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新解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墨家、儒家等学派都根植于北方诸侯列国.北方诸侯列国产生的这些学派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洋溢一种大有为的精神.而源于楚国的道家学派却认识到了"无为"之为一种行为形态和政治统治模式.自此,"大有为"和"无为"便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两种基本的处世与治国的方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生成了数不胜数的思想和智慧,极大的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和处事智慧.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处世思想两大主流之一。老子的无为哲学是一种受挫者的哲学,是人们不得意时一剂心理疗药。  相似文献   

3.
老庄哲学追求的"生无所待",主张混沌和无为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究人的在世方式,区别于儒家的处世方法,老子与孔子都在其思想中体现了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在更高层面上,老子思想既是一种大仁不仁的至仁关怀,又是与命运相抗争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霸王盟誓行为性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时期列国争霸不断结盟 ,人们一般认为是礼崩乐坏。本文认为盟誓制度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一种体制 ,周王与诸侯以盟誓相联结以及诸侯间以盟誓相交流是周代国家的重要特征 ,因而盟誓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战争中 ,特别是早、中期霸王盟誓行为的性质是维护周礼 ,是礼乐文化的发展而非背礼违乐。春秋中后期 ,诸侯盟誓的性质变了 ,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  相似文献   

5.
道家美学     
一道学,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和哲学流派。因以“道”作为宇宙论的终极始因或存在论的最高价值境界,故名。从先秦时代起,由于对“道”“无为”等主要观念理解上的差异,使道家学派分为老庄学(事实上乃庄学)与黄老学两个派别。约略而盲,老底学以庄子思想为代表,完成了道家思想中从宇宙论及策略学向存在论的转向,即保留了《老子》中一定程度的对社会、历史、文明的批判而略去其策略学思想,而单从形而上学角度将自然本体论转向人的本体论,使道家思想成为一种关于人的现实存在的本质和可能性的终极关怀,这一思想传统开启了魏晋玄学并与大乘佛学的般若学思想相融汇而导致了禅宗思想的产生,开辟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条极为可贵的以人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徐克谦“无为”的思想不只属于老子、庄子或黄老学派,它普遍地存在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无为”在各家各派的学说体系中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从实质上看,“无为”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无...  相似文献   

7.
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其"无为"思想蕴含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和客观规律,以此为人们确立一种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深刻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真义,对于正确解读自然无为与生态智慧,处理好尊道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为而不恃与价值回归,坚持无为而治与管理创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纠正人们在老子"无为"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和退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从提升人的认识境界出发,论述了“无为”与“有为”两种价值取向都是道的体现的基本观点,认为“无为”、“有为”两种价值取向并不存在优劣的对比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有为的价值取向是主流而把这种价值观强加到对无为的价值取向的评判上来。  相似文献   

