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皖系二号人物、段祺瑞的灵魂徐树铮与张勋复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徐树铮的所作所为为张勋复辟提供机会,到徐树铮设计引诱张勋复辟,再到徐树铮与段祺瑞高举共和旗帜粉碎张勋复辟的全过程,徐树铮都在其中起了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勋复辟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他是在民国初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黎、段两人府院之争达到白热化、双方都想利用张勋为己方之援、南北军阀都想借此牟利的前提下所实现的一次复辟活动。张勋复辟是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使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80页“军阀割据的局面的出现”一目中说:“1917年6月,安徽督军张勋以调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争执为理由,带领他的‘辫子军’5000人进入北京”。我认为,进京的“辫子军”不是5000人,而是3000人。谢本书在《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一书可说:“六月三十日,……深夜十二时,张勋把驻扎在(北京)城外的三千辫子兵放进城内,全城实行戒严。”七月十一日,段祺瑞率讨逆军进逼北京,三千辫子兵一触即溃。蔡冠洛编著的《清代七百名人传》中说:“(张勋)提步卒三千入都。五月,复辟成。”显然,进京  相似文献   

4.
张勋复辟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他是在民国初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黎、段两人府院之争达到白热化、双方都想利用张勋为己方之援、南北军阀都想借此牟利的前提下所实现的一次复辟活动。张勋复辟是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使中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在丁巳复辟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以张勋对他的态度为前提的.前期,由于张勋的极力推崇,使康有为得以加入复辟活动中去;但到了后期,由于张勋的排斥,使康有为没能参加任何复辟活动,而这恰好又是复辟的最重要时期.撇开被排斥的后期不说,即使在被推崇的前期,康有为的活动只是进行建议、鼓动而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复辟的具体计划是张勋招集军阀制定并实施的,与康有为无关.把康有为看成复辟主谋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仅仅维持12天的“丁巳复辟”失败后,张勋来到天津度其余生.晚年的生活是丰富的又是孤独的,他投资工业、金融业,办慈善惠及家乡,可政治上的失意却让他久久不能释怀.张勋晚年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过去信念的坚守,也有随形势而作的改变.文章通过对比张勋复辟前后对生活、帝制和辫子的态度,考查复辟的失败对其原本固守观念的影响,进而探讨民国初年社会转型期的思想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7.
奇闻荟萃     
一分钟的民国总理--江朝宗袁世凯在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爬上皇帝宝座,上演了一幕复辟帝制的丑剧.但在全国护国大浪潮冲击下,被迫于当年3月22日取消帝制,并于6月6日在全国人民唾骂声中气绝身亡. 袁死后,被解散的国会和孙中山制定的临时宪法得到恢复,北京政府由黎元洪出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但段祺瑞不买黎元洪的账,总统府与国务院相对抗着.后来黎元洪罢免段祺瑞,改由伍庭芳组阁.段不甘心失败,命长江巡阅使、"辫帅"张勋用武力胁迫黎解散国会.无力反抗的黎元洪只好答应,但按当时的法律,总统签署的命令必须有总理签章才有效.如何办呢?有人献计另找阁员代替伍廷芳并签章,可是当时谁也不肯承担此事.  相似文献   

8.
李梅 《中华魂》2014,(24):48-48
由于张勋复辟闹剧的折腾,本来就不安定的社会更加动荡,名存实亡的政府,怪事更是层出不穷,让人们每每想起,都捧腹不禁,笑出眼泪也笑掉大牙。  相似文献   

9.
<正>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讨袁的怒潮中病死,段祺瑞政府重掌实权。为了反对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孙中山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护法斗争。在此期间,他曾先后三次亲临潮汕。 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溥仪复辟帝制。3日,孙中山与章炳麟、唐绍仪、程壁光等集议于上海孙寓,议决以军舰护送孙中山南下广东领导护法斗争。8日,孙中山等率“应瑞”、“海珠”号军舰离开上海。10日,孙中山一行抵达汕头,驻守汕头的潮梅军政首领云集码头,热烈欢迎孙中山。12日,汕头绅、商、学、报等各界在汕头陶戏园召开欢迎孙中山诸伟人大会。  相似文献   

