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CES生产函数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证明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会通过改变要素结构从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据显示,我国整体经济和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程度逐年减弱;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趋势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结构适配性逐年增强,并呈现出愈加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考察近代中国丝织业技术发展史,发现不同要素禀赋结构地区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不同。与先发国家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地区,选择以"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方式,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差距的同时引进前沿技术;而与先发国家具有互补要素结构地区,为缩小技术引进的效率损失,则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类型,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这一循环往复的技术进步路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3.
肖锐 《决策探索》2010,(22):41-42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必须具备资本、劳动力、能源和技术等主要的投入要素,这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同贡献。理论研究表明,在能源、资本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替代或互补的关系。如果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能源价格提高或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可以通过能源的资本替代或劳动力替代,继续保持行业产出的增长;如果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是互补关系,则提高能源利用的环境政策就会减小对能源要素的投入比重,从而降低产出水平。劳动力投入与能源投入的这种互补效应,理论上的结论就是,清洁技术投资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4.
数智化转型是驱动新时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已有文献讨论了数据要素或智能技术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但忽略了数据要素利用推动智能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将数据要素利用与智能技术进步同时纳入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以探究其对经济增长的联合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利用通过促进智能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型存在两种“制约效应”和一个“增长陷阱”。数据要素利用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消费者隐私侵犯厌恶的制约;智能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人口增长的制约。数智化转型时期先后的差异可能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后转型经济体陷入增长率持续低于先转型经济体的增长陷阱。本研究不仅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宏观增长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领域的激烈竞争提供了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对人力资本不平等影响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的作用进行了数理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采用DEA包络分析法计算了1995-2005年30个省的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及其两个组成部分——技术进步率和效率变化率的曼奎斯特指数,利用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分别用三个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十五"期间辽宁省经济发展要素配置的情况及效率分析,建议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应调整三大经济板块的投资方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金融发展与中国生产率增长——随机前沿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Kumbhakar等的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效应3部分,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采用1999年至2004年中国29个省份的数据,分析金融发展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金融深化和金融中介垄断都不利于技术效率提高;金融深化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金融中介垄断并不利于技术进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要素市场扭曲是否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选取2002~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二位数行业和服务业一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有利于工业的增长而不利于服务业的增长,要素市场扭曲呈现出偏向于工业的特征。本研究同时还发现中国的FDI以及出口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的原因之一是相关企业为赚取中国工业偏向型的要素市场扭曲所形成的"扭曲租"。这些研究结果也对中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现象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现有文献关注政策规制的经济与环境绩效,却并未重视不同类型政策的技术偏向,以及技术偏态情境中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相容发展的政策条件。本文扩展Acemoglu等(2012)的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模型,数理演绎不同性质政策的技术偏向,以及技术进步方向转变时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动态演化过程,再结合我国经济数据进行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发现:(1)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是技术研发效率和环境政策累积作用的结果,环境政策会通过影响不同类型技术创新激励的方式,改变环境技术进步方向。(2)异质性政策转变技术进步方向,影响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其作用存在不同的着力点和偏向性。其中,研发补贴政策的清洁技术偏向和产出激励效果明显,而规制类政策的环境质量效应优于研发补贴,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非线性U型特征。(3)单一政策干预往往难以破除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两难困境,而政策组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政策,特别是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实施研发补贴政策,以及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同时实行环境税与研发补贴,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单一政策。但最优的政策组合并非固定不变,而往往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要素禀赋、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创新竞争中呈现了一定的"R&D崇拜"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政府对创新的支持行为,部分地区主观强制推动的自主创新战略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本研究引出了适宜性创新模式的讨论,考察了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应该与要素禀赋、制度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水平以及制度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内源式创新模式将有利于提升该区域技术进步水平,否则采取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模仿性创新是相对有效的。在此基础上,以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验证了以上提出的适宜性创新模式假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到能源与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间普遍存在的替代效应,本文通过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考察我国能源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计量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部分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总体及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自2001年起出现了退化现象,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异性较为显著,且有扩大趋势;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软技术的贡献甚至已超越了传统科技进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挣值的项目管理多业绩指标激励合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EVM中两个基本业绩测度(计划差异和成本差异)建立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项目管理模型,并给出确定合同参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给出了最优激励强度之间的关系:当代理人两种努力相互替代(互补,独立)时,相应的激励强度之间也存在着替代(互补,独立)关系。