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代表着萧红对人生、命运以及这个世界全部的情感与理解,这是萧红在有生之年与这个世界所作的一次最彻底的对话。因为这部作品承载了作家的寂寞与热情,饱含着作家的忧伤和希望,在被弃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中表达着萧红对美好和爱的憧憬与渴望。这部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意蕴和内容模式又充满着人类的共同情结,诉说着人类不变的美丽梦想和对"此在"的苦痛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3.
为了挖掘萧红与迟子建两位女作家作品风格的成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作家自身的童年经验和特有的童年情结,以及作品中体现的作家纯粹、真挚与美好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等方面着手,对两位女作家儿童视角小说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童年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深刻而巨大。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抛开传统小说模式的评价系统,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或者说用“向内转”的方法来探究萧红小说的情节结构特色,发现萧红小说中蕴含一个宏大的情节结构模式———“背弃-逃离”模式。这一情节结构模式贯穿于她的大部分作品中。通过对这一情节结构模式的探究,还发现作家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结”———“仇父”情结。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曾说过,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比一个科长处长的威力差多了,在他的内心深处淤结着一种权力情结。作为一个由乡入城的作家,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是对权力场外乡土母体的记忆,但当他把探寻和思考的目光聚焦于都市和故乡的权力场时,便陷入了满目疮痍的人性深渊。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学是一种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英国作家哈代素以乡土小说而闻名,乡土情结贯穿了其作品的始终。哈代小说中的深厚乡土根源和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哈代的乡土精神和小说中所呈现的乡土风貌,展示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质。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朵不朽奇葩,他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基于两位作家所处时代的不同、成长经历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别,对其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意义非凡,尤其是在倡导生态文明、践行绿色意识的今天,既可为当下的绿色写作提供借鉴,也可为增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态意识做点贡献。  相似文献   

8.
秉承20年代由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流派精神,萧红显示了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不同的气质.通过<后花园>一文探讨了萧红小说对生命价值的形而上思考、童年视角的运用,以及悲剧生命的溯源,并且指出正是萧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将20年代的乡土小说所禀有的地方风情上升到地域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上世纪30、4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萧红不仅用自己细腻、大胆而又充满顽皮童真的文字记录了一个从旧家庭中逃脱出来的柔弱女性内心的坚强成长,也以女性特有的生存经历见证了文学人生在那个不平静年代中的特有景象。萧红的写作中有着坚实的乡土元素,乡土气息是萧红生命及其文学世界中最浓烈的品质。但同时,萧红又有对都市更深层次的纠结与矛盾,这与萧红在都市中经历的战争、流亡、饥寒等生存体验紧密关联。所以在萧红的生命视野中,既有顽强的乡土意识,又有敏感而矛盾的都市意识。并且,在矛盾的都市意识中,萧红最终选择以乡土为最后归宿。本文以《小城三月》为阅读起点,从文学与人生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梳理萧红文学中矛盾的都市意识,及其乡土回归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10.
考察萧红的一生,"寂寞"情结始终贯穿于其中.这对一位作家来说,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萧红的文学实绩相当部分是由这一情结带来的.研究它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此情结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挖掘:1.人生的寂寞;2.写作态度的寂寞;3.不被同时代人理解的寂寞.  相似文献   

11.
关注“小人物”,写尽他们悲惨无告的生存状态是两岸乡土小说作家黄春明和高晓声共同的创作倾向。他们不仅塑迪出多样的“小人物”形象,写出他们令人同情的遭遇,同时在这些人物身上挖掘出沉潜滞淀的国民劣根性。显现了二者创作意识的惊人相通及作家理性的审思,使作品得以提升。但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和作家个人审美理想的差异,又使二人的创作呈现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秉承20年代由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流派精神,萧红显示了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不同的气质.通过<后花园>一文探讨了萧红小说对生命价值的形而上思考、童年视角的运用,以及悲剧生命的溯源,并且指出正是萧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将20年代的乡土小说所禀有的地方风情上升到地域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家族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一个成长于新旧文化交汇时代的作家,萧红的一生都在尽力为挣脱封建家族制度的束缚而努力,却一次次陷入感情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在作品中,一方面对那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饱受家族伦理制度迫害的女性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历史的反思。一方面又对家乡呼兰河、童年的后花园充满了眷恋之情。家族情结积淀在萧红的心中,并对萧红的人生选择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作品多是以悲为主、悲喜交加的风格,透露出浓郁的悲剧气氛。《呼兰河传》是萧红基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而创作的,它描绘了广袤黑土地上人民蒙昧、不幸的生活。文本中表现出的悲剧性关乎人的生存欲望与人性弱点。作家力图还原乡土混沌、蒙昧的生活现状,并让读者真切感受那种绝望、愤怒、冷漠及悲凉,这近乎变成一种萧红式的效应,使得读者阅读过程中也被她不尽客观的主体化的情绪所淹没。  相似文献   

16.
回忆、故园和儿时的故事是每一个欲还乡而不得的游子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东北作家萧红与台湾作家林海音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回望故园,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儿时的留念、对生命的思考和叩问.其中以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具代表性.这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时间不同,却有着很多共同点:回忆自传、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对故土的眷恋与怀念等等.但由于萧红与林海音成长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色调;对女性命运、社会时代有着不同的思考和抗争态度.本文拟从萧、林儿童视角选择、儿童视角下的人生书写、儿童视角下的性别意识三个方面对《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现代乡土小说作家彭家煌的作品展示了乡村宗法社会中小人物可怜可悲的生存状态及其麻木灵魂 ,尤其揭示了乡村妇女的不幸命运。小说以圆熟精湛的讽刺艺术 ,创造了诙谐而凝重的独特风格 ,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作家萧红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 从"生命本真的样态"、 "感悟死亡"、 "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里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通常是从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 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 交织着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诗意妙悟.在作品中, 萧红致力于营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呼兰河--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真爱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学是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类别。对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进行比较是探寻乡土文学与本土文化、社会背景内在关系的必要途径。为此,选择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先生与西方三大杰出乡土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进行分析比较。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英国的乡土小说为视角,透过鲁迅与哈代乡土小说中的依恋自然情结、悲剧性主题及人道主义等相似点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作品的本质差异,即鲁迅乡土小说的社会性(强调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与哈代乡土小说的哲学性(强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这两种差异构成了东、西方乡土作家作品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0.
萧红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刻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