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美孚黎分布于海南岛西部昌化江中下游流域的山地 ,丘陵地带。即东方市的东方 ,江边 ,大田 ,抱扳四个乡镇和昌江县七差 ,石碌两个乡镇。由于美孚黎居耕历史悠久 ,所以有许多大村大寨 ,如东方县的东方 ,西方 ,东新都是数百户上千人口的大寨 ,这在黎族其他支系中是极少见的。“三月三”是美孚黎盛大的传统节日 ,它以祭祖与山恋为主要内容。“三月三”的祭祖活动甚为隆重。祭祖有祭祀共同祖先和祭祀家族祖先两种。共同的祖先是传说中的祖先天妃和观音 ,亦是美孚黎的创世始祖 ,它们是人们在“三月三”最重要的祭祀对象。除了祭祀天妃和观音…  相似文献   

2.
东汉时期,祭祀山岳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在汉碑中保留了一些当时山岳祭祀的史料.据汉碑与文献的记载,东汉山岳祭祀成为国家祭礼一部分.东汉国家实际控制对五岳名山以及郡国内名山的祭祀.在祭祀名山的方式上,有定期祭祀和以求雨为目的的祭祀.定期祭祀名山具有完善的礼仪,并在祠庙中举行祭祀活动.由于东汉人对山岳具有虔诚地崇拜意识,所以山岳祭祀成为当时重要的礼仪活动.  相似文献   

3.
宋轶兰 《阴山学刊》2003,16(6):70-72
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于家庭、家族和一个人的个人经历中,且贯穿于人生历程,几乎每个人都需经历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人生礼仪又称生命礼仪,国际上称作“通过礼仪”。传统的贯穿人生的礼仪主要有诞生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祭礼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礼仪逐渐褪去了宗教色彩,并删繁就简,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子不语怪力乱神”使得儒家在理解天道、鬼神问题时略有神秘主义色彩。其实,除了“尽心知天”的意义架构路径外,以敬畏鬼神为切入点来“知天”是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存而不论”的字面意思无法反映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因为这种方式在现实中有一套相应的丧祭礼仪,规范着人们行为,影响、塑造着民俗人情。丧葬礼仪并不简单地是基于神道设教的理论预设需要,而是以内在敬畏的真实情感为基础的意义表达。现代社会对儒家敬畏感的缺失和对鬼神“在场”的消解导致人们避谈儒家的鬼神观念,将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这种方式视为否弃对象。缺乏敬畏的儒家意义世界难以展开,敬畏对象的普世性是儒家在现代社会重获认同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礼记》中的鬼神观念为主要探讨对象,探析儒家另一种“知天”的基本内涵,思考儒家修身学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 ;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 ,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 ,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 ,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 ,建立超越的基础 ,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基本方式。这种形上学的系统 ,是哲理而非宗教 ,但却内涵着宗教性的精神和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它给出了经由人的日用常行和自然情态生活而获得超越的一条很切实、有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是满族主要的宗教信仰 ,清代满族举行祭祀神杆活动 ,是萨满教信仰的突出标志。关于神杆所祭之神众说纷纭 ,近年又有“祭天”和“祭乌鹊”两说。其实 ,通过堂子祭神的演变与满族起源传说及结合对与满族关系密切的赫哲族习俗的考察 ,可以认定祭祀神杆即是祭祖。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庙是为祭祀祖先神而建立,宗庙是贵族特权的一种象征。宗庙祭祖的礼仪十分复杂,其中重要的内容有用酒与用牲两项。请神灌献要用酒,献尸祭神要用酒与肉。在祭神之前,要做相当复杂的准备工作,具体的祭神过程,是通过九献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丧葬宗教祭典“大竹图腾崇拜”和“用牛祭祖”,其礼与古代中原“太牢祭祖”文化一致.祭典由布摩诵读《摩经》超度逝世者灵魂通过“大竹图腾”升上“天堂仙界”.其认为“人生源于祖先,死后升天是归到先逝祖先身旁”的宗教观念反映出人类特有的恋祖心理.天堂仙界的“宝平地”、“大田”、“宽田”、“层层丘田”、“粽粑”、“笋片”、“吃酒”、“娶媳嫁女”等语言描述,是理想中的布依族古代农业社会的曲折反映.祭期之内,乡邻无偿相帮,热情待客,体现了布依族特别重视孝道和崇尚礼仪,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9.
周人在祭祀礼仪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与商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相对比,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周人礼仪简朴祭品洁净,商人礼仪繁琐祭品血腥.周人与商人在祭祀礼仪上的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周人特定的生存境遇和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系,而周代开明的德性文化勃兴也是形成商周祭祀礼仪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古代祭祀礼仪会择取一个实物代替逝去的祖先,周代以前用尸,后代又出现了神主牌位、祖先画像等形式。后嗣面对着祖先的象征物,表达哀思和祷祝,也在想象中祖先的“注视”下确定着宗族文化的传承和自我的身份之名。祭礼中的祖先既是具象化的临在,又在想象中被后嗣加工重塑,成为宗族文化的符号,以有形和无形的存在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11.
长辈利用遗言、遗嘱、遗书等形式对晚辈进行劝勉、训诫是谓遗训。遗训古来有之,它最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思想。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士人遗训中大量出现对儒家正统丧葬观的强调。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宋儒试图通过重塑儒家丧葬礼仪来重构宗法等级,以最终建立一个符合儒家礼治的社会来回应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靳青万 《文史哲》2001,(2):86-90
从对殷商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 ,在殷商的祭礼中有用文章典册祭祀祖先神灵的内容。从《周礼》、《礼记》等古代文籍中看 ,周代亦仍有以文章典籍祭祀祖先神灵的情况。因而 ,文祭应是殷周祭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周礼》、《礼记》中有“羹献”、“玉献”、“饩献”、“禽献”、“币献”等祭品名称 ,“文献”一词的构词法与它们相同 ,因而“文献”亦应为祭品之一种 ,即用以祭祀祖先神灵的文章典籍名。自郑玄以来对古“文献”一词的解释当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为研究对象,从名称与时间、祭祀神主和主题、祭祀场所与类型、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田社"与传统春社的关系。认为"田社"习俗是传统春社在青海汉族民间社会结合祭祖仪式的演化和变迁。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往学者对与“五礼”密切相关的祭礼作了许多研究,但对祭祀规格的研究不甚重视,至于诸神尊卑,人间等级与祭祀规格的关系,更是鲜有论及。笔者不揣鄙陋,试就“人间等级·神界尊卑,祭祀规格”作一番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原始社会中人人都可与诸神交往、同天神交通,其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垄断祭祀权的特权阶层。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渐渐享有某些政治经济特权,与此相应,他们也要享有某些宗教特权,他们要绝地天通,即韦注所云“绝地民与天神相通之道”,氏族  相似文献   

