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学对杜甫的评析在以下四个时期有不同的特征一是唐代,杜诗不为世所重,激赏者寥寥,但论评基本能切中杜诗骨髓神味;二是宋代,杜甫及其诗作受到普遍推重,然随之出现穿凿和拔高的倾向;三是元明两代,人们普遍尊唐而不宗杜,不少人受格调论影响极力区划唐音与杜格,出现对杜甫的批评之声;四是清代,人们从总结诗学理论的角度进一步审视杜甫,杜甫人格形象与诗作价值得到更辩证深入的评析。这一繁复的历史轨迹,标示出古典诗学批评中杜甫论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杜甫虽然没有一首词传世,但他却对宋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忧国爱民的人格精神砥砺了一代代词人,他"集大成"的诗作已有与词境相通者,对于词体突破本色开创新境杜甫也有所贡献;词法技巧上,杜诗的比兴和长于叙事为宋词所承续;而语言方面,杜诗是宋词丰富的语言宝库,其于宋词之通俗化和以俗为雅均有所渗透.杜甫之所以会对宋词产生诸多影响,其伟大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诗歌是内在根据,他在两宋受到的极大尊崇是其外在环境因素,而中唐至北宋的文化转型特别是俗文化的兴起则是这一影响发生的历史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3.
《题赞公房》本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避难长安大云寺时写给大云寺住持赞公的诗作,却被清康熙《灵岩志》的纂修者收入《灵岩志·艺文志》唐诗部分.从杜甫与赞公的渊源看,两人交往脉络清晰,交往地点在长安和秦州,不在山东灵岩寺;杜甫安史之乱之前虽曾两次游历山东,但未见游灵岩寺的记载,未留下有关灵岩寺的传世诗作.考其一生著述,也未见有感怀灵岩的诗作.所以清康熙《灵岩志》辑录杜甫的《题赞公房》是误收.  相似文献   

4.
杜甫《北征》中“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二句旨意为何?是扬君之贤,还是斥君之过,历来解说不一。本文试从杜甫在自己众多的诗作中对君过所持的做法,对杨贵妃其人其事的态度,以及此二句诗在整首《北征》诗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这两句诗的真正指归,当是杜甫从尊重历史、批判现实的角度,对君王的昏庸、虚伪和残忍的作为,给予了较为婉曲的责难与讽Jian。  相似文献   

5.
夔州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晚年杜甫在夔州虽只生活了三个年头(766—768年),却作诗四百余首,约占一生诗作总数1/3。如何评价夔州诗作,对于正确认识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前几年,有论者认为杜甫夔州诗在思想性方面比以前差了,认为这是杜甫在痛苦中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遭遇的缘故。然而,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研究随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陶渊明研究,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其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历代为陶诗作注者之多,仅次于杜甫。朱自清先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①这是反映了历史的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7.
方东树将杜甫置于古今诗人之最。方东树认为:在内容上,杜甫在重诗教的同时能缘情而发,诗作情真意挚、活泼生动;在技法上,杜甫能将散文之法移于诗歌,诗法高明。方东树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杜诗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评述,其诗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杜甫流寓秦陇之地为时约半年,共留有诗作一百余首。寓陇诗作是杜甫苦难行踪的真实纪录,它再现了杜甫生命沉沦的漂泊。寓陇诗形成了一幅特色鲜明的异域行旅图,它的基调是苍凉的,情感是沉郁的。在寓陇诗作中,杜甫突出地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现世人生的认识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共同构成了寓陇诗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9.
在对攀枝花地区三国文化遗存的考察基础上,本文以口述史研究的方式对当地三国文化遗存与历史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所搜集到的当地口述材料进行分类,分析话语是如何作为历史传播媒介的;然后,对这些话语背后的隐藏信息进行了深层次剖析,讨论了公共历史是如何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族群文化被建构,个体又是如何在群体历史中发挥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史学定义不同的"客观性",讨论了意义被赋予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杜甫爱竹,诗作中言及的树木以竹为最多,是因为竹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劲节、虚心、坚忍以及形体上的瘦硬特征与杜甫的人格理想、性格特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重视风节操守,为人谦虚,性格坚忍,艺术审美追求"瘦硬".竹就是他的精神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