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前一个时期,我国法学界出现过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少数人竭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法学过时论”,甚至公然否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存在,以便在“更新”、“发展”的幌子下肆意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法学研究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所不能容许的。 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的存在,是一个朗若白昼、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它仍是我们今天加强法制建设、改革政法工作的指针。实事求是地探讨毛泽东同志的法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创造了废除旧法律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自2005年邓正来在《政法论坛》上撰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来,有关对邓文的回应以及“法学中国化”的讨论便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邓文所引发的讨论之所以如此热烈,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法律、法学的引进基本上是处于前反思的状态,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进一步转型,这些未经反思的法律和法学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法律到了中国却面临着无法发挥效用的尴尬境地。此时,邓文的发表无疑是人们开始深入反思的一个引子。从宏观上讨论“法学中国化”或许在人们还未能普遍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应当反思的…  相似文献   

4.
周世中教授以其二十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从认识、了解、研究到讲授的经历中,为我们廓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迷雾,并且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当代法学问题进行了阐述,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法学取得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景和走向.访谈还介绍了周教授的研究成果及其未来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计划和构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理论思维、理论观念和理论观点三个层面 ,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 ,推动法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和深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思维层面上 ,十六大报告总结概括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式就是六个字 ,创新、发展、改革。关于创新问题 ,报告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十六大报告旗帜鲜明地驳斥和否定了“左”的和右的政治思维倾向 ,特别是“左”的政治思维倾向 ,激励我们以突破前人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新境…  相似文献   

6.
由东北地区三省法学会发起的,并由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东北三省干事具体主持的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东北地区片会,于1989年7月20~24日在大连召开。来自东北三省法学研究部门、法学教学部门和政法实际工作部门的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科学化现代化中国法学的必由之路.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创立了毛泽东法律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三次伟大历史 性飞跃.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这三大理论成果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领域的实践智慧、理论创新、制度构建,体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在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中的独创性、原创性、集成性贡献,凝聚了我国法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和思想精华,标记下我们党持续推进法学理论创新的百年历程.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一个伟大的法学精灵问世了,即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了。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不是一个法学家,他们从来没有把法作为其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和领域,也从未把法的理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更不企求创立完整的“现代法学”,但是,他们在法学理论(思想)、方法方面的伟大发现,开创了人类法学史的新纪元,是他们把法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法学理论和国家学说,同时,这一构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共处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法学教育的定位——兼谈蒋碧昆先生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在10年前,笔者喜欢上了法律,并且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法理学和宪法学的强烈兴趣。后来,才渐渐意识到这是由于喜好思辨的性格决定了笔者更加偏好于理论法学,在法学学习的初始阶段碰到了一些宪法学教材,其中有许崇德教授主编的,也有政法院校主编的一套黄色封面的教材,其中还有蒋碧昆老师主编的《宪法学》。这是笔者最早与蒋老师的“接触”。我们这一代或者更早一些时候的法律学人学习法律主要是从教材开始,通过教材而知道法学界的“腕儿”。因此,这些教材和主持教材编写的老师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认识”蒋碧昆老师,还有一个机缘。笔者对…  相似文献   

11.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法学学科是校重点学科,设立于1998年,2000年更名为法学专业,现隶属法学院,拥有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经济法学学科建设中,坚持“夯实理论基础、服务社会实践、开拓学术前沿”,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4人。近4年来在《政法论坛》《法学家》《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学》《哲学研究》《财政研究》《民族研究》《税务研究》《金融研究》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97篇,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经济法学著作16部,获得各类科研奖…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师范大学龚廷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从卢卡奇到德里达”(项目批准号:02BFX004)2006年4月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最终成果为专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该项成果系统地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潮的历史脉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潮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主要流派的著作、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者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既没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盘肯定,也没有对他们一概排斥,而是深入其法学理论逻辑的内部,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建国初期就热心倡导团结党内外法学人材进行马列主义法学研究工作。但由于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我国法学研究至今仍然比较落后。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强调实现天下大治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法学研究才开始活跃起来。但我们不能低估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法学战线的流毒和影响。深入揭批他们散布的反动谬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仍然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不保障和发扬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实现。而开展法学研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政法战线和其他战线现在需要法学工作者进行研究的问题很多,而根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紧密地结合我国各方面的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尽可能地走在法律实践的前头,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在哲学的高度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洞悉法律本质的开放式路径。通过与其他法学流派的比较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法学非常清晰的方法论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具体包括批判分析、实践分析、价值分析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体包括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实证分析等。马克思主义法学因科学的方法论而具有了青春永驻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自由”这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本义在于主体通过交换满足自己对各种使用价值的需要,即充分参与全面的社会享受。作者认为过去只在哲学、伦理学、法学和美学等观念形态领域思考自由而无视其经济学基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根据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范畴这个“经济原型”解释,作者对公有制、按需分配原则,社会形态等概念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最后还对西方的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批判。  相似文献   

16.
法的阶级性和共同性问题的研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社会主义社会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法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疑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以适应新的需要。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是由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邮电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6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研究”、“信息经济”、“信息法学”、“哲学”、“媒体·艺术·传播”、“邮电史研究”等栏目。  相似文献   

18.
民族习惯法与民族习惯涵义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超 《学术界》2008,(3):223-227
马克思主义法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民族习惯法的涵义的解析,表面上的结论一样:民族习惯法是法,民族习惯法是民族习惯,但其内容不同.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法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9.
实践推动法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求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之对应。但因其发展不足,马克思主义法学还无法满足现阶段法治建设的需要。在既有条件下,应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路向,促使其基本范畴形成和基本原理的提纯,才能最终把马克思主义法学提升到唯物法学阶段,以回应法治实践提出的理论期待。  相似文献   

20.
法的本质属性问题,从来就是法学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对它的不同解释和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资产阶级法学的重要区别之一。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对立社会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是具有阶级性的。然而,近几年来,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领域,有不少人对法的阶级性提出质疑,推断出所谓法的非阶级性。鉴于此,本着繁荣社会主义法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点,本文拟对法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