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义文的《乐府指迷》是他的论词专著.“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音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这段话是沈义文在书中对自己论词主张的高度概括,文章以此为中心,分析了沈义文的论词主张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在词学理论上有着独特的建树,在承继苏轼以来“以诗为词”的词体观念即“词诗”说的基础上,在其词学思想中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词史意识。他还进一步借助于传统诗论,引入“言外”说、“滋味”说和“情性”说等理论,并将苏、辛作为体现“词诗”理论的典范,在词体的本质、功能以及风格、流派等一系列词学基本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颇有新见的主张,由此使“词诗”说在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给后世的词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炎是宋季词坛一位重要词人和词论家,有《山中白云词》与《词源》行于世。张炎论词以“雅正”为本,《词源》的《杂论》云:“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赋情》又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若邻乎郑、卫,与缠令何异也!……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就是说:词写风月、性情,因而较诗要婉媚得多,但词所抒之情并非“为风月所使”、“为情所役”而与郑、卫之音为邻的浮艳之情。其“志之所之”,意趣高远,“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既遵温…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借警幻仙姑之口提出一个有关“好色”的命题——“好色即淫”说,而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四有“《国风》好色而不淫”论。“好色即淫”还是“好色而不淫”,似乎成了一桩有待了断的“公案”。  一、“好色而不淫”论与先秦文化中的“好色”观  其一,先秦儒家承认“好色”是人的一种天生“情性”、自然人性。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第14简:“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①《孟子·万章上》:“好色,人之所欲。”《荀子·性恶》:“目好色,耳好声……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也。”其二,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功利论之比较看现代化利益观念选择的契机陈国生利益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各察中西功利论的实质,探其价值取向,究法主体根源,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功利”界说之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晏几道对晏殊词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晏几道对晏殊词的继承与超越□傅义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并以词享盛名,然评论家亦颇有轩轻,多以为小晏胜大晏。如周济曰:“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云:“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白雨斋词话》),夏敬观曰:“...  相似文献   

7.
元人是怎样认识诗歌创作与作者情性之间的关系的?以下我们将分别从情性的主导性、制约性和诗歌创作的目的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元人普遍肯定“情性”是人皆有之的。而诗歌创作和作者情性的关系,则情性是主导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作者情性的制约;换言之就是:人无情性就无诗。 后期诗论者、诗人杨维桢曾有一文写他一次与“同年(同中进士者)黄子肃”等人“论闽浙新诗。子肃数闽诗人凡若干辈,而深诋余两浙无诗”,意思是闽诗胜浙。黄(闽人)是闽非浙的言论激恼了浙人杨维桢(杨籍贯乃今浙江绍兴),于是杨回击道:“言何诞也,诗  相似文献   

8.
论辛弃疾的词宁志荣辛弃疾的词传世830余首,既有沉郁雄浑,吞吐风云、金戈铮铮之作,又有婉丽柔情、田园风光、烟雨落红之笔。然而,纵观辛弃疾的词,每每于笔势浩荡、简略辐辏、气势磅礴之中,却流露出沉哀茹痛、傺悲壮、郁怀难诉的英雄难抒壮志之叹。元人张凭吊辛弃...  相似文献   

9.
论古代小说研究的分歧李日星关于两种小说概念《庄子·外物》所谓“小说”,是指与“大达”不相干的“小道”,即不可与经世之论相比的世俗浅见,并非文体概念的界定。这是公论。汉代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和史学家班固借“小说”一词用于学术源流和图书目录的分类、以...  相似文献   

10.
从山水诗的勃兴看“文贵形似”论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人们提到山水诗,首先想到的多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论,津津乐道的也多是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严羽的妙事语说、王士祺的神韵说.其实,如果考察山水诗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看到,山水诗的勃兴,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首先影响和作用,应是促进了“吟咏情性”说的发展和“文贵形似”论的提出.过去在论文及六朝关于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时,研究者大都着眼于“吟咏情性”说和“感物吟志”说,并阐释总结了心物交融的文学创作理论,而对“文贵形似”论,则忽略不提,或一笔带过.究其原因,则是唐宋以后,“文贵神似”论早已深入人心,意境理论也逐渐形成,故对“文贵形似”论,很难有所新的价值阐释和理论评估.然而.随着对山水诗艺术发展史日益深人的研究,我们便会更加清楚地看到“文贵形似”论的历史存在,及  相似文献   

