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于东  占年标 《天府新论》2007,4(1):98-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的现代公民和国家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现代中国公民与国家的和谐关系问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弄清现代公民与国家和谐关系的内涵,明确现代中国公民与国家和谐关系的图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钱英伟 《理论界》2009,(12):155-156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文化是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我们要发挥大学文化的旗帜、创新、示范、引领的社会作用,为提高我国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传统文化中"和谐"理想的现代翻版,而是根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无论从理论内涵、生成语境还是从时代条件、社会形态特质来看,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和谐"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都具有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这两种基本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建构和谐社会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本尺度。由此观之,前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真实的社会和谐状态,开启并推进现代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亦复如是。和谐社会具有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共产主义实践,就是要解决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引发而其自身不根除的社会冲突的历史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其本质规定内在地包含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要求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是现代公民社会兴盛的基础。社会资本在现代公民社会兴盛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即社会资本直接地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维系与繁荣,社会资本通过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间接地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我们的研究是对以往公民社会研究中忽视"文化因素"这一偏差的一种纠正,无疑将开拓公民社会研究的视野,推进公民社会的研究与理论建构,同时也将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培育的法治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正> 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三大在思想上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此,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则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其基本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南。 十三大正是根据生产力标准、立足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才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的。就理论角度而论,正确判断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基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孔全新  王剑 《学术探索》2002,1(4):67-70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全球化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 ,也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把握机遇 ,应对挑战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谐社会即是政府与公民之间和谐相处、共同治理的社会。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通过公民参与的制度创新、实现透明和公开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文化表演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和谐。早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概念,但其思想都指向“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今天“和谐社会”在观念上的最早萌芽和文化渊源。其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是古人的天下观和天人合一思想。其思想内涵包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修身正己的社会人格;义利协和的社会准则;务本节用、重农富民的生计原则等。这些思想对于形成文化中国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而和谐社会观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中。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礼乐思想对于历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建设现代和谐文化,离不开礼乐文化。现代社会所需的礼乐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礼乐文化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彭淞 《兰州学刊》2010,(9):74-77
"孝"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上千年,它对每一名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孝文化内涵和本质的探究,认为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现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因此在企业中构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将孝的思想落实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激发中国人心中内化的孝意识和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着精英主义、男子主义等严重问题,而随着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其单一的公民与国家关系模式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多元公民身份的挑战。本文通过吸取和综合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等关于公民身份阐释的合理要素,试图重构一种更为融会贯通、具体明确和行之有效的公民身份模式——自由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以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陈光连 《兰州学刊》2007,(10):17-20,1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既强调尊重自然价值的"制天命而用之",又强调"谨时其禁"的生态道德责任,从而把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有机而辩证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不可分割又各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建设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