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外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 从美国民意调查的结果看,公众对反恐的信心、对伊开战的认同度及对布什的支持率都有所降低,要求政府调整政策,确保美国士兵安全,国会议员通过各种渠道向布什施压。据报道,布什已经决定“重返联合国”,修复与其他国家的裂缝,谋求国际支援,稳定伊拉克局势。尽管美国共和党政府内有人鼓吹抛弃联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出席记者招待会时,伊拉克电视台记者蒙塔兹·扎伊迪将两只鞋扔向布什,成为新闻。布什在其《乔治·沃克·布什自传:抉择时刻》里,回忆了在伊拉克被扔鞋经历时说:“被一位记者扔了鞋,这算是我非同寻常的经历之一。”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发动“倒萨”战争。客观地讲,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是典型的“有限战争”。但从政治层面来看,伊拉克战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爆发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观察家纷纷撰文,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深层原因。由于战争爆发时间不长,相关档案材料尚未解密,人们难以了解布什领导班子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正原因。幸运的是,  相似文献   

4.
尽管面临巨大风险,但布什仍然视伊拉克问题为自己的政治底线,在此问题上无可退让。2006年11月7日,执政的共和党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惨败,布什的伊拉克政策遭到全面的攻击,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因此不得不黯然辞职。12月6日,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领导的伊拉克研究小组发布历时8个月调研而成的报告,称美国没有赢得伊拉克战争,伊局势"严重而且正在恶化"。布什于2006年12月20日首次承认伊  相似文献   

5.
今天美欧双方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似乎都在自言自语、各说各话,在关键性的“反恐战争”问题上更是出现了奇怪的“聋子对话”,他们都反对恐怖主义,但对“反恐”道路的选择却是南辕北辙。随着布什连选连任,这种裂痕越来越难以弥合。“反恐蜜月”一波三折9.11事件发生后,欧洲第一个反应是要与美国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坚定不移地反击恐怖主义。但这种跨越大西洋的美欧“反恐蜜月”只是昙花一现,随着美国反恐重拳的力度不断加大,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化和重组,美欧关系经历了四个戏剧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9.11发生后到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推翻…  相似文献   

6.
撤兵伊拉克和增兵阿富汗是奥巴马政府恢复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拉克战争缺乏合法性,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本身成为伊拉克局势恶化的原因之一,撤兵主要是稳定局势的需要;阿富汗战争虽具一定的合法性,但反恐形势趋于严峻,增兵阿富汗则主要是防止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成为恐怖主义的策源地.从长远来看,美不会放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既得地缘战略利益,美在两国的军事存在将成为美全球基地体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布什连任成功。布什的再次当选,使其在第二任期的对外战略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首先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走向。第一,美国的对外战略理念已由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自由主义,转变为布什政府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强调军事手段和军事实力的作用,以绝对优势追求绝对安全。这一点在布什第二任期内不会有任何改变。第二,布什政府把反恐和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列为其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从欧洲向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取向渐趋明朗。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恐怖主义日益猖獗,…  相似文献   

8.
汤余 《中外书摘》2011,(9):30-32
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七个年头了。但当回想起当时国际紧张气氛,我们会再次质问,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真的就是正确的吗?战争结束后不久的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出于情报失误。由此可见,在美国政府内部,开始全面反思伊拉克战争的正确性。但美国政府依然狡猾,它们没有主动承认是政府的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9.
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与中东地区关联深厚,而反恐行动更是为本已动荡的巴以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反恐利益主导下的美国中东政策的不稳定性客观上加剧了中东局势的动荡.随着反恐行动的后续发展,伊拉克成为新打击对象,中东的两大热点--巴以争端和伊拉克问题在反恐框架中相互交织,中东局势未来走向与美国反恐息息相关.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中东政策将在确保中东根本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根据反恐需要做相应调整,而巴以冲突将维持可控制的低烈度状态.  相似文献   

10.
美国巧遇恐怖袭击与中东地区关联深厚,而反恐行动更是为本已动荡的巴以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反恐利益主导下的美国中东政策的不稳定性客观上加剧了中东局势的动荡。随着反恐行动的后续发展,伊拉克成为新打击对象,中东的两大热点--巴以争端和伊拉克问题在反恐框架中相互交织,中东局势未来走向与美国反恐息息相关。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中东政策将在确保中东根本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根据反恐需要做相应调整,而巴以冲突将维持可控制的低烈度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击     
美国总统布什在就职典礼上说:“美国需要理想和秀气,在我们国内还有重要的事得做,那就是实现还未完成的美国自由。”布什宣布:“我们获取和平的最佳途径就是把自由扩散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新华社)  相似文献   

