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在交流、碰撞、融合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即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同时并存。青年领域一系列的行为倾向使人们认识到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很有市场。青年作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亚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强盛。构建青年亚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仅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构人的价值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日益成为青年成长的主要文化情境。青年价值取向,是青年心理与周围文化世界的有机契合,在青年对大众文化的热情追随和狂热消费中,世俗与低俗共生、回归与沉沦同奏、感性与泛感性交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加强大众文化建设和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青年亚文化从地域性的边缘文化转变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后亚文化,混杂性、开放性、深度消解成为理解青年亚文化的关键词。在青年亚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话语的转变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这些转变体现在亚文化话语主题、话语策略上。以全球最为流行的青年亚文化嘻哈文化为例,其话语主题从嘻哈群体关注的种族问题转移到对全球化议题和全球/本土二元身份的反思,而嘻哈文化的传统话语策略如反语言受到有意的弱化,新的话语策略如语码转换、符号游戏开始出现。亚文化话语的转变体现出在全球化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传播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目的是加强亚文化族群相互联系的话语纽带,并拓展青年亚文化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4.
由成立于1964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衍生而来的伯明翰学派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化研究中取得了卓然不凡的成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颇具特色,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渊源,主要体现在它的跨学科学术传统、文学艺术批评传统、大众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亚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媒介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刘婷 《学术探索》2014,(10):81-84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使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参与文化传播的方式更为便利,促使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从文化的边缘地带逐渐向传播中心挺进,从而构成“微时代”的亚文化转向.并且青年群体利用网络“微传播”接触的优势,自下而上地向成人社会进行“文化反哺”,促进了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但同时也应警惕在网络“微时代”主流文化权威下降,青年亚文化自主权上升的背景下,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240-245
二战以来,英国青年亚文化借助媒介的传播,迅速突破地理疆域的阻隔,在全球范围蔓延。泰迪青年、魔斯族、光头、嬉皮士等青年群体通过服饰、言谈、音乐,甚至暴力行为特立独行地表达自我。英国青年亚文化本质上为工人阶级后代为反对原工人阶级母体文化之文化现象,其产生源于其母体文化的消弭、对过去价值观的反叛、美国文化的输入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种族文化的冲击。青年亚文化反抗力量在商业娱乐和消费社会背景下借助于大众媒介而消解。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爱军 《学术论坛》2002,(4):141-144
大众文化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影响着广大青年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 ;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 ,大众文化直接导致了青年文化追求低俗化和价值观失衡。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 ,应对的原则和策略是 :“以精英文化提升大众文化 ,以主流文化规范大众文化” ,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 ,加强青年文化建设 ,加强以文化为载体的教育 ,引导青年树立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愈来愈趋向于消费型、娱乐型、休闲型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文化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平民性的特点,呈现出文化的商品化和全球化时代特征,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众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对当代青年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对此,青年教育要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上做根本性变革,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教育青年,履行保卫传统文化阵地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同样顶着"美女作家"名头的卫慧、棉棉在创作的文化定位与思想内涵上实则有着本质的相异性。棉棉、卫慧于九十年代末的那场抄袭纷争和专家、学者对此作出的倾向性评价反映出青年亚文化、大众时尚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人们对棉棉、卫慧的混淆映现出大众时尚文化的强势与青年亚文化的危机,其间埋伏着此后文化格局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媒介技术革新对青年亚文化的激活,活跃了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众文化版块,优化了青年亚文化内部因子的重组配置,推动了其外在形式的多重转向,彰显了文化融合中的价值取向,也同时暴露了技术理性下的亚文化症候。远离政治打压和商业收编,将青年亚文化置于社会文化整体构成,加以可行性整合与调适,形成与主流文化的同构亦解构,实现文化整体的相生相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