10.
张勋及复辟派为了实现复辟大业,在政治、军事、舆论、外交等各方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这些努力让其误认为复辟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们罔顾形势,悍然发动复辟,其失败的结果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南北战争是段琪瑞政府推行武力统一政策的结果,徐树铮的政治观与该政策一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徐树铮积极布置对南作战计划,他拉拢曹锟、张作霖、吴佩孚等实力派人物来支持武力统一政策,操控着第二次南北战争,使得第二次南北战争得以持续进行。但最终因徐树铮本人恃才傲物、坦白率直的性格等原因导致皖系内部发生分裂,以及在处理张敬尧督湘,支持曹锟、张作霖当副总统,联络昊佩孚等有关重大问题上操控失当,导致第二次南北战争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2.
"王道主义"是20世纪初期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的一个类型。西原龟三作为一战期间日本寺内内阁对段祺瑞内阁进行西原借款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之一,曾声称自己是"王道主义的行者"。对西原龟三"王道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实质,可以展现"王道主义"思想的内容多样性与目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3.
北京政变后成立的临时执政府始终未能摆脱其合法性危机,而北京地区的民众运动则因为政党力量的介入而日益政治化、组织化和暴力化,遂有试图依靠平民力量以推倒政府的首都革命。此后,大沽口事件再次激发民众以抗议示威为名而采取推倒执政府的激烈行动。正是民众与执政府之间的长期激烈对抗为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吴佩孚和康有为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名人,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由对立而相知。康之所以对吴极力拉拢、借重,一是希望借助其军事力量实现他君主立宪的美梦,二是由于两人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三是康认为与吴有一些相投之诉求。吴对康若即若离的原因,一是对当时局势有着清醒认识,二是对康的政治主张不敢苟同,三是借康"文圣人"的名望装点门面。康、吴二人冲破文人、军人之界域践行理想,尽管均以失败告终,然其中所昭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如吴佩孚的一统主张、康有为的军权认知等等,都在历史演化之中成为隐含的积淀,合力铸就民国进程。  相似文献   

15.
2010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藤井省三、李今、冯光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野草》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汪卫东的文章堪称力作。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陈方竞、黄健、陈迪强、王学谦的阐释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李新宇、阎真、杨义、王锡荣、刘家呜、王晓初、姜振昌、吕周聚、陈汉萍、吴康、靳新来、钱理群等的文章(专著)皆堪称优异之作。鲁迅生平和传记写作研究以周楠本、冯光廉的文章最为突出,且出现了一大批初版和再版的鲁迅传。鲁迅教学研究中张梦阳、冯光廉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赵延年、崔云伟的鲁迅与美术研究,王富仁、贺仲明的鲁迅研究之研究皆能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2015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宋剑华、勒新来、刘春勇、高旭东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汪卫东、彭小燕、朱崇科的《野草》研究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张克、刘春勇的鲁迅杂文研究,文贵良、路杨的鲁迅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十个专题:鲁迅与五四、鲁迅的精神信仰、鲁迅的精神特质、鲁迅的当代性、鲁迅与革命、鲁迅与政治、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鲁迅与外国文化、鲁迅与东亚、鲁迅与自由主义等,郜元宝、汪卫东、谭桂林、杨义、李春林、王得后、李玮、孙郁、赵京华、张松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李冬木、潘世圣、张钊贻的史料研究,傅承洲、刘克敌、刘东方的鲁迅与学术研究,皆能予人以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角度看,西原借款是一战期间及其以后日本经济格局变迁与中国军阀经济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借款表面上是以经济为主,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贷款,借款的实际用途显示了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与日本寺内内阁之间相互勾结的实质.西原借款对中日两国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19.
重识鲁迅“剽窃”流言中的人证与书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缠绕了鲁迅10年的剽窃流言虽然早已熄灭,但这些莫须有的流言在当下又有沉渣泛起的迹象。笔者根据所搜寻的相关史料,详加考辨,反驳了种种不实之说。从人证方面说,相信张凤举,不如相信陈源;相信陈源,不如相信胡适;相信胡适,不如相信盐谷温。但最终也可以说,相信人,不如更相信书。比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二者在风格、性质、史料、论断等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所谓“剽窃”之说,完全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