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云  庞剑文 《社科纵横》2023,(1):141-149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才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品牌形象论、品牌个性论发掘出甘肃各个城市独特的“卖点”;其次引入CIS理论分别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方面对甘肃旅游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并在原有的甘肃旅游形象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整理出甘肃各城市的旅游形象宣传语、标识以及吉祥物;最后针对短视频等新媒体及时、多向传播的特点,提出一些甘肃旅游形象在网络上传播的建议。通过对甘肃旅游形象的塑造探究,不仅可以深化CIS理论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丰富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理论,而且可以促进甘肃旅游形象的完善,以提高甘肃旅游业在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世龙  吕观盛 《创新》2010,4(6):77-80,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传承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并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桂林应从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建立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5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短视频作为传播渠道,拥有更贴合当代受众接收偏好和媒介发展趋势的特点,受众群庞大。短视频可以成为城市形象宣传和推广的有力推手。借助短视频的独特传播优势,东莞要挖掘出适合渠道传播的内容,提炼出东莞特色的城市符号资源,通过打造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多元短视频宣传格局、做好长期和短期议程设置、挖掘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传播元素和标志性城市场景、推广城市文化特色、建立过滤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等传播策略,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郭春艳 《学术交流》2008,(2):189-189
长春冰雪旅游节组委会、吉林省传播学会于2008年1月2日举办"东北文化与城市旅游形象"长春论坛.北京、上海、广东、辽宁、黑龙江、吉林省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同志以及中直、境外和吉林省媒体记者参加了论坛活动.到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东北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塑造话题踊跃发言,为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积极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0年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形象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朝霞  何胜男 《探求》2010,(5):21-24,80
2010年亚运会是推动广州城市发展、提升广州城市形象的重要契机。当前,广州在城市建设方面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城市形象的对外包装和传播还很不够,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广州要利用亚运契机来宣传城市品牌形象,关键是要发挥传媒在塑造广州城市形象中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6.
宁思明  范松宾 《创新》2009,3(3):88-91
南宁市重视通过“民歌绿城”以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展示旅游城市形象。为真正把南宁变成常规性旅游目的地,南宁市需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形象,合理建设精品景点和组织精品线路等,实现大南宁旅游带和南宁市旅游业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重塑“花城”城市品牌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荣基 《探求》2001,(4):42-44
广州的环境气候、爱花种花的悠久历史和清中叶以来形成的200多年的花市,为广州带来了“花城”的美誉。这一别称也是一种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它对广州发展花卉产业、树立城市形象、开发旅游资源均有积极的意义。广州应从自然环境、文化经营和信息传播三方面努力重塑“花城”品牌,发挥其在广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媒介在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深入渗透,旅游城市品牌主导权逐渐由官方组织向媒介用户和旅游者过渡,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环境与模式发生了巨变。网红经济赋予了城市空前的关注度,数字媒介成为传播城市形象、构建旅游城市品牌新的重要途径。哈尔滨旅游爆火出圈证明了数字媒介与具身体验的良性互动是旅游城市构建品牌的有效路径。在数字媒介与具身体验的良性互动中,旅游城市品牌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双重空间中的有效传播与塑造,突破了传统媒介语境下主客体二元区分的状态,旅游者也成为品牌构建的主体。通过个人的旅游实践参与和旅游体验分享,城市品牌形象不仅是激情昂扬的官方叙事下的正式表达,也是充满人格特征的个性化表达。因此,随着数字媒介影响力和用户主观能动性持续增加,旅游城市品牌构建急需从政府部门投射城市品牌形象、主导构建品牌的传统模式转向多主体参与、多空间联动的多轮驱动新模式,探索形成以旅游产业为关键主体,联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空间,兼顾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激励旅游城市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当地企业与居民、旅游者、数字媒介等多元主体共创共享的城市品牌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9.
"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青啤、海尔,五十三件中国驰名商标六十八个中国名牌产品,这个城市用不可复制的优势传播着独特的城市形象,青岛--塑造品质,传播魅力".这是"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颁奖典礼对青岛的点评语,6月26日晚,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颁奖典礼上,青岛凭借出色的城市形象传播力从50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称号.  相似文献   

10.
付业勤  雷春 《社科纵横》2014,(3):102-105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传播对旅游危机管理以及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背景出发,介绍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危机和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等概念,对旅游网络舆情危机传播的内涵与传播内容进行阐述;全面介绍了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媒介;基于网络舆情危机的周期,提出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中观尺度视野下,结合天鹿湖地区“天、地、人、时”脉络,参考广州都市旅游市场需求的生态、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进行天鹿湖地区旅游形象的CIS策划。首先,根据该区优势旅游资源定位其旅游总体形象;其次根据旅游总体形象策划理念设计宣传口号;最后在上述基础上,进行该区旅游形象的CIS策划。  相似文献   

12.
廖慧娟 《创新》2008,2(2):38-41
旅游度假区是度假旅游活动的场所,其经营管理水平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通过剖析中国旅游度假区经营的误区,研究国外分时度假和会员俱乐部两种经营模式,启示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3.
崔琰  赵精兵 《唐都学刊》2007,23(1):61-64
西安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国内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西安旅游资源也面临着空间布局和开发程度的不平衡性、利用方式不当、整体吸引力不高的困惑,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本市旅游业的总收益。对此,应以旅游资源的深度有效开发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独特个性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促进西安旅游城市建设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琰  同勤学 《唐都学刊》2009,25(2):114-116
旅游是城市文明的“容器和展厅”,旅游的文化性、环境性,生态型的特点都和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膨胀中矛盾解决的理念刚好吻合,旅游已经成为市长工程,是提升城市的抓手。西安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国内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西安旅游资源也面临着空间布局和开发程度的不平衡性,利用方式不当,整体吸引力不高的困惑,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本市旅游业的总收益。对此,应该以旅游资源的深度有效开发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城市为研究目标,从产业发展、营销策略等层面促进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袁玮  宋志方 《创新》2009,3(4):36-39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名城,经济基础却比较薄弱,单靠旅游业不足以支撑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而楼宇经济的兴起给桂林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即利用城区新开发楼盘和闲置用房,通过出租、售卖、合作等形式,招商引进现代服务企业和都市型工业,从而培植新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世界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北京在城市基础设施、旅游业整体实力、国际市场规模和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等方面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秦岭品牌与陕南旅游的区域协作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陕南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目标,提出了秦岭旅游品牌概念并对其文化内涵、整体优势和区域协作方略等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在分析陕南旅游对于秦岭品牌认识不到位、概念不清晰、缺少创意性和推广意识等问题的基础上,指出秦岭品牌应该更好地统领陕南旅游业的规划与建设,并促使陕西省的旅游内涵更加丰富、旅游产业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8.
崔琰 《唐都学刊》2013,(6):104-108
“十二五”期间,随着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关天经济区发展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政策的拉动,陕西旅游业步人转型和升级攻坚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此,应转变旅游开发理念、调整省内精品景区旅游业发展定位,对潜力景区提升与改造,扩大旅游资源范围,提升旅游产品品位,落实陕西省“168”旅游发展战略,分层次、分重点地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通过精品旅游景区的建设,形成主题突出、功能齐全、层次丰富的具有震撼力的国际、国内冶内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以点带面,延伸旅游产业链,最终促进陕西旅游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