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庄子与庄子思想对魏晋士风的产生及其各方面均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庄子思想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完成了其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对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庄子故里辨     
关于庄子故里问题的考辨和讨论,迄今已出现了五种比较有影响的说法,即山东东明说、曹县说,河南民权说、商丘说,安徽蒙城说。这五种说法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可形成一个南北狭长地带,庄子一生活动踪迹大致不出此狭长地带,其故里亦必在其中。对这五种说法做进一步比较,可发现各种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都更多地支持东明说。因此,山东东明作为庄子的故里,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庄子道化哲学中的自然观背景:庄子的"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为而治"等观念,均围绕着"道"这一以自然为核心的哲学理念,伸张着"天人合一"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文学经典《庄子》一书具有丰富、多元的审美意蕴,其审美意蕴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具体肯定而抽象否定;他以丑为美,审丑是为了审美;他推崇自然之美;但重视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性美的结合。创作主体、接受客体、文本及世界是《庄子》审美意蕴形成的主要原因。《庄子》审美意蕴的价值应一分为三:一是庄子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二是《庄子》文本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三是读者接受视野中审美意蕴价值。三者异质同构,分别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内涵丰富、审美价值多维的《庄子》文本。《庄子》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探讨形而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阐释"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庄子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反响,具有重要意义。"(庄子)宋之蒙人"是屡见于两汉至唐文献的古说,当指庄子的里籍。把东明定为庄子故里,为考索庄子生平提出了新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发展特快期,实用知识和技术迅速发展。庄子敏锐发现了"机心"、"机事"、"机械",即技术,和人的主观物质欲望的联系,因为他全部哲学的基础是纯客观的"道",因为他对人的客观本质的发现,他否定了人的主观欲望,因而他贬斥为满足主观物质欲望的技术,赞美享受技术本身的纯技术,在涉及技术的寓言中,蕴藏着技术形成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杜宗才 《殷都学刊》2008,29(1):136-140
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其人生观有着独特的内容,挖掘并研究这些内容,实现其传统价值的现代转换,对我国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的庄子诠释,除了他对庄子文章字义的一般校正、释说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庄子人生态度的诠释,认为他的“避己”式的逃避主义,本质上是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哀,是没有出路的无奈之举;二是对庄子之学与神仙之说相通的诠释,认为庄子确信有“神”的存在,从而体现出庄子的宗教崇拜和理想的寄托以及对凡俗的超越;三是对庄子文学的诠释,认为庄子是一个“情种”,情感的浓烈使他的哲学与文学相融莫辨,并开拓了文学的境界。所有这些表现了闻一多庄子诠释的特色和他思想的新锐。  相似文献   

9.
李梦圆 《理论界》2014,(6):133-135
学界讨论徐祯卿的诗歌创作特色及其理论主张的形成,大多集中于关注吴中文化对其的浸润以及李梦阳对他的影响等,如若要深入了解徐祯卿还需追根溯源。通过寻找源头发现,徐祯卿与庄子的渊源不能忽视。徐祯卿与庄子为人均心灵超脱,文章创作上都具有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并且贵真情。此外,徐祯卿对其他诗人如李白等有接受,此乃与庄子渊源的间接证明。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平思想,其终极理想就是实现人类的和平相处.庄子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根源在于打破了人我平等的局面,想要实现和平就必须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建立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庄子追求平等的实质是消解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然而这充满着一种空想性.庄子的和平思想引发出对和平可能路径的无限思索,和平局面的实现往往不是建立在对社会关系的消解上,而是建立在权衡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被誉为道德的国度。儒家、道家的道德学说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道德生态系统。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平衡性、制约性、整体性等特点,庄子道德学说在道德生态系统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庄子道德观以"无"为基点、以"真"为原则、以"生"为目的、以"心"为归宿,为儒家道德愿景夯实了根基。庄子道德观沉积在社会底层,构筑起中国人的道德基准。庄子学说的价值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令梅 《江淮论坛》2012,(1):70-73,100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相矛盾的问题,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对自然万物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反对人类干预自然、摧残动植物,要人类“循道而趋”,过朴实自然的生活。这一思想在当时虽然有阻碍科学进步的嫌疑,但在科技日益发达、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对生态环境过度破坏的今天,其警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庄子哲学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庄子通过对治人治世的批判、对心计与知识的批判、对忠孝仁义、名利思想的批判,深刻揭露了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弊端,抒发了他对自然无为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庄子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阴山学刊》2009,22(2):5-7,36
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庄子从生态和谐思想、生态美学原则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庄子》中所蕴舍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智慧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所谓"庄子思想的当代性",是指庄子思想在每个时代的意义、作用和价值,而不仅仅是指它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庄子的思想,正如一切伟大先哲的思想一样,具有深刻的当代性,在每个时代都激起思考,引起共鸣,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其所以如此,在于庄子所提出的问题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遇到、都无法回避的终极性的问题;而庄子所提供的独特答案令人深思。它在每个时代都引燃了思想的火炬,因而活在每一个时代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兴 《兰州学刊》2007,(10):10-12
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子深切感受到宗法制、礼教给人们带来的不自由,提出通过以明、悬解、撄宁、心斋、坐忘等方法努力解除心灵上的各种羁累,以期构建起心灵的"长城",达到逍遥、浑沌的心灵境界.可以说,庄子之道,即心灵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7.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人世间的灾难,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生存境况,庄子有深切的体悟。他提出了独特的救治之方,即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人的逍遥自适心灵,以此作为一般的生存原则,作为处世最高的道德法则,进而作为帝王治世之方略。庄子救世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精神的自由,即“逍遥游”,究其本质,是虚假的,但又有它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1,(4):112-116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庄子之天具有多重含义,既有自然之天的含义,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还有必然性之义。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物化和纷争中丧失了本性,使心为形所役,被物化了;人们应当体认天道,最终超越现实,实现“逍遥游”,达到“天人合一”。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休闲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化,庄子哲学是人的自然化思想的典型体现.庄子的休闲哲学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首先庄子提出了"无为自然"的休闲个人化原则,再次,他提出了"逍遥游"的休闲自由原则,最后庄子提出一种"无江海而闲"的休闲超越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