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百越古道的文化资源,对百越古道定名的缘由及其文化线路进行了阐述,对打造百越古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谈了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打造的两点深刻感受:"重构"与"重走",以期对打造"百越古道"文化品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丰富多彩,壮族先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并享有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织锦文化、山歌文化、圩市文化等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对东南亚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能有如此深远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壮族和东南亚兄弟民族皆同源于百越,壮族作为百越族群发展的主枝,承袭了百越文化的诸多特征,并善于兼收整合并蓄多种异质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和研究现状,论述了茶马古道和百越古道的区别,对百越古道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前瞻。  相似文献   

6.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 ,尤其是西晋以后 ,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徙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 ,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在汉代也称为汉族。研究中原汉族与周边百越民族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大课题。百越,也称闽、越、粤,古民族名。商周至秦汉时分布于江南地区,聚居于东南一带及沿海岛屿,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於越、句吴、闽越、西瓯、骆越、南越、山越、山夷、僚等。自古以来,百越民族就与中原的华夏族(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文献记载,尧曾“申命羲叔,宅南宅,曰明都”。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禹“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所谓“南交”、“交趾”,均指五岭以南的百越地区。禹的传说,在百越聚居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比比皆是,虽非尽属信史,但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禹时与百越先民已有一定关系。到了商代,百越民族已经形成,而中原华夏族奴隶制国家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商王朝的势力日益强大,周边的部落或民族都必须以土特产向其朝贡。《逸周书·王会解》载:商初,伊尹受汤之命曰:“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顽强的民族精神的民族,有着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研究民族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交流等方式,以达斡尔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9.
青海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市场流通、文化服务等产业化运作,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开发与利用,是青海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广西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和侬族都是古代百越族群部落的直系后裔,在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和节庆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这种共同的文化渊源体现出典型的水稻农业文化特征,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两国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路桥收费问题透视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前中国路桥收费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在实践中,公路收费还存在乱收费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正视和及早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公路建设资金的相对短缺是推行公路车辆通行费制度的根本原因;财政状况的不理想和公路多样化融资的发展,势必要求利用车辆通行费制度发展中国的高等级公路建设事业。应当进一步深化对道路收费问题的理论研究,促使车辆通行费制度为推动中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发挥道路运输功能,进而提升道路运输效率,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依据系统论观点,将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划分为道路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运输移动设备、运输人力资源和运输软件5个子系统,分析认为: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是各子系统在适度发展的同时,彼此间能够一致地或无矛盾地或矛盾减少到容许程度的发展,并从子系统各自适度发展和系统之间统一协调发展的层面进行机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实现协调发展,必须遵循价值流转规律和符合各子系统的不同发展特性。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探索和开创中国道路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它开启了中国道路的最初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对中国道路具有发轫作用,是探索中国道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公路交通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公路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公路交通灾害,它已经威胁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防范与治理.本文分析了陕西公路的基本现状,总结了公路交通灾害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基于人、车、环境和管理要素的公路交通灾害的致灾机理,构筑了公路交通灾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南粤古驿道是沟通岭南与外界交流、促进岭南内部融合、见证岭南文化形成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引起广泛的社会参与。文章以河源古驿道为例,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框架,分析河源古驿道的历史演变,确定河源古驿道共生单元为古驿道—乡村—城镇;其次分析共生单元及共生环境现状,认为共生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致使古驿道共生单元逐渐被割裂了相互联系,共生关系趋于弱化或者消失;最后,通过分析古驿道共生单元历史形成与演变,提出河源古驿道共生系统重构方式,建议把古驿道的保护和传承融入其共生系统的发展之中,为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发展注入灵魂。  相似文献   

16.
非收费公路可持续发展中的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从公路资产的属性分析及公路资产的价值管理研究入手,指出了我国公路收费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性投入的公路建设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对收费公路进行战略结构调整,提出了将公路按照经营性公路、收费公路和公益性非收费公路三大类公路资产划分,并进行分类管理,以及采用会计学上的资产价值确认方式,对公益性非收费公路资产进行确认,并通过非收费方式实现其价值补偿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一个基本要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意愿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关注民生富裕百姓之路。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提高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的设想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针对中国道路运输市场现状,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论述市场集中度与道路运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提高运输市场集中度为核心,强化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9.
从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耐磨性等方面,分别研究了石灰石粉对道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质量分数为10%的石灰石粉时,道路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和后期强度;石灰石粉的掺入可提高混凝土的早期耐磨性;双掺石灰石粉和粉煤灰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20.
道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前道路 (公路、铁路 )建设的实际情况 ,就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设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以减少道路施工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