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 谭嗣同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封建官僚家庭的贵公子,但却悲壮地为与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事业而献身;他大力鼓吹改良,但又歌颂革命;他竭诚赞助光绪皇帝维新变法,但又号召“冲决罗网”,推翻清廷。康有为、梁启超在谭嗣同死后极力推崇他的改良主义精神,称誉谭是“长虹亘白日,紫澜卷苍溟。”资产  相似文献   

2.
<正>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他一生追求真理,并为他所确认的真理而英勇献身,故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他品行高尚,“卓厉敢死”,志行可观,故被公认为是用鲜血换取中国改革的第一人。造就这样一位维新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固然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家庭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方面因素,但纵观谭氏一生的思想、行性,不难发现,明末清初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对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尽管谭嗣同“三十以后,新学洒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自从杨文会闻佛法,其学又一变”,但他如同王夫之那样,建立学说不顾“得罪于先儒”的推陈致新精神以及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却是那样始终如一,且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下面拟从四个方面分析谭嗣同思想、行性的发展状况,以见其所受工夫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思维方法悲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改革先驱。在政治舞台上他曾以英勇的举动和非凡的气魄,演出了一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历史悲剧;在理论思维中他则以极其庞杂而充满矛盾的哲学世界观,抽象地反映了晚生而早熟的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急于“冲决网罗”而又“未尝冲决网罗”的矛盾性格。谭氏以《仁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是把中学与西学、宗教与科学、唯心论与唯物论、相对主义与辩证法熔为一炉,反映了当时还不成熟的资产阶级在阶级性格、精神面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矛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思维方法作参照,重新反思谭嗣同理论思维中的时代光辉和历史教训,能够为我们提供某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夏金华 《兰州学刊》2008,(12):149-151
谭嗣同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其思想中有很多闪光之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在他的话语中随处可见。文章从民主、民权的角度来探讨谭嗣同的政治哲学思想,谭嗣同从反对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来倡导民主和民权,并在议会中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革家,但又是一个狂热的佛教鼓吹者。尤其是一八九六年之后,他的维新变法思想日趋激进,其对佛学的钻研也步步加深。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的历史现象呢?一个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谭嗣同一八九六年后的信佛是他“悲观厌世”的产物。本文的观点与此相反。谭嗣同一生的思想发展有两次较大的转折:一是一八九四年后彻底抛弃了封建守旧思想,主张“尽变西法”;二是一八九六年后研究佛学,在哲学、政治等方面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两次变化的客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重要回合,在知识界发生过较大的波动和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是代表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谭嗣同又是一直被誉为这派人中的左翼或急进分子,因为他既是主张流血变法的实践者,而他的政治社会思想又闪烁着民主革命的光辉。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由此可知谭嗣同的思想言论,为康、梁等人“所不能达”和“所不敢言”的。那末他们“所不能达”和“所不敢言”的是什么?这非他,就是谭嗣同激烈地反抗封建传统的民主思想和革命愿望。著名的“仁学”写成于一八九六至一八九七年间,不但没有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一样的印行,也没有在和谭嗣同有密切关系的“时务报”和“湘学报“发表。不难想象,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固然是洋务派和顽固派所震骇和坚决反对的,也是改良派所不能完全同意的,所以“仁学”至一八九九年在国外才有出版的机会,当由“清议报”印行时,还遭到康有为的干涉,而康、梁又竟擅自删改了其中某些反满革命的言论。今文经学大师、湖南维新派首领之一的皮锡瑞,至一九○一年看到“仁学”,尚惊为“骇俗之文”。可是改良派震惊和害怕的谭嗣同思想,却为二十世纪初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邹容、陈天华、吴越等人所继承和发扬,章太炎虽痛诋保皇党,而称道谭嗣同的“卓厉敢死”为革命道德。不仅如此,即在五四运动后的二三十年中,他那冲决“与虚空而无极”的网罗的精神,仍没有丧失它的战斗意义,陈伯达同志在一九三四年写的“论谭嗣同”,就不止是为了写历史论文,而是因为他的反抗封建传统的思想仍是现实斗争的武器。可是谭嗣同的思想,一般仅指出他的“革命倾向”或“革命因素,却忽略了他那曲折而显著的民主革命要求,当然由于他的政治实践,从在浏阳倡办新学开始,到喋血宫门,却没有跳出改良主义的圈子,这是他的矛盾,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已经存在着改良与革命两条路线的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丁祯彦 《船山学刊》1991,(1):147-161
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慧星”,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虽没有写过系统的论史著作,但在他的《仁学》和其它政论文章中,援引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兴衰治乱。  相似文献   

