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浅草—沉钟社作家从人道主义伦理观出发,在客观再现现实、改造现实的“为人生”艺术观指导下,真实地描画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破败乡村的人生面影。他们抓住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既站在农民之中,在“物质”存在层面上以“爱”的方式表现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悲哀;又站在农民之上,在“精神”生活层面上以“憎”的方式剖示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局限和精神痛苦,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集中揭露了封建等级意识对农民的戕害,从而表达了从物质上关心农民、从思想上解放农民的真诚愿望。浅草—沉钟社的乡土文学创作与同时代的乡土文学表现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对破败乡村人生面影的描绘丰富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画廊。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现代作家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其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张扬.生命意识的觉醒,使现代作家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解放,提倡“人的文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出现了富有现代生命意识的五四新人形象;理性精神的张扬,使现代作家肩负起启蒙与救国的双重历史使命,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考察五四现代作家独立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湖南小说以“湘军”独有的品格在当代文坛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尤其是湖南长篇小说创作,在高扬作家主体精神、探求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意识的整合、艺术地适应市场文化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新世纪中国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重述神话”写作项目,促成了全球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跨国出版合作.当代中国作家苏童、叶兆言、阿来、李锐夫妇参了此次写作项目并出版、发行相关的作品.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长期以来并非由中国自身塑造,藉此次跨国出版项目的契机,当代中国作家获得了重塑“中国形象”的新认知和新体验.通过对本民族神话的现代重述,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从中寄托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给予现代人精神家园缺失的抚慰,催生新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国家意识,彰显出了新的“中国形象”的深厚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6.
一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间里 ,都是以展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人奋斗”的精神快感为己任的 ;崇尚文学的政治功利主义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意识形态化 ,无疑使中国现代作家自觉放弃了个性主体意识的理性立场 ,进而从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主义和感性认识出发 ,无条件地把自己投入到了变革现实政治的社会解放斗争之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转换的内在要素之一 ,就是以阶级群体意识全面取代个人理性意识 ;所以从 2 0世纪 2 0年代末开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 ,便是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彻底清算。从此以后 ,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逐渐被淡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而强劲的阶级斗争观念则成为了中国现代作家神圣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7.
一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间里 ,都是以展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人奋斗”的精神快感为己任的 ;崇尚文学的政治功利主义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意识形态化 ,无疑使中国现代作家自觉放弃了个性主体意识的理性立场 ,进而从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主义和感性认识出发 ,无条件地把自己投入到了变革现实政治的社会解放斗争之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转换的内在要素之一 ,就是以阶级群体意识全面取代个人理性意识 ,所以从 2 0世纪 2 0年代末开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 ,便是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彻底清算。从此以后 ,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逐渐被淡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而阶级斗争观念则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神圣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三十年 (主要是前十七年 )的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用纯粹政治感性和主观战斗精神 ,去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心灵发展史。新时期文学在现代人文意识重新复苏之后 ,便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与强烈的批判精神 ,全面解构了这三十年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新时期作家不仅“反思”了“左”的政治为现代中国人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痕” ,同时还将这种“反思”引入到了文化“寻根”的思想高度 ,进而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新时期文学正是以它莫大的叛逆勇气和悲剧意识 ,在“反省”与“解构”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后发植入型现代性,中国现代性始终伴随着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意识。这种困境意识在“寻根”作家那里表现为一种认同焦虑。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大幅渗透,他们试图寻找“传统”作为立身根基,但对“传统”的发现却又必须借助现代性知识的透镜。以民族志的形式回归“本土”“传统”是其显在的叙事鹄的,借助现代艺术手法走向‘世界”却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之间的悖论,恰是中国现代性困境意识的叙:事表征,也是“寻根”作家在现代性语境中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  相似文献   