9.
儒道两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大体系,关于两家之间的关系自古及今争论不断。从思想之为思想的规定性出发,儒道两家无论是在思想对象的客观存在、思想产生过程的思维方式方面,还是在作为思想结论的本体论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的内在统一性特点。尽管两家在实践修养论观点上表现出"有为"和"无为"的分野,但是本质上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有为"其归旨都在于将人的实践与天道本体相同一,儒道两家仍然殊途而同归。儒道两家关系的本质是内在统一的。认清儒道两家的内在统一关系,对于现代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祥来 《文史哲》2023,(5):96-105+167
“帝道”说在战国中后期的政治和学术中发生过重要影响,但因为史料比较零散,学界以至于对它的兴起时代、思想渊源及学派归属等问题尚缺乏深入认识。综合考察战国政治与学术发展,可以推断“帝道”说兴起于诸侯相王至秦、齐称帝运动之际的稷下。受稷下学术的影响,它的内容在思想渊源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分别受到兵家、儒家和黄老道家的深刻影响。在战国后期的演变中,“帝道”说与黄老学派的关系愈加密切,“无为者帝”的内容随着黄老学派“黄帝类型道论和政论”的阐发而不断深化。但“帝道”说仍然不能和黄老学派等同起来,它既不能涵盖黄老学派的全部内容,也未见黄老学者以“帝道”标榜自己的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管理之道,是中国几千年管理思想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管理之道;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技术,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先进理念而建立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之道.内涵有两个层次、五种境界.管理境界的划分是从政治觉悟、社会责任、经济效益、文化建设、环境文明等综合因素,以“二五之精”为依据划分为生存型、效益型、事业型、为他型、无为型五种境界.前四种均属“有为”层次,后一种属于“无为”境界.“有为”与“无为”是辩证统一的一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论王夫之的教育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在其4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不仅兢兢业业地躬身于教育实践,而且把教育活动与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教育思想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从对老子“无为”的世界观到宋明理学中的唯心论都做了大量的批判工作,提出了不少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教育哲学思想;他以唯物论的本体论、反映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不断地探索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的、完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一、“习与性成,继善成性”的教育作用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从先秦诸子百家至宋明诸儒学派,都十分注重“人性”问题,并围绕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否可变、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概括现代中国学术的两大学派——北大学派和清华学派的学术心理类型和学术气质,及由此带来的两大学派的不同特征:体现酒神精神的北大学派注重疑古、经世致用和反个体化原则,有克里斯玛权威主义一元论、独断论倾向;体现日神精神的清华学派则注重释古,追随个体化原则,将研究对象客观化,讲究适度,提倡多元。文章并着重分析了日神精神与学术独立、与近代学术伦理的密切关系,强调了清华学派的价值中立立场、工具理性精神,以及这一学派重视学术规范的建构与遵守、注意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品格对现代学术的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哲学气质的智者。老子的哲学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德之修养为枢纽、以人之生存为核心、以无为之术为旨趣,形成了自家独特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5.
追求永恒是老子价值观的核心。永恒是建立在自然哲学的道和社会伦理的德的基础之上。实现永恒的途径是无为和知常、知止、知足。永恒价值观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并具有普遍的意义,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无为与“三知”则具有权谋的特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  相似文献   

16.
天道和人道、无为和有为是儒、道两家哲学中的基本矛盾。王安石在吸取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融合两家、贯通天人的“天生人成”论。既肯定了道家天道无为观 ,又继承了儒家人道有为论 ,并将两者整合为事物生成过程中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两面 ,达到了天道和人道、无为和有为的辨证统一 ,把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哲学,被视为消极遁世主义的思想、愚民之策与权谋之术而备受批判。“无为而治”源于“有为”政治无法避免的两类难题:理论上的智慧、信息与知识之难,实践上的价值取向、策略选择之难。“无为而治”绝非消极避世的不作为,而是在懂得政治之边界与限度前提下的“有为”,包含着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生存智慧,意在对政治精英提出劝诫。实现善治需因循从“有无为”、“为无为”到“无不为”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8.
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由道家最早提出,但并非为道家所专有。从先秦到汉初,除了道家使用这一哲学范畴外,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也都讲“无为”,只是对“无为”的诠释有所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庄子审美观的文章,一般都认为他具有崇尚自然朴素美的思想。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质疑。 一 不少论者常常抓住《庄子》一书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天地有大美”等个别词句,而认为庄子有“崇尚自然美”,赞美大自然的审美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其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表现出来的是虚静无为的思想。《天道》篇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成玄英疏云:“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就是说,天道是无为的,做  相似文献   

20.
陈亚  牛磊  陈粤梅 《学术探索》2023,(8):106-1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新时代、新形势所提出的新型价值观、政治观、自然观。这一学说既扎根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也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心学)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智慧。阳明学派以“良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本体论依据,为人类为何要构建共同体寻求答案。此外,阳明学派也期望经由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路径实现共同体之理想。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既是对阳明学派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与拓展。对阳明心学共同体思想的分析,有助于科学阐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历史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