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信因具备交互性、非线性、强关系等圈群化传播特征,容易成为热点事件极端信息传播的温床,造成负面情绪的圈群化感染和传播.根据对2019年"国内年度十大社会热点事件"及百度沸点APP发布的"百度国人搜索榜单(年度国内事件)"中排列前5的社会热点事件和政治热点事件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热点事件中的公众号文章情绪与评论情绪具有一致性,且自媒体公众号呈现的情绪表达一致性高于官方媒体;公众号通过煽情化叙事进行情感动员,表现出明显的煽情倾向;政治类议题中正向表达的公众号文章对激发公众正向情绪有明显影响.因此,本文提出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公众号要打造渗透型圈层传播结构、积极设置正能量议题等传播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微信朋友圈拉近了很多人的关系.在早前微信的版本中,微信上线了搜索朋友圈内容和公众号文章的功能.最新版微信加强了朋友圈搜索功能,可以指定搜索某个好友所发的朋友圈,还能指定时间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信的迅猛发展,如何提高信息的阅读率和转发率是微信公众号发挥其媒体特性以及维持与订阅者关系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出了影响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的五个因素,分别是推送标题、推送内容、推送时机、数据化分析、二次转发者。并运用SPSS统计方法对影响因素与信息的阅读率和转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根据结果分析,提出提高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微信公众号为高校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提供了技术手段。基于微信传播力指数(WCI)对94所高校共青团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共青团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力偏低且不均衡,公众号的活跃度、推文的原创度、议题的宏大性、话语的活泼度、传播的富媒体度是影响高校共青团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力的隐性因素。为提升高校共青团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需要推进"网上共青团"、精准定位、增强话语活泼性和"时尚感"、增强价值引领意识。  相似文献   

5.
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为研究对象,探求其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为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提供参考价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三角模糊数对指标赋权,构建出传播力模型,明确了指标的取值方法,并选取《图书情报工作》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指标、模型及指标取值的有效性,发现《图书情报工作》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表现一般.该结果既有共因,也有特因;这些问题也是学术期刊提升其微信公众号传播力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6.
微信公众号对于高新科技的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编辑技术是重要的新兴生物科技,应用将会越发广泛;同时,基因编辑技术涉及一定的安全与伦理问题,具有较大的社会争议.因此,将微信公众号中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态度和讨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对基因编辑技术形象进行客观刻画,对于分析社交媒介与基因编辑技术之间的传播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采用逐个统计的原则对微信公众号中有效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微信公众号中基因编辑技术内容信息及分类目录,总结出基因编辑技术在微信公众号中的三种形象:疾病治疗技术——健康的福音、基因改造技术——未知的恐惧、生命增强技术——人类灭亡的推手.通过对基因编辑技术媒介形象的合理建构,可以实现基因编辑技术更好的传播,以帮助公众进一步了解基因编辑技术,避免某些认知误区,进而促进基因编辑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8.
人类躲灾避险的本能习性?决定了灾害事件信息极易成为社会公众的共鸣性话题? 微信朋友圈的灾害事件信息传播 容易诱发网络舆情?对灾害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形成倒逼? 在实证分析微信朋友圈灾害事件信息传播特征及存在问题的 基础上?认为应从最大程度凝聚社会防灾减灾力量出发?对微信用户群体的防灾避险利益诉求进行再认识?从全社会防灾减 灾层面?通过科学、正确的灾害事件信息传播引导?将微信朋友圈建设成为防灾减灾的信息平台和灾害知识学习的网络社区?  相似文献   

9.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是高校宣传形象,与学生联络情感的重要平台,对高校官微传播效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官微运营者改进推送策略,提升传播效果。文章借鉴社会心理学的启发-系统模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7个层次42所高校的1024篇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样本进行编码分析。分层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启发模式处理高校官微信息,学校名气、推送时间、文章位置、编排形式等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推送内容对传播效果作用有限,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更受欢迎。  相似文献   

