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东铁路是沙俄政府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强行修筑的铁路线.从满洲里至绥芬河是中东铁路的干线,从哈尔滨至旅大是中东铁路的支线.1905年沙俄将中东铁路支线南端即长春至旅大段“转让”给日本称“南满铁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苏两国关于中东铁路问题进行了长期反复的交涉.1924年双方签署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简称《中俄协定》)及《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形成了中苏第一次共同管理中东铁路的局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中国的权益,于1935年3月  相似文献   

2.
1689年缔结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作为中俄关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但以往研究主要是从中俄早期政治、外交、军事角度进行剖析,没有充分讨论通商因素的作用。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换一个角度审视《尼布楚条约》的性质与意...  相似文献   

3.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双方通过尼布楚开展了频繁的贸易。在中俄关系史上,尼布楚贸易有它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地位。一、尼布楚商队贸易概况1689—1698年间,俄方经尼布楚派来我国的商队很多。现将有文献可查的俄方七次私家商队和三次国家商队经尼布楚来华贸易的概况叙述如下:1、1689年12月末,俄方尼布楚谈判代表团团长戈洛文派尼布楚军人、小贵族隆沙科夫率商队来华。这是《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方派来的第一个商队。①隆沙科夫的正式身份是俄方与清政府磋商执行条约具体问题的信使。他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实地考察建立俄中贸易关  相似文献   

4.
从17世纪40年代起,中俄作为两个本不相邻的欧亚大国,经过了80多年的纷争,结果签订了最初的边界条约《尼布楚界约》和《恰克图界约》。文章认为,这不单是两国军事冲突的产物,也是一个欧洲民族充满开拓进取精神同一个东方民族较为封闭的农耕文明相撞击的结果。在这种撞击中,后者表现了传统的保守和消极。因此,这一以法律条款所确定的最初的中俄边界,也仅使中国北疆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平静。  相似文献   

5.
孙喆 《求是学刊》2014,(3):166-172
随着《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清初边疆局势逐步稳定,一统格局初步形成。在此形势下,清朝统治者一方面继承历史传统进行《一统志》的编纂,一方面利用传教士的西方测绘技术绘制《皇舆全览图》,以展示其"天下一统"的政治成果;而厘清中朝之间尚不明晰的边界,则成为推进这两项政治工程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朝鲜李万枝越境杀人事件,不仅为清廷派员进入朝鲜勘测边界、绘制地图提供了契机,而且成为清廷下决心彻底解决越界流民问题的导火索。在这一过程中,此前中俄解决边界冲突的模式为清廷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
作者张凤鸣,1950年生,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中俄关系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系“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入选《东北边疆研究》丛书,于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在中俄(苏)关系史及中国东北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以往相关论述不同,《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一书是将17世纪中叶至1949年期间双方经济关系史单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发生、发展、演…  相似文献   

7.
1969和1972年,苏联出版了《十七世纪俄中关系》资料集,共二卷。由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齐赫文斯基主编。其中收集了十七世纪沙皇俄国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和关于中俄鉴订《尼布楚条约》的文件资料。该书编者之一米亚斯尼科夫为第二卷写了一篇冗长的前言,题目是《满人入侵阿穆尔河沿岸地区和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这篇前言和近年来苏修抛出的许多反华历史文章一样,都大肆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美化老沙皇的对外扩张,把它侵占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说成从来是俄国的领土,反而诬蔑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自卫斗争是对俄国的“入侵”,胡说…  相似文献   

8.
1923年10月,在奉系军阀统治下的东北,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组诞生了。这是我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弄清这个组织的来龙去脉,不但有利于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乃至全东北党史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地方党史知识的传播。对于这一问题早已有许多同志发表过不少文章。本文着重从其创立的客观条件和历史意义两个方面作些初步探讨。中共哈尔滨组创建的客观条件 1.哈尔滨工人队伍与工人运动产生较早。特别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推动下,罢工斗争迅猛发展。由于工人运动与保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结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性质。这构成了中共哈尔滨组创建的阶级基础。 1896年6月,沙皇俄国与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所谓《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随着中东  相似文献   

