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2.
《说文·女部》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说文·女部》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文化这一特点,采用分类阐述的方法,描述了《说文·女部》字各个意义类别所反映的各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内容。结果表明:《说文·女部》字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古代姓氏制度、婚姻习俗、家庭伦理等文化内容。实践证明,从汉字的字形及其字义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汉语亲属称谓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汉语有非常严密的称谓系统,亲属称谓和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使用也很广泛。古汉语的亲属称谓非常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血缘关系。随着旧事物的消失和新事物的出现,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亲属称谓词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本文拟以《说文.女部》字中的亲属称谓为对象,探究这些女部亲属称谓词的发展演变情况,主要有女性长辈亲属称谓词,包括从秦汉传承至今的女性长辈称谓词、由女性长辈亲属称谓词变成老年妇女和一般妇女的称谓词、词义和用法发生演变的女性长辈称谓词;女性同辈亲属称谓词,包括秉承古义的女性同辈亲属称谓词、词义扩大的女性同辈亲属称谓词和后代逐渐消失的女性同辈亲属称谓词;女性晚辈亲属称谓词,包括从秦汉沿用至今的女性晚辈亲属称谓词、词义和用法改变的女性晚辈亲属称谓词。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从母权制进入父权制.社会一直是男性处于主导地位。进入现代社会,尽管强调男女平等和尊重妇女,但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并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性别偏见还严重存在,这必然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中。汉语词汇中.以“女”为部首的字不少,虽其中不乏褒义词或中性同.但贬义词也有相当的数量.如“奴”、“婢”、“妾”等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低下;“妓”、“婊”、‘“娼”等更是某些旧文屈辱和悲惨命运的标志;“奸”、“妒”、“妖”、“妄”、‘”婪”等虽不仅用于女性,但无不打上性别偏见的烙印。有人说英语是世界上性别偏见最为典型的语…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东汉及之前的文化。文章试以女部字为例,探究中国古代妇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化,通过女性的角色定位反映的先秦和两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汉字创始以来,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明显地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走着两条不同的研究道路。一、对语音音系自身的研究与应用从汉字的造字和应用来看,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以象形为基础,所创造的汉字一般讲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象形”“指事”“会意”中有音。假借摆脱了汉字形体表义的束缚,使汉字走上了表音的道路。假借字(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同音通假)的广泛使用,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汉语中的同音字和音近字,对语音的表义功能的深刻认识。形声造字法,是自觉地运用汉字的表义功能和表音功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历时演变中女部字意义及文化内涵的变化,本文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行文方便,后文简称《说文》)和《汉语大字典》进行了比较。本文创新性采用文献计量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借助文献史料对女部字系统地进行训诂和考据。研究发现,女部字的历时发展演变折射出的是不同时期女性主流社会地位的变化,而不是以往研究中透露出的女性主导地位与附庸地位的绝对对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女部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希望通过对两部字典中女部字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化内蕴的对比,为后世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人们了解女部字的意义演变和深层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 ,以《说文解字》女部为材料 ,主要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的问题 :1.姓氏用字。 2 .“字”“号”用字。 3 .婚姻家庭用字。 4.对于女性的描述性用字。并从中探讨、分析 ,得出结论 ;在中国历史上 ,由母系到父系再到奴隶制乃至封建社会 ,古代妇女经历了由盛而衰而悲惨的历程。《说文》女部则积淀了这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存在着贬男、贬女的现象,但从涉及面、应用的范围及人们可接受的程度来看,贬女现象多于贬男现象,整个语言的性别歧视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及作为二等性别的情况被如实地反映在语言当中.  相似文献   

10.
性别二元体制下,女性被置于客体化的位置。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厌女症”从社会交往中的萌芽、网络媒介中的延展到整形消费中的再生产的形成逻辑,揭开“厌女症”在女性客体化趋势下的现实表现和特征。虽然“厌女症”的形式多变,但不变的是根植于社会环境中的“厌女症”,这一越演越烈的趋势正在成为社会性别平等的绊脚石。因此,借助社会性别视角来揭露“厌女症”的形成、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社会性别的平等。  相似文献   

11.
以"审美何为"为艺术追求,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与鉴赏心理倾向于审美情趣和教化功能,古代文人以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将这种心理倾向演绎为"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两翼,也是今天文学界不可丢弃的审美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绅士德性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绅士在古代中国主要是指一种社会阶层。在西方,绅士可以说是西方社会表达一类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与我国古代的“君子”一词有相近的意思。绅士的基本特点是:教养、礼貌、尊重妇女、德性。绅士的德性首先体现为自身做人的基本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其次,体现为绅士对他人的鲜明的道德态度和待人之道,如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再次,则体现出绅士对自己行为、处事的强烈的自我控制的理智精神和坚强意志,如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献典籍文字独特、版本珍贵、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抢救整理以及保护开发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不仅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研究和发展,也是国际国内民族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重释“比”、“齿”——与《语林趣话》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林趣话>对"比"的解释有三处失误一是认为其古文字形"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二是引证材料中认为比目鱼"也叫偏口鱼",三是讲述"比"字的引申义"等同"时的引诗翻译不准确.<语林趣话>对"齿"的解释有一处失误和一处不足失误在于认为"齿"字"本义是门牙,泛指牙齿",不足在于没有对"牙"、"齿"二字的异义进行分析.文章结合古籍和实际语言材料,对上述的失误和不足分别进行了辨析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当阳,湖北省宜昌市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属西南方言区。本文就部分方言词,通过声韵对照关系来考查在古汉语中的情况,追溯其本字,借此来了解楚地的民风民俗和汉语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霍女》塑造的是一位惩悭诳邪、怜弱济贫、自我牺牲、功成不赏的侠女形象 ,而且是一位以性行侠的另类侠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中西古典悲剧主人公性别差异成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使原始女性崇拜意识保留下来,并以潜意识形态影响着中国人;西方上古历史的断代性使男性崇拜意识深入人心,并且与社会意识相一致,从而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中西悲剧人物性别差异生成的源头。在男权社会里,中国的社会道德意识使中国女性遭受的不幸和毁灭多于男性,而掠夺性文化主导的西方社会使男性遭受更多的磨难,这构成了中西悲剧人物性别差异的社会基础。中国剧作家地位低下,极易理解同情女子的悲苦,而西方的悲剧作家通常并非社会的“弃儿”,而是社会主导意识的代言人,这是中西悲剧人物性别差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旷世奇书《镜花缘》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朝代为叙事背景 ,尽情描写百名才女的胆识贤智、才能技艺 ,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才女形象群体。小说对才女“才”的抒写较明末清初的佳人及红楼女子均有进步一面 ,超越纯属个人素养修为的闺阁闲技 ,展现了更多的知识学问、实学强技 ,从而具备更广的社会内容和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独立人格的确立 ,摆脱了男性附庸的屈尊地位。作者塑造武则天形象虽表现出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但对其雄才大略、爱才重贤的“才”性予以了高度褒扬。作品从人格独立、女性解放的角度 ,对巾帼奇才群体形象充分礼赞 ,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汉字的演进体现为字体的演进和字形的演进,其中前者贯穿于整个过程,而后者直接影响着汉字的表意:其一,它使汉字在由形表意逐渐向符号表意过渡中,失去了造意;其二,它使汉字在以简化为主流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三,它使汉字在表意形声化的过程中增强了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弘扬儒家理想人格精华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澄清对儒家道德的某些认识错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关德的教育;净化社会的文化舆论环境,从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