最后,分析了外生参数的变化对这种替代(互补)关系中的替代(互补)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激励强度之间的替代(互补)程度随着代理人努力之间的替代(互补)程度、代理人风险规避程度和代理人用于降低实际成本努力的边际相对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代理人用于提高挣值的努力的边际相对风险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刘丽明  赵敏 《管理科学》2002,15(5):65-68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持经济长期增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新增长理论可以看出,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才是一种可持续增长模式,由于技术存在的外部性,政府必须对人力资本及技术进步的投资和发展进行财政支持.从世界范围看,对人力资本、研发活动投资较多的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高.在对我国财政的转型目标--公共财政的机制与经济长期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后,提出了对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进行财政支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经济体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干预"会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经济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以2002~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当经济增长目标制定采用"留有余地"的设定方式时,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而在采用"之上"、"确保"、"力争"等硬约束表述时,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目标硬约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效率(TE)上。(2)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明显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抑制作用在2006年以后更加严重并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各个组成部分。(3)如果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目标采用"留有余地"设定方式,经济增长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则会更好,全要素生产率也会得到一定地提升。(4)中间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通过竞相投资的潮涌效应,扭曲投资结构,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挤占以及导致企业间资源要素错配等机制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上实证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仍较为稳健。本文可以为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一系列独特现象,如GDP水分、重复建设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要素产出弹性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进步对推动中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进步贡献率则是对这种作用的有效衡量.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首先需要确定要素产出弹性,针对当前要素产出弹性和技术进步贡献率估计存在的分歧问题,利用参数方法,借助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在对C-D生产函数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改进了要素产出弹性的估计方法,提出利用灰色理论和非参数局部线性估计相结合对要素产出弹性进行动态估计的方法,并用该方法估算了1986年一2006年中国制造业贫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测算中国制造业分时期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小于50%,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增加要素投入驱动,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用本研究的方法估计的产出弹性来测算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对非技术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过滤作用,有效消除了索洛余值中的非技术进步因素,为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矢的  阎娟  王晓雯 《管理评论》2009,(4):90-97,110
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素禀赋理论实证思路,并以美国进口市场为背景,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在假定中国是劳动力要素丰裕国家的前提下,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的1998—2006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14个不同行业数据期间以市场份额衡量的出口能力与反映行业“要素密集度”、“产业竞争状态”、“规模经济效益”和“行业开放程度”的相关代理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成功验证了要素禀赋理论中Heckscher-Ohlin定理对解释中国出口贸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一、前言结构变化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结构红利假说”加以说明。其主要内容是 ,由于各部门生产率的水平和增长率具有系统差别 ,因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或生产率增长慢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或生产率增长快的部门转移时 ,就会促进由各部门组成的经济体的总生产率增长 ,而总生产率增长率超过各部门生产率增长率加权和的余额就是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也即“结构红利”。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较早反映在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等人关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成果中 ,并继而成为增长核算文献的一个分析重点 (Denison,19…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和要素资源呈现不同层次紧缺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和引导区域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产业发展战略,是每一个地区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零边际成本趋势驱动下,区域产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区域内部资源禀赋,资源流动性加强,区域产业发展的选择更加广泛和灵活;另一方面,资源日益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劳动力成本和资本成本上升,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也随之变化。基于厂商理论,将区域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主体,在考虑区域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边界模型和产业的最佳要素配置结构模型,开创了资源和商品全球化趋势下的产业升级战略的研究范式,探索了成本约束下的产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模式,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产业升级战略和资源配置研究提供理论指引,为区域制定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实践依据,同时对零边际成本社会趋势下的产业格局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得出:产业边界能够在一定程度下反映区域产业长期演化趋势,在完全市场经济下产业边界是产业发展的最优规模;区域产业的要素配置格局取决于产业的资源占用和资源贡献情况,最优配置结构受各要素的相对贡献率和相对成本影响;产业边界与成本的关系取决于规模经济与否,在规模经济状态下与生产成本成正相关关系,与交易成本成负相关关系;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有较大提升空间,最佳资源配置方案是加大机械动能投入。  相似文献   

19.
既有文献较少关注民间投资在波特假说实现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本文采用2007—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方向距离函数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以民间投资为中介变量和门槛变量,研究了环境规制、民间投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中国处于拐点左侧,只有提高环境规制强度才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民间投资的中介效应显著,环境规制与民间投资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加大民间投资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3)民间投资具有门槛效应,当民间投资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且不显著,只有当民间投资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才能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边际效应随民间投资的增长而递增。本文结果表明,民间投资发展是推动“波特假说”实现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随着能源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科学评估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综合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参数化的双曲线距离函数,将能源价格因素纳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的分析框架,剖析能源价格波动影响ETFP变动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199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能源价格诱导性技术进步对我国E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及其时空分异规律,并识别该技术进步的具体偏向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价格诱导性技术进步的平均速率为0.22%,其对ETFP变动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并表现出较强的时空分异特征。此外,从要素投入来看,能源价格诱导性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资本和能源节约—劳动力使用型特征;从产出侧来看,其主要偏向于SO2的减排,但对CO2减排和GDP扩张的诱导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