9.
黄定天 《学术交流》2004,8(3):157-162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帝国主义的封锁与武装干涉,成为孤悬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为摆脱孤立的困境,提高国际声望和地位,使新生的政权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在对西方列强交涉暂时无望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向了东方的中国和日本。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确保自身的主权和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于1924年前后签订了《中俄协定》、《奉俄协定》、《苏日协定》,与中国、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俄协定》的签订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获得了最大邻国的承认,进一步打破了协约国的封锁,对中国而言,废除了以往两国间的不平等条约,并获得了苏联对外蒙是中国之一部分的承认,因而《中俄协定》对两国来说应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日俄协定》的签订解决了两国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库页岛问题,日俄间也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这本无可厚非,但该条约的某些内容却是以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在东北亚区域内的安全和利益。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的俄国与外蒙古,在外蒙古“独立”问题上存在着很大分歧。在当时的条件下,俄国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利益,并不支持外蒙古形式上走向独立,而是打着“调停”旗号,面唆使外蒙古脱离中国,投入俄国怀抱,另一面又以维护中国“宗主权”的幌子来控制外蒙古。俄国通过签订《俄蒙协约》、中俄《声明文件》和《中俄蒙协约》等条约,将外蒙古限制在“自治”范围内,从而使其实质上从中国分离出去,并对该地实行“俄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同苏联接壤,有7千多公里的边界线。边界人民和中俄两国政府自清康熙年间就有传统的经贸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东北北部和东部五口即瑗珲、满洲里、哈尔滨、三姓和绥芬河的对苏经贸史。 一、北部通商口岸的开埠及早期的中俄贸易 16世纪以前,俄国的边界在乌拉尔山脉以西,和中国并不搭界。16世纪沙俄东侵,17世纪80年代侵入到中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急于想在东方寻求一个出海口。对沙俄的侵略,中国军队予以有力的回击,迫使沙俄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认外兴安岭以南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皆为中国领…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东北北部的对外贸易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北部的对外贸易始于清康熙年间。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我国首次以条约的形式规定了同外国的通商贸易关系。20世纪初叶以前,东北北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始终处在边界地区较小的范围内,而且只限中俄两国;贸易水平局限在以土特产为对象、以易货贸易为主的低层次交换阶段。因此,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基本上是封建时代的对外贸易或其继续,它无论从性质上还是规模上都不具备近代意义上的对外贸易。1907年以后,东北北部各海关相继设立,商埠开放,与贸易相关的商务和金融机构也先后开设。正式确立了该地区的对外贸易关系,大规模近代对外贸易从此全面展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3.
1972年中国与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时曾做出"先复交、再缔约"的"两步走"安排。建交后的缔约谈判却因"反霸条款"问题经历了十分艰难的历史过程。直至1978年两国最终完成历史性跨越,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与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固定下来。条约不仅总结了中日关系的政治问题,也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征程,还为开展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开辟了广阔前景,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日两国旗帜鲜明地将"反霸条款"写入条约,共同承担不谋求霸权的义务,同时反对其他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谋求霸权,这是国际条约中的一项创举,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两国在新时期和平相处、友好相待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恰克图贸易在中俄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18世纪初叶开始延续了近两个世纪。这一贸易活动在18世纪曾十二次中断。时间共达十五年之久。本文简述和分析了恰克图贸易中断的原因,并通过大量史料证明:俄国之所以经常破坏《恰克图条约》,其根本原因在于俄国的封建贵族统治阶级既贪求领土扩张,又贪求贸易巨利,并以逐利服从于扩张。在探讨贸易中断原因时,作者也分析了清政府对发展中俄贸易的消极态度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96年9月18日,国际社会历时两年半、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的《全面核禁试条约》终于在联合国开放签署。由尼赫鲁1954年提出的禁止核试验的理想,首次以国际法律文书的形式得以实现。然而,这一理想的倡导国印度,最后却背弃了这一理想。首先,在8月20日的日内瓦裁军谈判大会上,印度裁军大使高斯对《全面核禁试条约》草案行使否决权,使它无法提交裁谈会通过;随后印度无视158国的赞成,仍不松动其拒绝签署《全面核禁试条约》的强硬立场,致使条约能否生效成为一个巨大的疑问。本文力图透过印度拒绝签署《全面核禁试条约》来剖析其核战略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印度核裁军立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二日在中国北京签署,一月十三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在日本东京举行,从此宣告条约生效。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桩重大事件。本文仅就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俄早期贸易,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前中俄两国在政治地位基本平等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贸易。以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为界,它大体包括前后两个阶段。前段是以俄国商队单方面来华为主要形式的中俄商队贸易时期,后段基本上是以恰克图为主要地点的边境贸易时期。近年来,国内随着对中俄关系研究的深入,中俄早期贸易正越来越为人们所注意,出现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论述。但对某些问题,一时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一孔之见。 17世纪中叶是中俄贸易关系的始限吗? 中俄经济交往源远流长。但究竟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有人…  相似文献   

18.
迎接缔约25周年展望日中关系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原点《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日中条约”)的原点 ,存在于 1 972年 9月 2 9日在北京发表的《日中联合声明》。第一 ,《日中联合声明》第八款载明 :“日本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基于这一共识 ,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 1 974年 1月访华时提议开始进行缔约谈判。这一谈判于 1 978年 8月 1 2日在北京达成协议 ,同日签署了日中条约。第二 ,日中条约在其前言载明 :“确认上述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 ,联合声明所…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中俄关系史上,谢伊特库尔·阿勃林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他的名字几乎与《尼布楚条约》签订前俄方由托博尔斯克经中亚、蒙古派来的所有商团联系在一起。他作为巴伊科夫使团的先遣信使来华,受到清政府隆重接待。1661年,他作为佩尔菲利耶夫商团的副使再度来华,在北京进行了成功的贸易;1668年,他率领商团第三次出使中国,受到康熙帝的召见。1672年,当斯帕法里正在为他的使华工作做准备时,阿勃林以当时中俄贸易方面最重要的“专家”的身份,受到俄国当局垂询。因此,研究一下这个人物及其在中俄贸易方面的活动,对早期中俄关系史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徐正豪 《日本学刊》2008,(1):106-110
所谓《韩日合并条约》是日本帝国主义1910年采用军事威胁和强制手段一手炮制的非法的欺诈文件.日本自1905年开始就完全掌握了朝鲜的外交权力,李朝政府并不具有单独同他国缔结条约的外交权限,该《条约》也没有履行获得国际条约缔结程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元首批准这一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