8.
本文力图填补谭嗣同研究中科技形象阙如的状况,并着力揭示其科技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尤其是与其变革思想的关系,以提供从当代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反思历史人物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围绕谭嗣同研究中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两大“转变”问题展开分析,即从科学理性主义转向“以太”、“心力”二元论,从科技实业救国和渐进式变革转向政治激进变革,以期对这一主题的学术争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大力提倡变法维新,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谭嗣同崇尚实学,关注时政,对治事抱有深切关注和极大热情。这促使他将变革科举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而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变革。谭嗣同将"变学校"视为变法之根本,而他寄予厚望的"变学校"质言之就是用实学("实事")变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事实上,实学情结使谭嗣同注重专门专业之学,并将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理学作为人人必备之知识。在他那里,前者属于专业教育,后者则属于通识教育。二者的结合既是谭嗣同对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的回应,又与他的哲学理念、政治主张一脉相承。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如何摆正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这方面,谭嗣同的观点引人深思,对于当下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在目前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讨论中,不少同志主张谭嗣同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最近发表的张立文同志《论谭嗣同‘仁学’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一文(见《江汉学报》一九六四年六月号)也正是表述了这种观点;但也有很多同志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我认为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是唯物主义的。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就张立文同志的文章谈一些意见,以与张立文同志及其它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贾维 《船山学刊》2006,(1):34-37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黄彰健先生<戊戌变法史研究>一书中,著有<论光绪丁酉戊戌湖南新旧党争>及<谭嗣同全集书札系年>两章,深入研究了谭嗣同在湖南的维新变法活动,引证繁富,考证精当,为谭嗣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陆学者邓潭洲先生在其<为改革而献身的谭嗣同>一书中,对谭嗣同一生活动作了简明而准确的叙述,这一叙述是以他对谭嗣同的多年研究作为基础的.但上述两部著作在考证有关戊戌四月谭氏行踪方面,似乎仍然存在若干疑问.由于邓先生已经作古,无从请教.笔者在此不揣浅薄,特此提出,以就教于黄先生和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对王船山推崇备至,他把部山的思想看作是复兴民族,“昭苏天地”的一声春雷.他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他在其老师欧阳中鹊、刘人熙的指导下,“为学专主船山遗书,辅以广览博取.”(《谭嗣同全集》第261页,以下简称《全集》)因此,学习能深造有得.“多发前人之未发.”(唐才质《戊戌见闻录川谭嗣同把船山学说和其它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再结合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某些社会政治学说,加以融合贯通与择取,为其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本文拟就此作些粗…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之学”,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名教(三纲五常)之反人道、反人性、反人权之黑暗性、残酷性、欺骗性的揭露和批判;二是直接用以批判封建名教的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三是为反封建名教、提倡人之自主、平等确立理论根据,即建立一种哲学。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思辨逻辑讲,主要体现在对于“以太”、“仁”、“心力”这三个范畴的证明,故下面我们对谭嗣同哲学的阐述,也就重在揭示他如何证明这三个范畴。一 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体系的逻辑环节而论,是将“以太”作为最高范畴。“以太”是西方十九世纪流行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方面的文章,就拿分析谭嗣同思想的文章来说,我所看到的,就已有三四篇之多了。在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说谭嗣同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有的说谭嗣同是唯心主义者。孙长江同志认为谭嗣同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我认为,是妥当的。但是,谭嗣同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其政治思想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在变法维新运动中最激进的,而且发表过反封建君主制度激烈言论的谭嗣同在世界视上竟是唯心主义呢?孙长江同志对于这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分析。我想围绕着这个问题说明我对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 谭嗣同的朋友黄颖初,对谭的思想产生过一定影响;而谭的思想对黄也有所熏陶和激励。黄颖初(1873-1932),原名祖勋,后改名徵,浏阳人。他比谭嗣同小八岁,曾从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学习,而谭嗣同也是欧阳的高足弟子,虽然他们不同窗,却因老师之推重和彼此思想倾向相同,两人就成为亲密的朋友。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底(1896年10月底),谭嗣同回到浏阳(时谭氏在南京候补),  相似文献   

16.
刘人熙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主张以传统道德拯救中国。从青年时候他就开始就崇拜王船山,研习王船山的著作。他认为王船山继承孔孟程朱思想又有所发展。刘人熙对王船山的推崇仰慕影响了谭嗣同,使谭嗣同崇拜王船山,但刘人熙又不赞成谭嗣同的"变法",未参加辛亥革命的有关活动,民国建立后虽对民主自由等现代观念有微辞,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民主自由独立的思想,尤其赞成民主共和的建国思想。正因为这样,刘人熙认为以船山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能"新湘"、"新天下",所以他创立了船山学社。  相似文献   

17.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启迪了多少探寻富国强兵的爱国志士。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确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谭嗣同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情景:“千年暗室任喧豗,汪魏龚王始是才,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谭嗣同全集》第490页)后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此曾作过这样的评述:“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饮冰室合集》第323页)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思想是谭嗣同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期,他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元气学说,以“气”作为天人关系的桥梁,实现了天人合一;后期,他接受大量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用“以太”概念改造儒学的核心——仁,再次达到天人合一。谭嗣同说,人在世界上有几件事不...  相似文献   

19.
一近几年来,关于谭嗣同的哲学思想,爭论颇为热烈。有人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用‘以太’代替了中国古典唯物主义所说的‘气’”;有人说他是唯心主义的,他的“‘以太’与‘心’、‘识’性质相同”;最近,又有人认为谭嗣同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他用‘以太’的普遍性质和客观性质来解释自然的时候,是唯物主义的;当他用‘以太有知说’来解释意识现象的时候,走到了庸俗的物活论,并通过灵魂不灭说而达到唯心主义。”因此,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前面而不谈后面,说他是‘杰出的唯物论者’;也不能只看到后面而不顾前面,说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是一位具有政治魅力和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100年来,尤其是近20 年来,大陆的谭嗣同研究成果斐然,达到很高的水平。今后,若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 所突破,必须开拓新领域,寻求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