15.
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代宗族制度最为完善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徽州,当地兴建宗祠相当普遍。嘉靖十五年祭祖今为徽州宗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徽州宗祠祭北始迁祖的兴盛还与汪华、程灵洗的地域神崇拜有关,元代徽州学者主张祭礼始祖也推动了宗祠建设;明代徽州宗族建祠祭祖的特点是宗祠的发展,即以祭祀始迁祖统宗合族。  相似文献   

16.
儒家礼乐起源于上古初民尊祖、祭祖与祭祀地祗的活动.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礼乐制度.孔子继承和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创造性建构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批判继承儒家礼乐文化的精华及其精神价值意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具有借鉴意义或启迪意义: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的参照系和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儒家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儒家礼乐文化的德治价值取向,启示我们在注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德治与法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型哲学文化,主要体现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仁学学说中。仁学是教导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理想人格以及如何以道德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说。“仁”是什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人类的相互之爱,或人类普遍的同情心。“仁”如何在现实中体现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立”即“立身”,也就是“立于礼”[3],即懂得社会礼仪,可以有所成就。“达”即“通达”,也就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4],即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  相似文献   

18.
祁门县马山村叶氏叙伦堂乙酉年春祭活动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祖是徽州宗族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过去这项活动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制止,在徽州众多地方很少举行。已经鲜为人知。并且有在徽州消失的可能,人们只能在有关文献资料查找,而在安徽省祁门县箬坑乡马山村却能比较完整进行春祭活动。整个活动环境热烈、过程繁杂、组织完整、程序规范、仪式隆重。有较强的宗族色彩。为研究徽州宗族的祭祀礼仪,以及民间音乐有着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鼓之舞之以尽神。”(《易传·系辞上》)在言意理论中,《易传·系辞上》所载的这段话历来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明确提出了两个命题:“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第二,从汉代以来,《易传》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以上两个命题自然关系到如何解释儒家的语言思想问题。儒家坚持“正名”、“立言”、“宗经”等,那么,“言不尽意”与上述思想是否构成矛盾?魏晋玄学家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九歌与祷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九歌十一篇或是祭天神,或是祭地只人鬼,都是祭祀时的乐歌。古人祭祖神只大都有社会的目的,用於祭祀的乐歌也同样具有社会目的。礼祀郊特牲中的“蜡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土反共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很明显,这篇祭歌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说,屈原九歌也同样有其社会的目的。九歌的社会目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