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时期的齐文化研究 ,提出了独立的齐文化概念 ,并力图建立起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齐文化学科 ,这无疑是齐文化研究史上一块里程碑。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竖切线条式研究 ,或横切断面式研究。上下贯通 ,左右联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尤其是齐文化发展的内部规律 ,齐文化各部分间的广泛联系、互动整合过程等重大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揭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拜读了宣兆琦先生的大著《齐文化发展史》。宣兆琦先生现任山东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齐文化研究院院长 ,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近二十年来 ,他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2.
齐文化与秦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秦两国文化属于两种类型不同的异质文化,齐偏功利,秦重战功;齐人治,秦法治;在经济、文化、风俗等理念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二者也存在着文化的同质性,从整体而言,二者均属于顽强进取的文化类型;从质的方面看,两国文化都注重务实。纵观东周,最早称霸的齐却被后起的秦国所吞灭,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规定性和一定环境、时代的适应性,而无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解决齐文化的基本特质这一重大学术问题 ,必须更新研究观念和研究方  法 ,要从历史的演进中 ,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进行把握。齐文化的基本特质与齐鲁大地上的另一文化系统——鲁文化不同 ,是与大海相关联的巫文化。齐文化的时空观念 ,与大海相连的巫文化 ,正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产生的最好土壤  相似文献   

4.
张光明 《殷都学刊》2000,(4):101-102
由宣兆琦研究员和李金海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齐文化通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齐文化研究力作。该书分上下两册,含绪论、三编,凡18章,计81万字。《齐文化通论》的开拓性就在于:该书的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文化学理论,自觉地把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从而使齐文化成为一个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全书的立意看,《齐文化通论》的作者自觉地把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作为一门学科,它必须有自己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齐文化是一种独具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神秘性和智慧性等特征,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自由开放、浪漫神秘、才智兼备,包蕴着丰富的齐文化内涵.挖掘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从齐文化影响的视角探讨聊斋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克尔木齐文化的典型陶器、相关器物组合及墓地主要特征——石人等三方面并结合邻近地区的比较资料论述了克尔木齐文化的时代,认为该文化约当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左右,是新疆的一支重要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还简要讨论了克尔木齐墓地的年代下限问题.  相似文献   