10.
战时中国:现代中国形象完整呈现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时中国的形象不仅联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也联系着中国作家“与时俱进”的心理。在异族铁蹄蹂躏下 ,在战争飘泊中 ,“中国”一再被作家们凝视、追寻、想象、书写 ,它演化成无数生动的文学形象 ,构成着作家的创作动力 ,从而具有了文化、文学上的本体意义。甚至可以说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形象的完整呈现 ,开始于战时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1.
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唯一的真正成熟的流派,有一批成熟的作家,如赵树理、马烽、孙谦、西戎、胡正、束为。该派孕育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达到鼎盛期。“山药蛋”以“写农民”,“农民看”为创作宗旨,追求小说的“新、短、通”,不少作家担任过农村干部,在他们通常采用的近科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民间故事结构方式的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构成了一个独立发展阶段,其显著标志,便在于文学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繁荣。这个时期,主导文学价值观念与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追求异形同构;国家不统一和外国在华势力从反面为作家创作自由提供了条件.然而就文学论文学,它并不是一种“理想”形态,只是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间产物。此后的中国文学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漂泊母题文学的兴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意蕴的精神现象,几乎所有重要的现代作家都曾涉足这一领域的创作,并且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漂泊母题兴盛的原因既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由乡村向都市的迁移趋势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现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叛逆封建大家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生命形式在文学中的形象体现。表现生命意志、歌颂生命力量与拒绝回家、跋涉不止,这是现代漂泊母题文学两个最突出的意识特征。而十分看重与固守艺术家的流浪汉气质,保持漂泊不息的生命状态则是现代作家更新与激扬自我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造成现代漂泊母题文学兴盛的作家主体的心理机制。正是现代作家永不言悔地承担着漂泊追寻的自我天命,“五四”时代所创立的中国新文化才具有了进取、求索、永动不腐的精神品格。这是现代漂泊母题文学为我们民族新文化建设及其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乡土文学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他们与现代传媒共生互动。一方面,他们透过传媒“开眼看世界”并发现风景,接受现代观念;另一方面,传媒的现代化内容与理念,以外部力量推动和文化输入的方式,将现代意识楔入乡村,发挥现代启蒙、人格型塑和消费导向的作用,并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日常行为、生产观念、价值取向乃至审美情趣等。新时期文学中的乡村现代转型与传媒的共谋、同构关系值得考察。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塑造了一个“疯女人”曹七巧的形象,但在这一形象背后体现的是作家鲜明而又深刻的男权颠覆意识。作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男权社会的缩影“姜公馆”浓重而又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围,探究了造成曹七巧性格异化的原因,并对男权文化予以嘲讽和鞭挞。  相似文献   

16.
李兴阳  丁帆 《天府新论》2013,(3):150-155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度.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城市文化与前现代的乡村文化,如何理解和评价“流动农民”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及其各种悖谬,所有这些现实矛盾与疑问,都给中国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巨大困惑.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多元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体形象,农民形象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丰厚充盈.依据其自身审美内涵的差异性,农民形象谱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文化表征型、现实镜像型和生存喻指型.文化表征型农民形象源于作家文化批判与重建的强烈诉求,农民的文化能指意味愈趋明显.现实镜像型农民形象则折射出现实乡村变革对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与塑造,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冲突成为作家的叙事焦点.生存喻指型农民形象突出农民的生存意识,彰显出作家以自由自在的乡村文化心态和自足自立的乡村民间生存原则对抗意识形态同化改造乡村的文化意图.随着时代文化语境的迁移,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必然会产生新质,克服当前农民叙事缺陷也成为作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海滨故人”为标征的形象群体是庐隐在“社会问题型”小说中塑造的第一批觉醒了的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这个女性形象群体精神世界的共同特征。“海滨故人”女性群体的自我追求一方面体现在追求自主的爱情,一方面体现在追求事业上的价值实现。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原因,她们在上述两方面的追求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一些作家从现代人性的角度,对婚姻、爱情发出了新的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停《致橡树》),强调一种独立平等,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女人,女人,这依旧懦弱的姐妹,要争取妇女的解放,决不仅仅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它要靠妇女的自强不息,靠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认识和实现。”(张洁《方舟》)这些,吹响了新时代中国知识女性深层意识中的现代人性觉醒的号角。但是,舒倍的宣言,多少有点可望而难以及;张洁的叹息,既沉重又无奈。中国女性,在社…  相似文献   

20.
瞿林东 《中州学刊》2003,(1):116-119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企业的迅速发展 ,提出了文化与企业“联盟”的客观要求。面对这一历史要求 ,人们的自觉意识如何 ,关系到这一历史要求所能实现的程度、范围和水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如民族精神、历史智慧、人生哲学等 ,在当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现代企业和企业家应当继承和发扬的。现代企业的形象 ,一方面是它的现代性和世界性 ,一方面是它的精神面貌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