12.
传媒览要     
谁动了美国人的隐私?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5月8日“窃听门”风波未了,支持率直线下降的美国总统布什再次遭遇“新窃听门”。美国媒体近日披露美国最大的几家电话公司向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提供了2亿美国民众的通话记录。这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到底是谁动了美国人的隐私呢?“9·11”事件后,在“反恐高于一切”的方针下,美国又出台了一部《爱国法》。2002年11月,布什签署《国土安全法》,这两部法都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美国国内机构与人士进行情报侦察的范围。随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南方公司…  相似文献   

13.
夏日的和煦逐渐显露,战争阴影也随之驱散。伊拉克重建取代战事和哄抢成为焦点话题,而另一场“非典”战役却依然处于白热化状态,如临大敌的人类搁置争议,摈弃分歧,共同寻求对抗疾病的方法,国际社会也暂时出现一片祥和。伊拉克明争后的暗斗有破就要有立,美英联军把萨达姆政权赶下台,又将伊拉克炸成一片废墟,势必要负责重建,其实这才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重头戏”。而重建过程中各方斗争的精彩程度丝毫不会亚于战前的“战与不战”之争。政治重建困难重重,伊拉克和整个国际社会都要求由伊拉克人自己掌握国家命运,美国至今在口头上也坚持这种承诺。那么。,萨达姆之后谁能脱颖而出,既能令伊拉克人信服,又能得到美  相似文献   

14.
陈解 《老年人》2003,(5):10-11
美国无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于3月20日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打着反恐旗号,表面上是要清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际是为着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进而在中东地区和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个国家以种种借口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这种藐视国际法准则和粗暴践踏联合国宪章的行为,在国际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美国的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们的强烈谴责。正在膨胀的美国单边主义单边主义是从霸权主义衍生而来的。冷战时期,美苏称霸,东西对抗。苏联垮台后,冷战结…  相似文献   

15.
1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演讲,宣布所谓对伊拉克新政策,不顾各方反对,向伊拉克增兵2.1万,同时进一步威胁对伊朗实施"政权更迭".这意味着,以前国务卿贝克为首的美国对外决策中较为务实、理智的"元老派"所提出的<贝克-汉密尔顿报告>,已被布什彻底抛弃,而聚拢在副总统切尼旗下的"少壮派"新保守主义者,在经历中期选举共和党失败之后的短暂挫折后起死回生,其政策继续为布什所信任和执行.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最后导致美国“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反恐政策受挫的话,那么今年1月26日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中的胜出则意味着美国反恐的另一只车轮——在中东推行民主化的政策也正在面临重大危机。3月3-5日,哈马斯对俄罗斯的顺利访问更是标志着美国孤立哈马斯的政策也在遭受挫折。中东局势的微调哈马斯赢得了大选,但中东局势却因此增加了变数。一方面,是因为巴勒斯坦局势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整个地区形势的微调。哈马斯打着“变革”的旗号而获胜,它打算“变”多少和能够“革”多远依然是未定之数。按照其领导人哈立德…  相似文献   

17.
“9·11”不折不扣地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此后,美国开始了折腾的10年,以反恐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并在反恐的名义下,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然而,美国通过战争改变他国政权之时,战争也改变了美国。回望这10年间发生的多场危机,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大国力量的相对平衡,是防范和控制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平衡意味着更多协商的出现,也意味着武力将不再是个别国家可以随意使用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当前的世界格局是由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和多个地区性大国构成,国际问题的解决将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合作而非对抗。  相似文献   

18.
曾月郁 《老年人》2003,(6):10-11
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国际上有人说美国“倒萨”的目的在于控制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这实在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要是这种说法正确,那么,美国在摧毁萨达姆政权之后,只要一建立亲美政权,就可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也就没别的事可干了。而实际上,美国的目标远不只是石油,也远不止于一个伊拉克。近来一段时间,美国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务卿鲍威尔和副总统切尼,接二连三地飞往中东,穿梭于各国首脑之间,其用意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就是美国的高级政要将自己的办公桌移至中东,用美国的意志来改造中东。国际舆论指出,“9…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战后的安全问题令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备受国内外批评,使得后布什时代的美国政府将解决巴以问题作为突破口,一改往日对巴以问题的冷漠态度,转而主动推动巴以和平进程,采用多重“遏制战略”和“平衡战略”以实现自身角色的调整。然而,由于巴以问题的复杂性和美国全球霸权结构的利己性,布什政府的角色调整对于巴以和平进程具有双重绩效。  相似文献   

20.
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反恐战争重心转移到阿富汗。与小布什不同,奥巴马反恐面临三重挑战,即振兴国内经济、结束反恐战争以及应对新兴大国群体的崛起。阿富汗战争久拖不决,奥巴马增兵重蹈前苏联覆辙,陷入泥潭而难以自拔,伊拉克战争的混乱局面继续在阿富汗延续,成为消耗美国力量的另一大困局。2010年中期选举败北之后,奥巴马的权力基础被削弱。在反恐战争第二个十年,阿富汗战争与美国经济的衰弱一道将继续加速美国在全球的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