7.
齐、鲁地域文化,分别促成泰山宗教性神山和伦理性圣山形象。秦泰山刻石的“法家辞气”和始皇求仙活动,明显受到齐文化濡染。汉代封禅典礼的完备,得力于齐文化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封禅特重祭“天”,具有帝王自显和自警双重意义。鲁文化“亲亲尊尊”观念,导致汉封禅突出帝王权威和祖考之祀。“国泰民安”则是齐、鲁文化共同营构的泰山文化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齐文化作为中华早期文明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独具的多元开放的价值特性、灵活实用的价值观念、重经验任自然的感性主义文化追求和鲜明的对外关系理念均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面貌,其价值精髓在当今国际文化传播视野下具有传播的可行性。通过稷下学宫这一齐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契合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多种途径,实现齐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9.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庄子·齐物论》及《庄子》中相关文章中的"齐物论"思想出发,考察李白对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接受及"齐物论"对李白诗歌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李白的"人生如梦"思想与"齐物论";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与"齐物论";李白的强烈自我意识、自我肯定与"齐物论";李白的万物平等思想与"齐物论"。总之,庄子的齐物、齐论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李白的思想,成为李白思考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认知途径,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塑造了李白的个性和气质,而这一切又深刻地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1.
齐国的灭亡固有其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失误等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探讨,就会发现,那些决定着政治、军事上诸多因素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文化、思想的因素。特别是国民风气对国民战斗力的影响,价值观念对政治、军事决策的决定作用。齐败于秦,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应是秦、齐文化撞击、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在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齐文化中,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强烈的祖国统一的意识,如管仲、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和齐宣王的“莅中国而抚四夷”思想;表现为“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壮举,如田单复国和王孙贾杀敌;表现为因国家衰败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管仲、晏婴等人大胆地提出了殉国不殉主、“社稷是养”、“社稷是主”的口号;表现为希望并致力于祖国的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3.
<正>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因先祖封于吕,故又名吕尚。太公是他的尊称。姜太公是齐国的开国元勋。由于他制定和执行了一条不同子鲁国和其它国家的建国方针,从而奠定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的基础。在太公的思想中几乎包含了齐文化的全部基因。研究太公与齐文化的关系,无论对于评价姜太公的思想,还是对齐文化的全面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围绕齐文化的几个基本特点,探讨一下与太公思想的关系。一、太公与齐文化的务实精神太公被文王聘为国师,被武王尊为“师尚父”。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同周公一起辅佐周王取得灭商的胜利。在伐纣战争中,他表现了不迷信占卜而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惟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论衡·卜筮篇》对这件事记得更具体。在伐纣战争即将开始,“群公”迷信占卜之兆而“尽惧”的关键时刻,太公不被占卜之兆和天象所动摇,而从当时大军已聚集,战机已成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劝勉武王出战,终于取得胜利。这一记载应是可信的。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精神,太公才立下了灭商兴周的卓越功勋。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和《齐物论》暗藏着庄子自我设计的思想困局。庄子的"逍遥"是排他的,而其"齐物论"则主张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乃至齐存亡、齐是非等等。这让同为《庄子》核心思想的"逍遥"和"齐物"陷入一种悖论般的两难:既然《齐物论》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为什么《逍遥游》不可以齐大知小知、齐大年小年乃至齐逍遥与不逍遥?排他的"逍遥"与包容的"齐物"让庄子陷入一种无法自破的价值悖论。但是,正是"逍遥"与"齐物"所形成的悖论揭示庄子世界观的复杂性和哲学属性,庄子在论述其思想时呈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具有超越个体经验的人道主义理想,其对存在的怀疑、对绝对价值的怀疑、对救世之道的独特态度成为先秦思想演变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与发展而有意识地进行的物质创造与精神创建。先秦齐、楚两国作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不仅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而且奉行的治国策略也有差异,因而在文化上就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6.
道家以"朴""真"为人的本性,反对人性的异化以及由人性的异化所造成的文明的异化,希图通过返朴归真来彻底解决文明的异化问题。这可以被我们用来克服现代文明的异化问题:守护"朴""真"本性而拒斥各种诱惑,遵守治国之道而顺应民之所愿,道德出自内心、本性而发乎自然,科技为民谋利而不可以超越人的驾驭。道家倡导齐物思维,反对固守"不齐",通过"齐物"表达其万物(包括人)平等的理念。这对于我们建构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有其现实意义:平等地对待文化与环境,对待不同文化,对待不同的文化生态,从而使文化与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生态等都得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齐文化旅游的发展框架需要调适 ,基本目标是把齐文化旅游建设成为山东省文化旅游平台的骨干支撑点 ,基本对策是 ,打造一个品牌 ,建立五个支柱 ,优化区域环境 ,发展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18.
齐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与价值理念的地域文化,它对成长并生活于齐地作家的文化人格与文学创作风格一直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张炜、莫言等为代表的生长于齐文化圈的作家的创作,表现出齐文化影响下的独特的文学审美特色:一是作品中营造的神秘浪漫的民间世界;二是作品中刻画的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三是作品中表现出的恢宏恣肆的开放气度。齐文化在文化研究中一直处于被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鲁文化遮蔽的状态,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对齐文化与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的研究在当代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玉彬 《中州学刊》2023,(1):112-117
作为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等主张的“齐万物以为首”与《庄子·齐物论》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亦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在慎到那里,普遍、整体之“道”乃“齐物”之根源;在政治建构层面,慎到以客观之“法”来充实或落实上述一体之“道”的内涵;同时,慎到还主张通过“去己”来达成一种无是无非、无知无识的理想存在方式。与慎到的“横摄之齐物”相比,以“道通为一”为要旨的《齐物论》呈现的是一种“纵贯之齐物”:在庄子那里,“道”并非慎到那样的消解差异、统一多元的同一性本质或本体,而是可以让差异、多元之万物得以均等共在并成就其自身的“大通”之境;所谓“丧我”,亦不在于泯灭主体之智慧与灵性,而归向“适己”“游心”之逍遥。  相似文献   

20.
齐文化与先秦军事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先秦军事思想进行梳理,认为其发展与齐国的人物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整个先秦军事思想演变发展的历史,处处有齐文化的深深烙印.文章以《司马法》、《孙子》、《六韬》等典籍为显著标志,将先秦军事思想逻辑嬗变、持续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进行逐段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