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們說,国营牧埸在那縱横千里的草原上就像一颗美丽的珍珠。我們既然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錫林郭勒大草原,怎能不到牧埸去看看。从錫林浩特乘汽車出發,走了兩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地方国营錫林郭勒种畜埸。建立国营牧埸这塊地方名叫“白音宝勒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当地的牧民就給这塊草原叫出了这么个好名称。蒙古語“白音宝勒格”,翻成汉話就是“富泉”的意思,只要到这地方来看看,你就知道这  相似文献   

2.
甘孜藏区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建设是实现甘孜藏区牧民"完全定居"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区域和社会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当前甘孜藏区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的现状调查分析,提出加强甘孜藏区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多元治理,树立牧民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内蒙古赛汉乌力吉草原上,有一个颇受蒙古族牧民欢迎的工厂,这就是苏尼特右旗民族用品厂。这个厂论人数,只有60多人;论厂房,不过是几十间土屋;论资本,只有20多万元;论产值,一年也只有30多万元。那么,为什么牧民一提起它就“赛,赛,赛”地赞不绝口呢?主要是20年来,这个厂想牧民之所想,急牧民之所急,牧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现在全厂有12种行业,从全套的蒙古包到牧民日常生产  相似文献   

4.
地处天山峡谷中的乌和公路66公里处驻守着新疆军区某部。每当有牧民转场到天山后峡,这儿的人就会告诉他:有事就去找“66”部队。“66”驻地一带风大天寒,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多年来,这个部队努力为牧民做好事,成了牧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伙伴。过去,牧民买粮要骑马到40公里外的永丰粮店,很不方便。部队根据驻地牧民的需要,腾出了500多平方米的房子,帮他们办起了粮食分店,定期派车拉运牧民所需要的粮食。后来,又办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2013,(11):79-79
新疆实施的定居兴牧工程本来是一项改变牧民传统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但哈巴河县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牧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资金投入、组织管理、牧民素质及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遇到了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中的额勒苏台嘎查察哈尔蒙古人的研究,力图反映镶黄旗与其他生态地域的蒙古族牧民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文章又从额勒苏台嘎查牧民人口、村落、牧业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收支变迁等视角来阐述当下牧区牧民生活现状,并对保护牧民生态环境和生态民俗等方面的政策与现行探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今年2月19日,四川省启动了藏区牧民"帐篷新生活行动",年内将向全省藏区10万户牧民无偿提供新帐篷,并配给现代化生活设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一举措,是四川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启动的首个项目。  相似文献   

8.
民主改革后,藏北牧区逐渐出现村落的形态,村落中的牧民一直保持自然生育的状态,加之营养卫生条件的改善,牧民人口呈现由增加型向稳定性过渡的特点。而人口性别特点表现为低龄组男性人数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组的增加,性别比值逐渐接近,至高龄段时,女性人数逐渐超过男性人数。藏北牧民家庭规模呈扩张态势,人口的增长快于家庭的分化,大家庭比例增加成为必然结果。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是藏北牧民主要的家庭类型,单身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类型也同时存在。牧民期望多子女的意愿还具有普遍性,但少生优生的观念已在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9.
“这个事情肯定要政府主导,政府不做主导就干不起来。但是,虽然是政府主导,牧民却是主体,要调动起牧民自己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白玛措 《中国藏学》2012,(1):115-129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互惠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而影响这一经济行为的因素之一是文化的诠释功能。文章通过田野点的那曲牧民,展现了牧民社区中的亲系组织及其互惠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牧民社区在如何延续和保留着影响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自留畜政策好在新疆牧区的调查访问中,牧民普遍反映最满意的事之一,就是自留畜不受限制的政策。自从集体化后党中央规定允许社员有自留畜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一个时期把自留畜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几放几收,牧民很有意见,把自留畜政策多变,比喻为哈萨克族的民间传统游戏——“刁羊”。尤其是十年动乱中,自留畜通统被没收,造成牧民肉食、奶食、乘骑和生活需用皮毛的困难,集体经济又满足不了牧民要求,于是出现了牧民穷困,社队紧张,有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问题作了研究.近期政府实施的"牧民集中定居"政策,符合大部分藏族牧民的愿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影响着藏族游牧民的定居决策.为了推进藏族聚居地区牧民定居和新牧区建设进程,需要各级政府采取综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民主改革后藏北牧民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在藏北牧区的村落社会中,村民自治是牧民享有公民权和政治权的一个重要生活场景,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威性,村落社会成员的社会规范,从人类学的视野考察这三者互动所构成的村民政治生活图景,正是牧民公民权和政治权在微观层面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的文化心理变化与心理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牧民定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定居方式也因地而异.无论何种方式的定居都使其传统文化发生着变化,文化心理意识的变化随之产生,表现在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化等方面.定居既给牧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造成了相应的心理压力,因此对定居牧民进行心理疏导,是牧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毛卡 《民族学刊》2020,11(5):74-83, 148-149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部牧区的两个村子为个案,考察了当地雪灾防范制度和技术在过去百年间的变化过程,认为雪灾防范的制度和技术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当地牧民主要是通过强化草场共有属性,严格轮牧制度,充分利用当地特有自然条件来防范雪灾。在人民公社时期,引进了许多外来新技术,丰富了防范雪灾的技术,然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使牧民对保护草场和缓解雪灾损失缺乏积极性。家庭承包制的实行激发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而政府财力的增长也对开展灾害救助等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气候变暖、草场退化、人口大幅增长等因素影响,牧民的雪灾风险呈上升趋势,提高和完善防范雪灾的能力仍然是当地政府和牧民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内蒙古赤峰市N嘎查的实证研究,在"舍饲禁牧"的社区实践过程之中,一方面,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从而能够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舍饲禁牧所带来的牧业成本的上升,牧民的生计风险增加,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偷牧,加之地方政府治理策略与方式的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政策的实践效果。在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凸显社区在禁牧与草原生态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牧民参与草原保护的能力与发挥牧民的本土生态知识,将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其中,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投资18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50亿元),通过统一规划、  相似文献   

19.
浅析金代契丹人的群牧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灭辽后对一部分契丹人采用群牧组织来统治,金朝群牧从名称、分布及管理上基本与辽朝相同,群牧所中的契丹牧民对金朝作出重大贡献,而牧民起义也给金朝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栉风沐雨     
一九六三年七月,扎鲁特旗霍林河畔的那达慕大会就要开幕了,牧民们正等待着“乌兰牧骑”的到来。突然,天下起了大雨,数日不止。牧民们都为途中的“乌兰牧骑”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