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经蒋介石亲自签阅、由唐纵提出的"处理新疆问题之意见具申"为依据,比较翔实地介绍和分析了1945年前后,国民党政府对新疆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处理新疆的基本政策,对进一步正确客观地评价国民党政府在这一时期面对新疆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形势下,所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的得失成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朱执信     
朱执信,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一八八五年(乙酉)诞生于广州。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知识分子,都曾在广州一些衙门作过幕僚。少年时代的朱执信,在父亲和塾师的教导下,勤奋攻读国学。一九○二年在广州“教忠学堂”接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如饥似渴的探求。在当时的“学外国”的浪潮影响下,朱执信于一九○四年以官费留学生进  相似文献   

3.
作为专业管理者,幕僚在现代大型医院的日常运营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文以台湾某大型非营利性医院在专业管理幕僚团队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为例,对幕僚在医院管理中的角色及其职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幕僚管理医院”从根本上改变了“专家管理医院”的传统模式,对于中国大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大幅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具有重要参照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马驿之祸是对唐末政局影响极大的政治事件。幕僚李振等人鼓动节度使朱温将唐朝廷中的30余名朝臣全部杀害。文人入幕是唐代中后期十分常见的社会现象,多数幕僚在唐中期政治运行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唐末形势发生了变化,朝廷在穷途末路时仍旧把持着铨选的权力,藩镇凭借武力凌驾中央之上,加之文人们的生存环境剧变,经济条件等也发生较大变化,这些因素导致了幕府文人产生了"尊幕府而弃朝廷"的心理现象,这一心理现象对文人的功利心、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以来,甘肃的粮价呈上涨趋势。灾荒与粮价上涨的相关性明显,粮价波动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征。同治回民事变以前,甘肃粮价相对稳定。回民事变后,粮价大幅波动。自然灾害、仓储是影响甘肃粮价波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再论提高粮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价上涨是大势所趋,提高粮价是顺势而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力杠杆,是确保农民收入的根本.提高粮价不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在粮食和食品类供应紧张的状况下,提高粮价还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通胀.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和提高粮价的过程中,应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确保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不但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生活的年代,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视祖宗成法为万世不变的真理,视一切民主革新为洪水猛兽,当然不可能发挥黄遵宪在思想政治上的才干。他一生宦途坎坷,屈居于中下级幕僚的地位,政治上的抱负终于无法施展。不过,思想家政治家的特质却使黄遵宪的  相似文献   

8.
杨鹏程 《云梦学刊》2007,28(2):57-60
清朝前期虽然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稳定,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山地和洞庭湖的过度围垦,降低了洞庭湖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加之吏治腐败、清初的战乱及奸商囤积居奇、操纵粮价等社会原因,致使湖南地区灾荒频仍,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9.
张宝利 《理论界》2008,(9):184-185
近两年,国际粮价大幅上升,带动了我国国内粮价上涨,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本文介绍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分析了粮价上涨的基本特征及原因,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隐患。以及我国应对国际粮价上涨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问题通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冕堂 《文史哲》2002,(2):33-48
自秦汉以至清代,我国每石皮粮(如南方的稻谷,北方的粟谷、高粱)的价格为:汉代30—130钱;魏晋南北朝250—500文;初唐至盛唐50—200文,唐后期200—400文;北宋200—700文,南宋1000—1500文;明初250—300文,明中后期400文。清代顺康之际300—800文,康乾时期1000—1600文,嘉道至清末2000文以上。总体而言,各个朝代的前期尤其是初唐、盛唐和明代,经济繁荣,政治鼎盛,此时的粮价格外低廉平稳,人们多有谷贱伤农之叹。汉初每石皮粮三四十钱,明清初期均为300文上下。由于明清的斗桶比汉代的大四倍,因此,经历近二千年,粮价实际变化不大。此外,粮食地区差价很大,大城市与小城镇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必须加快粮价改革步子,本课题报告提出“八五”期间粮价改革的目标、时机、条件及配套改革措施。一、粮价改革的目标和时机1、“八五”末期粮价改革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报告认为,“八五”末期粮食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或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价格模式”,即在国家对粮食供求、价格有效调控的基础上,粮食放开经营,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价格模式,其操作运行可作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关于他的政治业绩,论著颇丰。但是他的政治风格,却鲜有论及。 张之洞以“儒臣”著称于史。有人曾问张的幕僚辜鸿铭:“张文襄比曾文正何如?”辜答曰:“张文襄儒臣也,曾文正大臣也,非儒臣也。三公论道,此儒臣事也;计天下之安危,论行政之得失,此大臣事也。……  相似文献   

