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五四"前后,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在应对东西文化与新旧文化问题上,文化激进论与调和论应时而生.激进论者更多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惰性及与西方文化的差距,希望以"开放的文化观念"接纳西方文化,以新代旧.调和论者则批评激进论者对西学不加鉴别,主张接续新旧,调和东西,创造新文化.主张的不同在于:激进论者在文化上追求"理性共识"的一元论,而文化调和论则力图承认文化的多元以达到不同文化的涵化整合,促进新文化的生成.这种分殊体现了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主张上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中华文明遭到西方文明猛烈冲击后,在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影响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此次启蒙的辩证法以启蒙悖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革除了对中华文明传统全盘肯定的旧迷信,却在一定程度上又制造出对西方文明盲目崇拜的新迷信。此次启蒙固然有其不容低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华文明传统的延展以及中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921年梁漱溟在其新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公开表明了自己不同于"西化派"的文化观和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3.
陆卫明  程瑾 《广西社会科学》2006,(6):168-171,176
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提出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两种文明实属“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其优劣殊未易定,各有长处,又各有局限。对于西方文明,应用中国文明去调和、统整。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力避偏宕、温冷稳健,无不显示出睿智、冷静的理性光辉,在“五四”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辜鸿铬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国文化的近代危机是以儒学的危机为内因,以西学西教的传入为外因而展开的.辜鸿铭以其道德文明现对中西文明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以与当时的西化思湖相抗衡,突显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认为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可以治疗西方现代化社会弊病的良方,只有中国文明才能力挽西方文明于既倒.辜鸿铭不是顽固守旧人物,他重建中国文化的思路是以中国文明为主体,整合西方文明,中西融合,探索人类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注定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从近代到现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零落与知识分子一系列国家改革方案的连续失利,都让我们的思维不断引入到了精神世界的深处,并最终在“以人为本”的层面上找到了历史的动力,这便从根本上疏通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进入中国的通道。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我们接通了丰富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资源,东西文化精神在共同的“人文”追求中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在启示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融通中自我反思。然而,中西人文传统本身的巨大差异,也直接影响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到了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深刻度与社会作用度。  相似文献   

6.
严复思想和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应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五四运动时期及后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正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唯一能符合现代性的是“五四”期间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五四”运动以前的严复、孙中山都开始了思想启蒙。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应是近代与现代的界碑,其表现是对近代社会文化观——中体西用的批判。严复的现代性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仅取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来说明。严复通过撰文、翻译、著书,全面介绍和阐述天赋人权论和西方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他不仅是中国倡导自由主义第一人,也是中国进行现代思想启蒙的第一人,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位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前,学习西方、效法西方的文化发展道路模式是中国思想界对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主流。“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对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情况,出现了多种文化发展道路的主张。对于文化发展道路,瞿秋白的选择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新文明。这一选择在当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最主要的动力 ,并在五四时期达到一个巅峰。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权威的大胆挑战 ,表征着一种时代精神。其形成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叛逆品格的继承 ;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亡国灭种的现实日益积聚起来的焦虑情绪的必然行为结果。同时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造成的对西方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吸纳 ,也成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晚年 ,面对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社会危机和中国在袁世凯败亡后的军阀混战 ,尤其是经过 1 91 9年在欧洲一年多的实地考察 ,逐步改变了过去全面学习西方社会和竭力引进西方文化的思想文化追求 ,试图在东西方文明互补中创造一种新的第三种文明。为此 ,他提出将西方的物质文化与东方的精神文化合二而一 ,特别是要以西方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古典文化 ,使中国文化在创新中走向现代。梁启超的这种努力 ,传统的观点认为是思想上的“倒退” ,其实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一种新思考 ,客观上为后来新儒家的登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文化调和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文化调和论”刍议胡建一“五四”时代(泛指1915年至1919年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华民族命途多舛而又柳暗花明的“阵痛”时期。一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与时代文明脱序的华夏文化,因迎受不及再度嬗演的西方20世纪新思潮,而落入双重脱序的窘境。...  相似文献   

