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正> 1988年6月,我国著名学者、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教授应邀到山东大学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工作,笔者对他进行了访问。张教授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许多问题,发表了意见。田:张岂之先生,您是《中国思想通史》一书的撰著者之一。这部书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学术与哲学思想的开创之作,至今仍是专业工作者的案头书,您能否简单谈一下这本书的特点? 张:侯外老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有好几卷。50年代末,我和其它几个年青人参加了第  相似文献   

2.
谢伟(以下简称谢):杨老师,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的研究,二十多年来,您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一批专著.因此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情况比较熟悉,您能否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科学的历史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已为我国历史学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先驱是李大钊。他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年间,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史学要论》等论著,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提出运用唯物史观改造旧史学,建设新史学的计划和设想,但没有来得及实现,就被北洋军阀以“阴谋分子”的罪名逮捕杀害了。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人相继而起,以唯物史观作为武器,研究、整理中国历  相似文献   

4.
段吉方(以下简称段):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您置身美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能首先谈谈这三十年来您的学术成长历程吗?王杰(以下简称王):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三十年了。1978年我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开始并没有太明确的兴趣,除了听哲学系的课程以外,也选修了诸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于1857年10月到1858年5月。这个包括了《货币章》和《资本章》在内的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的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是马克思在五十年代重新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珍贵文献。它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朱兴和:从1995年的《世纪初的苦魂》到1996年的《新潮学案》,再到2000年的《九谒先哲书》,1990年代以来,您一直在做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案研究,并在这个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0年之后,您却逐渐把目光聚焦到王元化身上。2004年春,您在《上海文学》上发表长达五万字的《王元化"思想—学术"襟怀解读》。据说王先生对您的分析十分认同,还因此把您找去谈话。请问,您怎么会突然转向王元化学案的?  相似文献   

7.
在美学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无疑标志着人类对于美学研究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而马克思写于巴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又为美学界所广泛认同。因此,《手稿》在上世纪30年代,因被发现引起巨大的轰动,80年代则引起进一步研究热潮也就不足为怪了。蒋孔阳先生同样高度重视对《手稿》的研究,他精辟地指出:“我认为,马克思新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都诞生、孕育和形成于《手稿》之中。”因为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恩格期所著《反杜林论》是一部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我国,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就有了本书的节译本,三十年代初又出版了本书的全译本。五十年来,它象《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一样,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传遍了我国广大的城乡、部队、机关和学校,培养了一代  相似文献   

9.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拥军(以下简称马):陈老师,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您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您是如何看待国内学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 陈学明(以下简称陈):实际上,国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有许多成果的,我不过是起步较早,又一直坚持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而已。 马:您能否把国内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陈:90年代初以来,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国内学界坚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Marxism)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种现代西方思潮。本文就20世纪我国学术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对卢卡奇及其《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评价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怎样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1.
○杨教授 ,您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我注意到 ,《理论前沿》2 0 0 0年第 1期一篇文章提到 ,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途径 ,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 ,建构了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对于我国哲学体系的改革和  相似文献   

12.
吴煜  宛小平 《学术研究》2023,(5):180-186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在1949年后有一个较大的转变,即从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但朱光潜在思想转变完成之后,其美学思想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不断演进。通过朱光潜在20世纪60年代应邀编著的《西方美学史》与20世纪80年代译介的《新科学》中对维柯不同评介的比较,分析其作出评介的因素以及评介时朱光潜自身的美学思想,同时阐释其美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发展脉络,可以释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美学进行研究。之所以出现对维柯两次不同的评介,是因为其美学思想在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演进。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哲学上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吸收了前人与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概括了集体奋斗的智慧,写成了《实践论》与《矛盾论》这两部光辉的哲学著作,从认识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宝贵的理论贡献。研究这些理论贡献并从中获得启迪,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怀宇 《文史哲》2022,(2):145-153+168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一系列史学新刊物的出现,如《历史教学》《文史哲》《历史研究》等等,现代学术规范逐渐确立,其中也包括作为现代学术主要特点的脚注。尽管1950年代初这些刊物都采用直排形式,作者们多使用尾注或文中夹注,但1954年以后逐渐使用“直排脚注”。《文史哲》1955年率先使用了横排并确立了脚注的格式,《历史研究》等刊物也在1956年根据文化部对出版物标准的指示改为横排,从而奠定了现代脚注的格局。马克思主义史家在采用现代注释格式方面起了标杆作用,这主要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取得史学界指导思想,使得史家开始重视规范地引用经典作家的著作,强调其经典性、权威性。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史学交流加强了对现代史学规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理论成果。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这种成果早期的重要贡献,艾思奇青少年时代就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于上世纪30年代出版了《大众哲学》一书,风糜一时,不胫而走,因为他在理学内容,研究方法,成果形式方面,都是有创新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的道路。《大众哲学》对我们今天的启迪是多方面的,对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研究出现了两条路径,即"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阿尔都塞既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和马克思一样,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中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过程中,多方面论述到与美有关的若干问题.他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道:"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7页,以下简称《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简称《全集》)可见,恩格斯是非常重视美学并  相似文献   

18.
吕振羽是中国 3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他早期的思想和行迹需要系统地揭示 ,以启示和教育当代史学工作者和青少年。关于吕振羽 ,学界已有许多褒语。如童超说 :吕振羽一生“集革命家与学者于一身”,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蒋大椿说 :吕振羽是仅次于郭沫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二位开山大师 (见《吕振羽早期思想与实践研究》,以下引文均同 )。然而 ,对这样一位与世纪并行的史学巨擘 ,除刘茂林、叶桂生著《吕振羽评传》、朱政惠著《吕振羽与他的历史学研究》外 ,便不见有其他专著了。与吕振羽…  相似文献   

19.
何萍在《哲学动态》2020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这一新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概念,消除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不利影响,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自我更新;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建构以"危机/批判"为内在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理性思维方式.这一历史理性思维方式既对我们思考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有效,也对我们观察当下这一危机四伏的世界有效.就此而言,中国现代性研究,是以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伟大实践的紧密联系,进而推进了中国实践哲学的研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从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到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解读《手稿》到解读《资本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到"中国文化深层理性结构的反思"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批判的,又是建构的.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迹于德国,当时它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并没有系统地阐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在西方掀起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热潮”,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通过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和著作《唯物主义与革命》、《辩证理性批判》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系统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萨特力图把存在主义入学塞给马克思主义,使它成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萨特有个引人注目的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