13.
粮食供不应求时,粮价上涨对多数消费者影响不大,也未必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取消粮价管制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供过于求时的最低保护价政策难免最终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本文论述了短缺时应放开粮价向消费者发放购粮补贴、过剩时应休耕的补贴思路,并就补贴方案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4.
一国物价水平的变动,是该国整个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改革以来,我们加强了对物价水平,主要是市场零售物价水平的分析和预测,1991年的物价走势怎么样,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在《经济学人》报第1期上撰文认为有几点值得一提。 首先,从有利于维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一是1990年农业丰收,粮食增产幅度大,粮价可望稳定。粮价稳定是市场物价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略论郝经     
郝经是忽必烈金莲川幕僚中的重要人物。自从进了忽必烈的幕府,首上“经国安民”之道,接着东师围鄂,班师争位,以及便宜新政,国信使宋,几幕大剧,皆郝经出谋献策,大试身手之时。郝经在元初政权建立中的史迹,至今没有专文论述。笔者将有关本题的资料稍加整理,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16.
首先说明一下:僚佐、僚属本是语义相通的两个词汇,均指长官隶属下的官吏,但本文第一部分指称的“僚佐”与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指称的“僚属”在语义上稍微有别;僚佐特指行军统帅府及下辖各级军将统领机构中的佐职人员,即直接辅佐统帅及各级军将处理军务的官员,亦即习称的幕僚;僚属则指行军统帅所有的下属官员,既包括行军统帅府的幕僚,又包括统帅下辖的各级军将。第一部分之所以只谈幕僚不及军将,是因为笔者在《唐代的行军统帅》和《关于唐代前期行军中的押官一职的探时》等文中对部分军将职务已有涉及,另外并拟专文探讨,故而略去不表。这一点希望引起读者们注意。  相似文献   

17.
晚期桐城派作家的职业形态与近代文学生产密切相关.两代作家经历了从幕僚、教育家到职业作家的现代转型,家庭经济状况与传统士人“文以载道”理想促成了这种选择.幕僚与传统教育职业对于桐城派文风的转变和现代文学心理建构的积淀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式教育和职业作家虽然给晚期桐城派提供了现代转型的平台,但也给桐城派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代幕府制度的变化以及将军对文人的器重与赏识,使得幕府成为文人的一种重要入仕途径,于是幕府文人集团逐渐兴起。汉代著名的幕府文人集团有窦宪幕府文人集团、邓骘幕府文人集团、梁商幕府文人集团、梁冀幕府文人集团、何进幕府文人集团等。幕府文人在承担军府各类军政文书之余,还不时撰文作赋,为幕主唱赞歌,幕僚与幕主之间以及幕僚相互之间常有书信往来。汉代幕府文学奠定了幕府文学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幕府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彭小舟 《船山学刊》2001,(1):127-128
幕府与幕僚,是中国历史上是的一个奇特现象。 “人幕之宾”指的便是东晋的那个郗超,而著名的幕府有忽必烈入承皇统前总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的金莲川幕府。历史发展到了近代,因缘风云际会,曾国藩幕府更以规模空前整齐庞大、事功进展的广度与高度及其深远影响而成为“神州第一幕府”。长期以来,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继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和史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之后,2000年10月成晓军新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以下简称“新著”)已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 综观全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  相似文献   

20.
明太祖在进一步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同时,在经学领域施行一系列经学政策.他重用儒生,逐渐形成以儒家学者为核心的幕僚集团;重视经书,同时加强经学教育,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对经学的传播与发展有积极作用;颁令八股取士,尤其重视程朱理学的作用,要求生徒恪守儒家正统,从而以程朱理学来统一士人的思想.明太祖重视儒家经学,以程朱理学为学术正宗,对于明初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奠定了有明一代王权统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