11.
对李清照的《词论》和其中的“别是一家”说,无论是褒者还是贬者,在两点上存在着共识。一是认为《词论》所阐释的都是词“别是一家”的特质;二是认为同“别是一家”主要是指内容风格方面,反对“以诗为词”。其实,这些都不符合《词论》的本意,也未俗易安的“词心”。贬之者以真承森先生为代表。他在(评李清照的铜论)——同史札丛之一卜文(载《光明日川1959年5月24日)中说:“吉就宋词发展规律来考察,她这篇文字是对宋词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其理由是:“李清照词论里一个主要问题,是北宋末年词和诗分合的问题,这是同史上一个…  相似文献   

12.
清词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后人称为“词之中兴”,特别是在研究词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总结历代词人创作经验教训方面,清代词论家在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况周颐便是清末一位杰出的词论家。况周颐(1859—1926),原名  相似文献   

13.
推尊词体:况周颐词论的主导思想杨柏岭清末民初,词学一时成为显学。“清季四大词人”①更是鼎力彰扬。他们或是整理校刊词集;或是点评批注。而唯有《蕙风词话》的著者况周颐对推尊词体的思想,给予了系统化的理论总结,饮誉当时。谭献说他“锐意为倚声之学”②。黄孝纾...  相似文献   

14.
传统情性论的近代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凭借中西各家关于物质自然变化的学说话语,重新构建了一种以自然感性为依托的平等主义的情性论,传统儒家礼乐情性论的伦理规约诉求遭到贬黜。这一情性论变革直接促成了晚清以至"五四"的激进革命思潮的诞生。究其"内在理路"而言,这种新情性论又格外强调"仁智""心力"的修习进化,其动机是拓展面向多数人的启蒙教育的幅员,敦促人们不断朝向更高层次的和平大同理想进步,走出角力竞争的"世界历史"处境。但多数人内在"心力"的激发和完善不免需要教化过程,进而必然会有教育和被教育者在名分与程度上的差异,也就会有实质上的心性不平等长期存在。康、谭的情性论在这一维度上出现了平等诉求与不平等动力之间的显著悖论,也体现了"五四"前夕思想变革的文明抱负。  相似文献   

15.
常州词派崛起于清中叶的乾隆、嘉庆之交,是一个颇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平心而论,该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并非士林领袖,文坛宗主,不过是一介穷儒,终生衣食不给,何以有开宗立派的号召力?其于嘉庆二年编成的《词选》一书,不过是课徒授词的普及读本,何以竟迅速不胜而走,流行于大江南北?其论词之文《词选序》一篇,立论虽高,但偏执固陋之处十分明显,何以能弁冕词坛,“意内言外”之说居然被后人尊为“词教”?这一切,绝非仅依张惠言一人之力所能致,也不可归于纯出偶然.  相似文献   

16.
清客雅词之先声:姜白石词论□王洪词进入到南宋姜夔的时代,真会有江郎才尽之感。似乎所有的“开创”、“集大成”一类的美誉,都已用给了前代那些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大词人了,不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和界定姜白石。笔者面对词史流变中的姜白石,所感悟出的,是姜白石独特的...  相似文献   

17.
朱熹"心"论     
孙利 《江淮论坛》2002,(5):66-70
在宋明理学家中,朱熹因主“性即理”而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但他并非不言心,其心论思想异常丰富,本文从知觉之心、主宰之心、虚灵之心、已发未发之心四个方面对心的含义做了剖析,指出心是朱熹修养工夫之落脚点,从修养论、工夫论的立场观之,心在朱子思想中占有一关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论散曲的“当行本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被称作“词余”,却并非词之孓遗,而是诗体的又一次革新。散曲的“当行本色”,表现在语言上乃是“贵显浅”,即“意深词浅”;表现在抒情方式上,为明快直捷;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是“曲如赋”,重赋多比,喜用“诡喻”、“博喻”,用典以一听便懂、一读便知为原则,而与诗、词用典迥异。从本质意义上说,散曲可划入“俗文学”范畴,这种“俗”,是以其民间性、大众性、原生性为内涵的。散曲的生命土壤在北方,其“明快畅达”的本色,与北人的性情及趣味大抵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意义邹志勇韩晓东词作为一种配合燕乐的长短句歌辞,发展成为与诗文并立的文体,自中唐始,经晚唐、五代,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后世论词史者,大都从五代花间词、南唐君臣词直接跳跃到北宋中期的晏殊、柳永、欧阳修等词人,甚至说后者“追逼花间”(陈振...  相似文献   

20.
柏秀娟 《江淮论坛》2002,(4):103-106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李煜、温庭筠、韦庄词的评论,注释者通常引用<介存斋论词杂著>"李煜词"一条来注解.实际上,王国维的品评之词是综合了诸多具体材料作出的评论,而并非仅限于<介存斋论词杂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