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国际粮价波动的冲击,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较缓慢的正向响应,粮食进口则表现为从负向响应转为正向响应,并逐渐收敛趋于平稳;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动具有推动作用,对进口量的变动具有较大贡献;长期来看,我国粮食进口量对生产变动的贡献率较大,而生产对进口量变动的贡献率较小。因此,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深入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提升粮食增产潜力以及促进粮食产业链协同发展将成为稳定中国粮食供给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粮食储备可以在年度生产和市场发生波动时平衡当年供应,控制粮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同样目标。尽管储备可以吸收生产和市场的短期波动并保持供应和价格稳定;但是,它也可能延缓市场价格的信号作用,把本来不严重的短缺倾向积累成巨大的波动。例如,1999/2000年度到2005/2006年度世界粮食储备持续下降,虽然维持了5年—6年粮价稳定,但却可能触发了2007/2008年度更激烈的粮价上涨。因此,如果把供应不足的趋势当作生产的短期波动,并且用储备加以平衡,粮食储备的作用就可能走向原定目标的反面。同理,控制粮价也可能是今后粮价更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应充分认识加入WTO后本省农业特别是主要农产品市场可能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以便制定相应措施,趋利避害,把对黑龙江省农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点。(一)各主要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比较。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幅度上涨,造成粮食成本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递增,直接经济效益下降。成本提高的结果是粮食经销和出口的价格上升,使黑龙江省粮食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粮食价格的优势会充分显现出来,黑龙江省粮食与…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主要受其自身惯性的影响,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弹性关系,尽管 “大国效应”很微弱,但要警惕未来我国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粮食进口使得国际化肥供给价格弹性增大,因此我国粮食进口要充分考虑世界供给能力,提前给予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或合理稳定的进口需求预期。生物质能源产量、原油价格与国际粮价的弹性关系趋向式微,表明我国粮食进口稀释了生物质能源和原油与粮食之间的价格需求弹性。为此,我们要密切注意国际性因素对粮食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增强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能力,从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粮价上涨后,粮食流通各个环节均有获利,而作为粮食的生产者,农民们并没有得到价格上涨后的回报粮价价格自11月开始上涨以来,中国储备粮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被认为是粮价上涨的祸首,涉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且,《新世纪》周刊调查了解到,粮食流通各个环节皆是既得利益获得者,而农民,却被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日本、印度、美国的粮食安全模式进行比较 ,分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安全形势的可能变化。认为中国入世以后随着粮食进口量增加 ,粮食自给率会有所下降 ,但不会改变“基本自给 ,适当进口”的粮食安全模式。在WTO框架下 ,中国可以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这一巨大的“粮食后备库” ,更好地调节国内粮食供需 ,使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而且可以合理地调整粮食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 ,减少粮食安全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我国的粮食形势正如笔者在本刊2005年第1期《2005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一文中所分析判断的:“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年度产需缺口进一步缩小或能够基本实现产需平衡,加上现有库存和净进口的调剂,粮食有效供给充裕,粮食市场稳定,价格将稳中趋降。”在这一年里,国家针对市场粮价下行情况,及时采取了在小麦主产区实行结合中央储备小麦轮换按国  相似文献   

