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实行全国统一的强制 性电影检查制度,其内容、体制和操作方式与战前基本相同,但也有若干变化。在战后一度 出现的政治缓和空气下,国民党对于电影检查的坚持仍不稍或减,可见国民党政权对电影这 样一种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大众艺术形式之特别关注与对待。战后国民党政府电影检查当局, 加强了对现实题材电影的检查,表现出对电影反映社会生活真实面的压制,这或为国民党政 权面对其统治危机时的本能反应。由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终结,作为国民党统治制度 一个组成部分的电影检查制度亦随之而告消亡。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南京政府名义上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权。然而在这个政权中,国民党的权力、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却受到有意的制度性限制,远不能达到垄断政权的程度。政府是权力的中心,军事力量也逐步独立于党。从党政关系看,党不敌政;从党军关系看,党不“统”军。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是派系众多的联合体,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特色。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派系之间的斗争。与国民党政权相始终的派系斗争,弱化了南京政府的统治功能,使国民党的统治力量和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连绵不断的内部纷争.招致外入侵.民族蒙辱;激烈的派系斗争,使国民党在危机之中.失去自我挽救的机会,最终导致其政治衰败和王朝倾覆。  相似文献   

4.
1927—1929年,国民党政权展开了"整理"汉冶萍公司的活动。其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强自身统治的基础。汉冶萍公司无力对抗,遂向拥有公司巨大债权的日本求援,整理汉冶萍便转化为国民党政权与日本之间的博弈。由于当时中国政治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不仅国内政局动荡,而且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在日本的干预和阻挠下,国民党政权无论是武汉政府还是南京政府均无法真正对汉冶萍公司进行接管整理。国民党政权丧失了将汉冶萍公司收归国有的一次良机,而汉冶萍公司则在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依靠日本,最终沦为日本的附庸。  相似文献   

5.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河南形势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代替北洋旧军阀建立起全国的统治。这个政权的性质“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  相似文献   

6.
“湖口兵变”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发生的两次“兵变”之一,有30余名国民党中高级将领涉案。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蒋纬国涉案,但他受影响极大。此后,蒋纬国基本上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也为蒋经国所排挤,政治地位从巅峰坠落谷底,政治前途由“一片光明”转入“暗淡无光”。可以说,此次“兵变”是蒋纬国人生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十分注重从经济关系上分析中国国情。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共产党人对国民党南京政府的阶级性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毛泽东认为,“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坤阶级的统治”。李立三则认为,“现在南京政府,便是买办、地主、资产阶级联合的政权”。瞿秋白也认为,  相似文献   

8.
任何政权条件下的行政区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表现,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空间格局。古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对大一统政治结构的持续追求,正是这一追求导致了其政治统治区域内多元性的存在。“因俗而治”型政区的存在、发展和演变,为“政治一体”与“社会多元”的互动提供了空间构架,也使“一体”与“多元”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实际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析30年代前期国民党打击土豪劣绅的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30年代前期国民党制定打击土豪劣绅政策的原因和这一政策的内容及实际实施情况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30年代前期,国民党之所以要制定打击土豪劣绅的政策,是由于他们间接或直接地危害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这一政策制定以后,国民党虽在一定程度上对土豪劣绅进行了打击,但由于土豪劣绅是国民党统治乡村唯一的社会基础,国民党政权与土豪劣绅存在着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因而这种打击非常不够和极不彻底。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失败的。这说明国民党政权不可能实行任何真正的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10.
论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与垮台●尹业香陈彰栋南京国民党政权从1927年到1949年在大陆统治22年,最后退出大陆而垮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腐败无疑是导致它覆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1以四大家族为统治核心的南京国民党政权,是一种官商不分...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投入了全面的抗日战争。可是,身为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却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叛逃投敌,并于一九四〇年三月三十日,在沦陷区南京建立汉奸卖国政权——伪南京“国民政府”。这在国民党的历史上是一件极大的丑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叛国卖国事件。  相似文献   