11.
文化冲突论是关于多元文化相互间的竞争与对抗的理论。20世纪的文化冲突论以后殖民文化理论和文明冲突论等形式表现着东方与西方文化、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间的竞争与对抗。文化冲突论的本质是文化一元论,其困境在于非此即彼的一元论思维,而多元文化间的平等、开放意识及人类共同的生存利益将推动多元文化从冲突走向合作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畸形状态”与“补救之法”———张东荪“理智救国”论评析左玉河五四时期,张东荪积极主张“彻底输入西方文化”的文化观,并致力于对西方新思潮的“输入”工作。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过去不久,他的思想便发生了变化。1926年,他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中公开宣布...  相似文献   

13.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8,36(1):135-138
近代以来的女权话题能够进入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视域,缘自以下两种态度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重构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目的上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再造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努力方向上的契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女权思想的贡献和规约: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借鉴;一方面取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是现代中国思想大解放时期。其中对妇女解放理论的探讨尤为突出。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一大批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的知识分子,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女权思想;另一条线索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开始在中国出现。探讨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理论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启蒙: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学术界的近代中国思想史主题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启蒙"才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主题。笔者认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产生缘由是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和西方侵略引起中国民族生存危机有关,并将近代中国启蒙思潮划分为戊戌维新前、戊戌辛亥时期、五四新文化时期、五四后新启蒙时期四个阶段,进而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启蒙实质。  相似文献   

16.
李长莉 《学术研究》2007,(11):88-97
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士大夫恽毓鼎日记的解读,分析了在近代最初开放时期守旧人士的多面性。指出他在其内在思想世界是固守传统价值理念的保守人物,而在文化生活世界则是一位虽钟情于旧学,但也喜欢汲取新知识、参与新文化活动的亦旧亦新的文化人。这种知识结构和文化生活方式的新旧交织,使他与时代的趋新变化具有一定的重合及包容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所谓守旧势力,也有其与新势力相互调和呼应的层面。他在西学涌入、新旧交替的时代剧变中,力图以旧道德与新知识的结合来平衡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安心与应世的矛盾,以旧道德来安置心灵,以新知识来应付世变,反映了一位信守传统文化理念的文化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应对方式。同时也造成了他道德与知识的撕裂,这是身处那个剧变与过渡时代的文化人普遍面对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的文学复古与鲁迅文学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思想发源地,清末的文学复古主义思潮以异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性格的生成。尤其是章太炎以国粹为中心的文学复古主义思想,秉持"自性"、"自心",致力于重建民族固有的生活样式和文化形态,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立足于民族内部寻求文化复兴力量的思路。《民报》时期,在章氏富有生命质感的思想启发下,鲁迅对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方的理解、体验愈益成熟,他把主观精神作为西方文明之本,并由此走向中国文人传统的反面——民族内面生活。他文学中无所不在的复仇情绪虽然注入了现代西方的反抗精神,但更主要的是源自长久压抑在中国正统文化之下的不平之气,这就在文学样式下对《民报》时期反复申辩复仇正当性的章太炎作了一个并不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是人类普遍价值追求。与当代民族多元文化自觉论不同 ,西方近代文化自觉突出地表现为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对自身文化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整合 ,具有明显的形而上人本主义特征。康德哲学以深邃的批判精神 ,对科技文化自觉、宗教文化自觉、政治文化自觉、审美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扬弃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各种文化意识的同时 ,建构了近代西方文化自觉的基本价值框架 ,为近代西方建立完整文化自觉的价值体系乃至对当代西方文化自觉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澳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在澳门这块葡人"居住"的中国土地上,通过长期碰撞和交融后所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多元性文化."澳门文化"在其历史的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方宗教与中西学校的并存、及在鸦片战争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进一步融合与认同,使澳门成为了中国近代一座典型的多元文化型的国际商埠,并为我们今天考察和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实施范例.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曾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有着十分深刻的思考.他曾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作过深入的分析,并倡导以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他特别强调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和文化的世界互通性,主张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世界文化.他的东西方文化观对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