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论徐訏小说的理想女性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2.
徐訏创作是“反思文学”与哲理的“艺术直观”,其精神聚焦在于人性自由与存在自由、对必然性的追寻、拓展生命与求索宇宙本体,归根结底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徐訏创作中求索自由的两条路向是由康德指示的,但徐訏以多重自由观打破了康德局限,且有极其先锋的表现。此外,徐訏文学话语空间呈现出“揭批系统—创化系统”的构型,系统中出现复调主题、“我—你”模式、“跨国生存空间”结构与“宇宙空间”,是“有自由意味的宇宙形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学界常将一些介于雅俗文学之间的作品(比如无名氏、徐訏等人的创作)误认为是打破了雅俗文学的界限,对此需要加以澄清,并用一种"中阶文学"的新概念加以定义。同时,随着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属于这个文学(文化)类阶的作品正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介绍和引进这一重要的理论新术语和新思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中阶文学",在于其是否具有传统伦理道德观或中产品味,并将此(庸俗化的、保守的、过度感伤而显得做作的)品味美化,投诸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判断和呈现。  相似文献   

4.
论"新海派"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以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作家群宜称为"新海派"作家群,因为他们的小说既表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先锋性,又溶合着明显的商业性和媚俗性,这正是"海派文化"的特征.当然相对于1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和30年代的新感觉派来说,他们又体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超越与综合.具体到每个作家的艺术追求又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与个性.  相似文献   

5.
徐訏小说对异性之爱有较高的探讨热情,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情爱本质的追问。文章通过多个选角、多种文本来分析徐訏小说中寡欲的“审美距离说”与灵肉交融的爱情美学理想的矛盾统一,并通过解决矛盾,将徐訏的情爱理想及其对世俗婚恋的认识的轮廓勾勒出来。此外,还讨论到徐訏小说性爱描写的尺度。  相似文献   

6.
学作品是由语码符号组成的,但并非是一个平面的图式,而是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最深层面的符码往往规范着学作品的意蕴和美学风格。徐訏小说最深层面的符码即为徐针立足于宗教化对人生与世界的独特理解,它极大程度上抟塑了小说中追寻救赎的生命意蕴和史诗美学。本试图从这个途径来把握徐訏小说,力图还之以更深入、本真的徐訏。使人们重新认识徐訏小说的思想、美学价值,为重写学史做点扎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从早期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到晚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徐訏以其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把宗教关爱的目光投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徐訏的很多作品传达出强烈的宗教感,在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的交融中抒发对于人性与心灵深处的探询和对于人生哲理的宗教式感悟.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用叙事学文本分析理论,对徐訏的诸多小说,从叙述体式和结构模式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总结和归纳出徐訏小说叙述的设置类型、确立程式,以及这种叙述人在小说中的自由变化对小说文体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文本技术研究,本文从“叙述接受人”角度分析徐訏小说的魅力和文学史意义。在此基础上,又从小说的构思和文本建构角度剖析徐訏小说结构的“倒叙模式”,对此模式的设计方式及其对小说时空的影响等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念和创作分析徐(訏)小说唯美主义特色的三个方面:1、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的根本目的是"撒谎",徐(訏)小说远离现实,着意编造虚空的"谎语".2、唯美主义者认为"谎语"比再现性作品更能揭示生活的本相,徐(訏)编造谎语有着揭示生活本相的明确目的.3、"谎语"因现实缺憾而生,徐(訏)和浪漫主义者一样追求艺术意境和精神家园,但他对其虚幻性有着清醒认识,不仅不掩饰,甚至予以明确提示.  相似文献   