12.
作为非中共主导的反政府学潮,“七五”惨案因《救济东北来平学生办法案》而起,其后东北流亡学生游行遭北平当局镇压,死九人,伤二十一人.东北民众在地域情结与现实困境的共同作用下,掀起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使得学潮逐步向政潮演化.傅作义对惨案善后主张“忍耐”政策,陈继承力主“坚决”,多有歧异.惨案责任的追究因东北民众的社会抗议,蒋介石被迫有所行动,但最终仅以陈继承去职而告终.通过考察“七五”惨案的善后过程,不仅可知各方均试图利用学潮以达其现实目的,更可窥得国民党内各类派系的纠葛,凸显出国民党内政治生态的日趋恶化,且展现出国民政府权威在东北民众中日益瓦解.正是国民党自身的弊病,使得学潮为共产主义传播及其它任何形式的反政府行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以及这一问题对台湾现实政治所发生的影响是需要认真加以清理的问题。殖民地经历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总根源,而国民党在台统治失误使这一问题恶质化。在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认同”问题造成了台湾社会的诸多乱相。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学原理视角 ,对 2 0世纪四十年代国共政权更迭的原因进行了全新解读。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权的持久抗衡、意识形态迷失造成的信仰危机和宪政建构过程中的非法制化因素 ,导致了中央权威资源的缺失和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政治纷争、国民政府政治组织功能的衰退和政党内部自改革运动的失效 ,导致政权内部权威资源流失和政党自我革新能力的停滞 ;驾控基层政治权力能力的弱化、重建地方政治权威的失效和政权“组织成本”的超常庞大 ,造成了政权基础的脆弱和地方基层政治权威资源的流失。权威缺失导致国民党政权进行政治整合失灵 ,政治合法性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社会的总危机 ,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传统社会主义是以巩固政治统治或国家政权为本的社会主义,表现为其社会目标是未来社会的高度统一,经济基础是完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政治基础是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文化基础是所谓无产阶级文化;而现代社会主义则是以社会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表现为其哲学文化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社会基础是各阶级阶层的和谐与和睦,经济基础是多种所有制共存发展和全民的共同富裕,政治基础是制度公正和社会正义得到充分实现。确立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复归、继承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美国本世纪 30 - 40年代对华战略大视野出发 ,着重分析作为一支外力在国共两党这场殊死较量中对国民党政权崩溃造成的诸多“负面效应” ,认为由于美国对华政策从根本上看是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不是国民党政权的本来利益 ,美国的对华战略指导思想出现“失误” ,实际上加快了国民党丧失政权的进程。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从美国角度看 ,美对华政策结构性的矛盾本质及其由此酿成实践上的反复性造成国民党政权实际有效控制力的下降 ;二是从国民党方面看 ,美国在华喧宾夺主的特殊地位相当程度上使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陷入被动 ,这也正是蒋政权走向自身恶性循环最终彻底崩溃而最易为世人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挟洋自重必自毙的客观规律 ,警示今日台湾当政者不要重蹈覆辙 ,以免落下个玩火自焚的下场  相似文献   

17.
“遗民逃禅”是明清之际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屈大均逃禅前后“历史图像”的勾勒,试揭示明清鼎革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特点以及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关系。本文研究认为:岭南遗民逃禅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岭南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密切相关;二:岭南“逃禅”者多有心理上的矛盾,行为上的“悖逆”;三:岭南政治生态的多元化是岭南既开放又封闭文化特质的凸显。岭南在明清之际先后经历南明政权统治,南明与清政权的争夺,以及“三藩”时期,政治生态明显并于它地,且更替频繁、反复,所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是造成以上特点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四一二”前后上海帮会政治活动的分析,它与国民党、共产党关系的考察,探讨了帮会对社会、政治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9.
隋文帝“易宫换储”探析张先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易宫换储是隋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变动状况,而且对隋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太子杨勇何以被废,晋王杨广因何而立?隋文帝为什么要违背“立嫡以长”、“次不当立”的古人遗训和宗法制度...  相似文献   

20.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势成定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面临着彻底垮台的命运,为谋求退路,国民党当局决定东撤台湾。退台后,蒋介石为首的一批国民党元老们开始痛切反省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教训,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原因,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国民党本身的弊端,是其“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所招致。”为了确保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总结大陆失败教训,蒋介石决定重新改造国民党,这就是国民党退台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党务改造运动。  一、党务改造的原因与具体实施 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