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李退溪理动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李退溪哲学逻辑结构探析》①中认为,理(太极、道)——气(阴阳、器)——五行,是天道范畴系统,四端七情——道心人心——善恶,是人道范畴系统,构成了从天道到人道的一体化行程。这个行程的逻辑次序是与《天命图说》及《圣学十图》主旨相符合。然而,人道范畴又是人对宇宙本体和化生过程的体认。因此,笔者在  相似文献   

2.
童恒萍 《船山学刊》2008,3(1):93-96
《墨经》中的《经说》的“说”明显具有哲学性诠释的因素,并且在《墨经》中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有着丰富的语义学和语用学方面的内容。《墨经》是先秦百家争鸣中涌现出的一个原创的优秀思想体系,是墨家参与百家争鸣,进行科学思维的工具,对先秦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中国科技史上,《墨经》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4.
“存在即是被感知”是成熟的贝克莱哲学的核心原理,在贝克莱的著作中,有一系列其他原理构成这个核心原理的诸逻辑环节。这些逻辑环节可概括为:1.存在即是本质;2.存在即是性质;3.性质即是观念;4.观念即是被感知。这些原理之间存在着十分严谨的逻辑联系,而这种联系在贝克莱的主要著作《人类知识原理》和《三篇哲学对话》中并非显而易  相似文献   

5.
张怀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天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等涵义。当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知识传入中国后,才给天范畴的发展演变注入了新的因素。近代哲人对“天”作了新的诠释,赋予天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从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型的一般特点:1、融合性。近代哲学天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近代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是由西方的新知识新观点重新解释传统思想,而不是机械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列宁说:“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列宁选集》第2卷,第714页)。毛泽东同志不仅在其哲学专著《矛盾论》中,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着力加以发挥,而且一以贯之,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运用对立统一这个根本观点,对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作了极其深刻的发挥。例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他对整体与部分(或全局与局部)这对范畴的辩证关系及其战略意义的论述,就充满着活生生的革命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墨经》“时”、“久”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经》中“久”对时间已作了完整、严密的界说,这几乎成了现代治墨者的定论。但总览《墨经》全文,可以发现众人之说竟大谬不然。“久”并非《墨经》所界说之时间,而只是“久”、“时”二者互相发明,从而阐发了时间的一些根本特质。 传统结论所依据的经文是众所周知的: “久,弥异时也。” (《经上》);“久,合古今旦暮。” (《经说上》)。 经文以“时”说“久”,“时”是种概念,“久”是属概念,前者宜从属于后者;然而《经说上》又云;“时,或有久,或无久”,是以“久”说“时”,逻辑从属关系与前相反,这是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8.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规律本身是发展的。六十年代,哲学界曾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现在,这一命题已被写进“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哲学专业教材”,这就值得注意了。 《原理》在论述“规律是发展的范畴”时讲了两点含义:一、“作为发展范畴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的秩序。”二、“规律是发展的范畴还包含这样的含义:规律本身也是历史的、发展的。”(第158页)前一点是说规律属于发展这个范畴;后一点是说规律这个范畴的发展。而且,编者又将“规律范畴”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一部在占筮的形式下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古老典籍。在这部古老典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其中以“——”“—”两爻画象征的阴阳范畴是根基,以八卦及其六十四卦象征的类范畴是本体,而在阴阳、类范畴之上,形成了《周易》最大的范畴——“易”。 (一)关于“阴阳”范畴 、“阴阳”是《周易》的基本范畴。在《周易》古经中是用“——”、“—”两爻画具体表示的。“——”和“—”两爻画是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最基本的东西,称作阴爻和阳爻。《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话是对的。虽然在《周易》古经中没有阴阳二字并举的例证,但决不能由此无视《周易》正是用“——”表示阴爻,用“—”表示阳爻进行组卦的事实,也不能由此否定《周易》的阴阳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概念是“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列宁《哲学笔记》第194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和对象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说,一切概念都是有  相似文献   

10.
王振复 《学术月刊》2024,(1):141-154
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且与审美相联系的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四维的逻辑网络。此即:一个逻辑原点:无极;二重哲学本体:绝对之无的本在性无极,与相对之无的次在性太极的对应结合,以无极为“一级本体”、太极为“二级本体”;三大人文支柱:历史哲学意义的“道”、文化意义的“气”与审美现象意义的“象”的三者相和;四为基层建构:由“道、气、象”三者构成其各自所统摄的范畴群落及其相融。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有序而深邃的思性诗性化、诗性思性化的人文特点,渗溶着中华文化所特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曾振宇的反批评文章给予答复 ,以证《“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对曾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的批评并非“颠倒黑白”、“诬陷与中伤他人” ,亦非在曾书的“一些枝节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按照曾书作者采自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说 ,否认“中国有哲学”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范畴是遵循“原始思维”之“互渗律”的“前哲学概念” ,才真正会“导致中国本土哲学独创性文化品格的沦丧与西方文化权力话语的横行”。本文举证说明 ,曾书严重“曲解”或“篡改”了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一文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于桂凤 《理论界》2007,3(2):185-186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曾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具有本体与境界两层含义。“道”之意义的二重性不仅反映了哲学的超越意识与寻根意识、明证性要求与确定性要求的内在统一,而且引发了哲学内部诸多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中西文化论争日益深化的同时,面临着走向两极冲撞的“二难选择”。历史已经表明,这会从根本上影响具体的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文着眼对近现代中西文化论争之源流进行初步阐述,并尝试揭示出必然造成二级冲撞“困境”之原因。一“体”与“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同“道”与“器”,“本”与“末”等范畴一样,被用来表达本体与作用的关系或者本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体(道、本)是内在的,根本的,用(器末)则是体的外部表现。但在什么是体和用的问题上,有唯心、唯物两种理解。前者认为“无”“理”“心”等是“体”,如三国时王弼《老子注》云:“虽贵以无  相似文献   

15.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追寻世界的本原,探索存在最普通的本质根据,是本体论哲学亘古悠远的永恒主题。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不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又都用同一个范畴来表述自己关于本体的思考,这个范畴就是实体。实体构成了哲学史发展的基本链条,它把哲学史上所有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哲学联贯成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在最本质的意义上把哲学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体恰恰构成了从古到今所有以实体为核心范畴的哲学体系之间最本质的内在联系。因此,用实体来指称这种思维方式应是顺理成章的。哲学最深刻的进步莫过于思维方式的变革,作为这种变革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它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实体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区别?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些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在本体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质.这也意味着物质范畴不仅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性,并且,物质范畴的辩证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属性的逻辑前提.为此,有必要从经验与超验、思维与存在、实然与应然、物本与人本的对立统一中去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属性.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再以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本性的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18.
政法制度、设施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过去的一些哲学教材,往往把它划入社会意识的范畴。现在有的同志又把它们划入社会存在的范畴。邹永图同志就是持这种看法的。(《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初探》,《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以下简称《初探》;《对“社会存在”范畴的再理解》,《学术研究》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再理解》)但我不赞成把政法制度看成社会存在,仍觉得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哲学通论李仁群《老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书中,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一系列哲学概念和范畴.创立了字宙存在和生命境界相统一的形而上学体系,阐述了“归根曰静”的人生境界和“涤除玄鉴”的修养方法,构建了“无为自化”的政治哲学和“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他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成为“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的《矛盾论》《实践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之思——毛泽东哲学思想. 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的、批判的、创新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列宁主义哲学,再到毛泽东哲学思想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发展主线明晰.伴随着地域扩展、时代迁移和思想发展的过程,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一阶段的体系特征和核心范畴也存在着转换.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范畴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