8.
受地缘冲突、极端气候、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市场不稳定性显著增强。一方面,印度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陆续实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以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厄尔尼诺现象下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地缘政治经济冲突,引发新一轮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冲击我国粮食进口国际供应链。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进一步优化饲料粮生产结构,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率,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中国粮企布局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并加大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中国羊肉产品出口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探讨了中国和世界羊肉产品出口大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并进一步从生产价格、生产成本、饲养方式和规模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羊肉产品贸易处于净进口状态,出口规模较小;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竞争劣势较为明显;羊肉产品出口逐渐失去价格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影响国际竞争力提高;但是质量安全不断提高,羊肉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增强了中国羊肉产品出口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可能最为强烈。入世以后,棉花市场开放度将远远高于粮食等农产品,棉花产业受到的影响在农产品中可能最为突出。作为最大的产棉区的新疆研究如何应对入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地位与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加入WTO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国际粮价持续高企和国内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的双重挑战,我国粮食供求的紧平衡可能是一个长期中的特征事实,而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容出现闪失的重要意义。从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角度看,流通体系直接决定着供求衔接效率和粮价变动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和价格平稳,就必须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通过改革着力提高粮食流通体系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粮食供求预测模型与当前实际供求状况的偏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粮食供求状况和安全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90年代 ,国内外许多专家运用各种模型预测中国未来的粮食供求 ,以此确定对中国粮食安全和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本文比较各种预测模型的预测值 ,结合当前中国粮食供求状况 ,就造成预测值偏离实际值的价格因素做一些分析。认为 :粮食预测模型应当考虑价格变量 ,缺乏价格变量是一些预测模型的预测值偏离实际值过大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对中国粮食供求的预测模型中绝大多数是有参考或指导意义的 ,虽然几乎所有的预测模型都没有预料到中国在 1996年就能生产出预计到 2 0 0 0年才能达到的粮食产量 ,而且以后几年连续高产 ,这主要不是预测模型的预测错误 ,而是 1993年以后中国粮食市场价格超常规上涨促使粮食生产超常规增长的结果。中国目前处在结构性、阶段性粮食过剩阶段 ,粮食价格已经低迷了很长时间 ,应该算是“超常规”低迷了 ,对此应当高度警觉。虽然近期还看不出粮食过剩的压力有减轻的迹象 ,但从长期看 ,如果粮价持续低迷下去 ,重新出现供给不足的可能性是包含在“市场经济中的自我矫正机制”中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形势总体趋紧,粮食供求偏紧、适当进口是中国相当长时期的粮食供给总体格局。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依靠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应达到95%,其余可根据品种结构调剂、自然灾害影响等因素少量进口。农业"走出去"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必要补充,必须有正确的思路,要规避风险。实现2020年全国新增5000万吨粮食,关键要把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用公共财政大力投入扶持粮食生产;完善农业补贴、粮价形成、粮食主产区补偿和粮食安全责任四个利益调节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农民和社会投入,建立与经济增长和财力增加相适应的粮食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焦点。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分析中国未来几十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农业资源枯竭,其结果导致粮食大量进口,从而引起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时间,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潜力和需求,探索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途径。 正当人们为中国粮食供给担忧之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却出现了快速增长。1996到1999年四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三次登上一万亿斤的台阶。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阶段性过剩造成存粮大大增加,粮价下跌,农民减收。为此,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共同的愿望。2000年农业种植结构出现大幅度  相似文献   

15.
入世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及优先领域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当前看,入世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急迫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一)农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竞争力弱。我国农产品结构落后,表现为“三多三少”:低价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多,高价深加工产品少;一般大路货多,名特优和高档商品少;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入世后,我国受土地资源约束的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不仅品质不高,而且不具备价格优势。大豆的大量进口和对国产大豆的激烈冲击。是我国农业竞争弱势的集中反映。农产品进口增加,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将会加剧,使农民收入问题更加突出,并会造成新的农村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小康生活》2005,(1):5-5
2004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使国内粮食供求偏紧的状况很快趋于稳定,粮食丰收的基础扎实。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l5.2亿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左右。粮食增产,净进口大幅增加,有效地增加了国内粮食供给,减少了年度产需缺口,初步奠定了明年粮价稳定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及定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阐述并探讨了我国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的变化及定价机制。我国从 1990年开始实施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 90年代初 ,我国的粮食保护价水平高于市场价 ,以后逐步向定购价回归。本文的特点是运用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目前粮食保护价的定价原则和机制。我国制定的粮食收购保护价 ,按照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农民可以得到适当收益的原则确定。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定购价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 ,保护价以生产成本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当市场粮价高于收购保护价时 ,定购价参照市场粮价确定 ;当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 ,定购价按不低于保护价确定  相似文献   

18.
粮食收购价对粮价稳定的影响是检验粮食价格政策的指标之一。理论与实践分析表明,若粮食收购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在国家财政支持不够充分的条件下,收购价越高,粮食价格波动就越大;若粮食收购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最低收购价对于稳定粮食价格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最低收购价越靠近均衡价格,其对粮食价格的稳定作用就越显著。合理的粮食收购价应介于粮食生产平均成本和均衡价格之间。  相似文献   

19.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其波动对居民的经济福利会产生影响。运用中国1995~2010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IDS需求系统模型估计城镇居民粮食消费的收入弹性和自价格弹性,借鉴Minor&Goletti福利效应模型,测度了粮食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的福利效应,粮食价格下跌10%,城镇居民低、中、高收入组的福利平均变动分别为0.52%、0.32%和0.19%。而粮食价格上涨10%,城镇居民低、中、高收入组的福利平均变动分别为一0.14%、一0.74%和一0.4%。基本结论是:粮价上涨,城镇居民福利损失,粮价下降,城镇居民福利改善。由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等级增加而逐渐降低,粮食自价格弹性随收入增加由缺乏弹性变为富有弹性,粮价波动对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影响大于中、高收入人群。因此,政府应更加关注粮价波动对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影响,通过完善价格补贴制度等措施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东亚地区人口、耕地的情况,作者对中国二十二世纪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提出了与莱斯特·布朗相反的结论,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状况,指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粮食自给是可能的。中国政府必须采取合适的农业政策,包括对农业物质投入和对科研的支持、培育国内农产品市场、取消省级或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进出本地区的限制,使农民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等,肯定了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不会进口大量粮食,不会冲击国际粮食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