10.
徐訏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善于在小说创作中运用暗示艺术,在其部分小说中的标题设置、人物命名、意象选择、景物描写、细节设置上都有明显的体现。暗示艺术的运用,一方面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促进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让徐訏小说呈现出简约含蓄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1.
“比兴寄托”是常州词派提出的一种总体的说词方式 ,其中蕴涵一些极为丰富、极有价值的文学接受思想。但这种说词方式在常州词派主要理论家那里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张惠言那里 ,“比兴寄托”的说词方式尽管赋予了读者参与作品意义重建的权利 ,但由于其浓重的政治教化倾向而显得牵强附会。张惠言的后继者周济进一步承认了读者对作品进行自由解说的权利 ,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张惠言以忠贞美刺之义硬性比附作品的弊病。常州词派的理论重镇谭献则完全跳出张惠言仅仅就词作本身进行笺释 ,把逐字逐句的牵强比附视为作品原意的窠臼 ,将解释词义的主动权交给了读者 ,从而使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说词方式显得更为圆润通达  相似文献   

12.
童年经历会对一个人个性气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徐訏童年的生活并不愉快,父母婚姻的不幸使他失去了完整的家和幸福的童年,对其孤寂内省个性气质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个性和影响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使得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带有这种孤独内省的精神特质,而且作品中对母性形象和儿童形象的塑造也带有徐訏个人的精神印记和情感欲求。  相似文献   

13.
“山药蛋派”由以赵树理、马烽、韩文洲、张石山为代表的四代作家构成。之所以将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第一代作家,是由于“山药蛋派”是在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由于赵树理与马烽等人在创作上的相似性中的巨大落差;是由于只有赵树理的存在,才构成了“山药蛋派”的完整性及其演化中的深刻性。“山药蛋派审美”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种种弊端、弊病的有力制衡。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在今天应该引起格外的关注。赵树理在追求作品通俗化、大众化中所贡献的文体上的成就,在今天极具现实意义。在赵树理传记的写作中,倡导对赵树理“个人空间”、“私人事件”、“精神私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徐訏文本中,始终存在一个自我寻找的内在结构,孤独的生命体验使他对人生和命运有着不断的追索与探问,寻求着意义,也寻找着自己的最后归宿,这种弥漫渗透着的情绪使徐訏最后走向了皈依之路。文章从体验的角度察悟徐訏文本中潜隐的生存痛感、对人生茫然感觉的思索与追寻,以及他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命运的关注,对生命的宗教沉思及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江湖行》是徐訏后期代表作,也是其全部创作中带有总结性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个人风月与时代风云组成的两重“江湖”,作为叙述漂泊个体经验的背景,探寻有关爱与自由的真义。同时,在传奇与写实的基础上借鉴隐喻手法使小说具备了现代叙事的某些形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徐訏小说的异域色彩和浪漫情调早已为学界所熟知并广泛论及,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徐訏小说,会发现其所蕴藏的浓厚生态内蕴。徐訏笔下的审美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境、富于生态意蕴的生命形象以及对人精神生态的关注,都寄寓着他浓厚的生态关怀,从而赋予文本深刻的生态审美内蕴,彰显出徐訏小说的丰富魅力,而这对于反思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小说历来以“现代派”、“洋派”著称,它们所构建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背离的现代文化场域。但细读文本便可以发现,新感觉派作品在内质上无法割断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联系。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作品的浮表尽管被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光影所笼罩,然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依然蕴藏在作品的各个角落。因此,本文力图从新感觉派作品中的恋土思绪、家庭观念与男权意识三方面,探讨蕴藏在新感觉派作品中的传统价值观念。而这也正是以往研究所遮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而系统地对徐訏文艺思想的各层面进行理论梳理与综合研究,指出徐訏文艺思想具有融合性、开放性、矛盾性和衍生性等特征;其理论触角涉及文学发生、文学功能、文学消费等诸多理论范畴;认为:徐訏自由主义的心态结构和宽宏博大的学术气度决定了他对于表现与再现、娱乐与功利等传统理论命题的理解,充满了辩证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带来了他自身无法避免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浅析施罗德的“新中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新政府的上台执政 ,使西欧政坛“左”转倾向加剧 ,舆论界称之为民主社会主义春天的到来和自由主义冬天的结束。施罗德的“新中派政策”因此而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对“新中派政策”的实质、特点、产生背景、发展前景等做出分析 ,认为“新中派政策”是“第三条道路”的德国版本 ,代表了新一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对民主社会主义传统理论所作的大胆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