10.
在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政治传播的一种新兴载体,各个高校纷纷开通账号,积极利用这一平台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政治传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也面临着用户流失、内容同质化、传播效果差、用户参与度低的困境.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社会环境、高校自身、学生群体特点以及平台缺陷等方面分的原因,需要有针对性地从高校自身、高校与学生、高校与其他运营主体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张宇遥 《国际公关》2023,(16):182-184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媒体语境下,微信公众号日益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一扇窗口。本文以“澜湄趴”微信公众号为切入口,尝试对其2018年至2022年间所发布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归纳其传播内容特点,并尝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减肥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文化现象,不恰当的减肥观念和行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和个人问题。媒介对人们减肥观念和行为塑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中"中医减肥"以其传统医学的辨证施治特点备受关注、颇为流行。本研究以中医减肥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对媒介传播的中医减肥文本的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结合对中医专家的深入访谈,分析当下有关中医减肥的科学传播现状,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公众理解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文献收集法、典型抽样调查法和最小二乘回归计量模型(OLS)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2003—2014共12年间关于转基因的相关报道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科学新闻的报道受到科学传播主体的影响较大,尤其政府对于科学传播内容的主导意见十分明显,科学家和媒体形成舆论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责任的不明确,导致科学传播未能落到实处,未能将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合适的渠道传播到社会与公众之中,使得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态度出现“反转”潮。由此分析科学传播主体未履行责任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各个科学传播主体的协作配合来解决中国科学传播现今所面临的问题,实现科学传播的顺利进行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作为主要信息源,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互联网则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供了更为开放便捷的平台.本研究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内"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学家发放问卷,深入探索科学家在线科学传播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科学家更倾向于在网上向公众单向传递知识,与公众互动交流意愿较低.其传播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公平以及感知公众知识缺乏显著影响科学家的在线科学传播意愿,而性别、年龄、职业发展阶段、所属学科、感知网络媒体的影响及感知网络媒体的报道缺陷对科学家在线科学传播意愿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科学家在线科学传播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除了聊天、朋友圈、小额支付,微信还有什么功能?其实微信有很多功能大部分人都不常用到,很有用的几个小功能虽说丰富,使用率也不高. 朋友圈精选.身边越来越多人使用微信的朋友圈,但是分享的内容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包括心灵鸡汤、微商营销、个人感受等等,"一周朋友圈精选"的功能相当于帮用户过滤朋友圈,所以这个功能还是颇具实用性的.点击微信上方的搜索栏—朋友圈—输入"一周朋友圈精选",你再看到的基本上就是朋友的原创内容啦.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问题是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表征。网络时代风险传播突破了由政府通过传统大众媒介向公众传播的单项传播形式,变为了公众都可进行的双向传播,因而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传播风险。对"康师傅馊水油"事件的网络传播特点分析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网络传播存在着传播源广泛、意见领袖作用强、政府反应速度偏慢,且舆情回落周期长短受舆情传播中其他声音影响等特征,因此在风险社会中,政府要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反应速度,建立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机制,加强权威发声权重,允许出现多方声音,以"引"代"堵",增强信息的对称性,从而增加公众对政府和大众媒体的信任度,使公众能理性的对待风险社会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微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社交工具受到人们青睐.对微信的研究在传播学、社会交往领域也日益增多.本文以人缘这一本土社交文化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地位获得相关理论,以人物H微信朋友圈为研究个案,探讨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否会随着社交手段的不同而产生本质变化,探讨获得他人正面评价的"人缘取向"的人际交往特点如何在微信交友中实现.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模式映射了线下关系运作模式,关系理论中的行为逻辑并没有随着社交形态和社交工具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微信公众号平台自2012年上线以来已成为传统媒体借力新媒体进行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以四川藏区党媒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从公众号标题、文本表现形式、文本主题类别三个维度出发,提出相关假设,并通过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四川藏区党媒微信公众号点赞率与标题长度、标题位置、标题语言、表现形式、文本主题类别有关;与表现形式数量、文本是否本地化无关。为推动四川藏区党媒更好地提升微信平台的传播力,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后常规”时代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使科学议题传播的复杂性更加凸显,用户均可生成内容,为科学家、科普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科普途径,同时增加了公众针对科学议题“发声”的机会,这些都为研究传-受之间的张力和博弈现象提供了素材。科学传播的图景进一步发生改变,其中传-受之间的错位现象对科学议题的有效传播影响重大。本文采用的案例是微信公众号“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和“果壳”发表的崔凯博士的一篇名为“公众为什么不相信转基因”的转基因科普文章及其文后评论。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从主题和解读两个层面解析传-受之间存在的重合和错位。研究发现,在主题层面,科普文本和评论之间重合较大,只在“道德与伦理”和“通过意见领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现错位。在议题的解读层面,科普文本与对转基因持反对态度的评论之间差异较大:其一,虽然传-受双方都认同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但是二者对此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其二,对政府监管的信任程度不同;其三,转基因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方面产生解读错位;最后,评论对于科普方的合法性存在质疑。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中国的谣言传播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谣言传播中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也与特定的传统文化相联系,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本文拟从民间信仰、"官本位"心理、"面子"观念和"重义轻利"心理等几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谣言传播中公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并提出规避其负面影响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