓“社”。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