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在建国前后的几年中,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一定独创性的见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均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并且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因此,进一步研究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文革”结束前新中国经济建设中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左”倾指导思想的反思和批判,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列宁新经济政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党建国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积极成果,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国前后,刘少奇提出了利用和发展私营经济,以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思想。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私人资本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上阐明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看法。同时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设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半月刊上承《独立评论》,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知识界讨论建国、工业化、经济体制等问题的重要刊物。以该刊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由知识界组成、以倡导工业化为宗旨的《新经济》半月刊作者群体。尤其是在该刊背后,蕴藏着一个分布于国民政府各部门的从政学者群体,反映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知识界大量投身政界这样一个政治动向。同时,该刊还反映了抗战时期知识界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趋向,即对经济问题的高度重视。他们所言的“建国”,实质是指以工业化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问题作了一系列的论述.这些论述在过去已有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新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思想.完整地了解这一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方向,对于正确认识建国后党和国家的各项基本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认真探索和总结了根据地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这些思想对建国后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经济学60年:演化逻辑、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学的60年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60年是相互共生的60年.1949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问题,中国经济学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学习苏联、东欧经济学,批判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形成了从学习、批判、借鉴到自主创新的中国经济学之路.在建国60年到来之际,总结中国经济学60年的演化逻辑、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对推进经济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经济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建国后不久,新民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快便夭折了.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国内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没有长期的实践基础;第二,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看法不成熟;第三,建国后经济建设模式选择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动能问题是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利用数字信息优势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路向,也是研究数字资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和对生产方式促进作用的重要问题.数字资本作为资本在数字时代的新样态,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加快技术进步与革新、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界定数字资本的内涵,厘清数字资本的内在特征,研究数字资本的作用方式和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探究数字资本对经济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规范数字资本运行,为数字资本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中,为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作了不懈努力,形成了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粮食问题、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和统筹兼顾、综合发展等特色,为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肯定和坚持了13年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政策的同时,按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和“四新”的要求,在制定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和8项措施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政策。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思考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的概况作了简要回顾 ,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经济学的思考与分析 ,并提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思路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板块构造演化与岩相古地理特征,确定了巴西东海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经历了早白垩世巴雷姆期陆内裂谷、阿普特期陆间裂谷、阿尔比期以来的被动大陆边缘3 个原型阶段,分别充填了湖相及河流三角洲、过渡相碳酸盐岩与蒸发岩、海相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其中,陆内裂谷阶段湖相烃源岩为大油气田形成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陆间裂谷期碳酸盐岩及被动陆缘阶段海相浊积砂体形成两类优质储集层;陆间裂谷期蒸发岩及被动陆缘阶段海相页岩分别为碳酸盐岩及浊积砂体形成高效区域盖层。裂谷期湖相烃源岩始新世—中新世开始生排烃,油气首先沿裂谷期断层及砂砾岩体进入盐下储集层中,如果不发育盐窗,油气直接被盐岩高效封盖在下伏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中,形成盐下碳酸盐岩成藏组合;否则油气则会沿盐运动形成的断层运移至盐上被海相页岩“包裹”的浊积砂体之中富集,形成了“双保险”型大油气田成藏模式。搞清该盆地群大油气田的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不但深化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而且能为中国石油公司制定南美油气发展战略奠定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常平仓:当代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中国渊源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思想史上 ,自由放任思想根深蒂固。大萧条标志着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 ,从此西方各国先后开始制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在中国则是久远的历史传统。古代常平仓制度历经 2 0 0 0多年演变 ,常平仓制度稳定经济的思想历久常新。研究指出 ,当代世界经济稳定政策的思想源头部分在中国 ;常平仓制度还将为未来稳定做出贡献。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人类的经济福利与风险同时放大 ,及时构思未来经济稳定制度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的经济周期也在发生着变化。正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采集了1978~2007年的21个宏观经济变量数据,采用HP滤波方法来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特别是1992年以后经济周期波动的事实。结果表明,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召开的谋划“建设新中国”的一次重要代表大会。七大不仅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而且论证了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构建了全面发展的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蓝图,指明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道路和重要政策,初步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七大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贡献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选择理论源于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思考,为解释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78年以来,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减贫却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贫困型态。增长质量下降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贫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获取收入机会的减少,是中国减贫放缓的重要原因。中国应该构建新的减贫战略,内容包括调整国家贫困线,实施有利于减少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视弱势群体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加,提高贫困人口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桥头堡建设发展战略的提出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桥头堡建设首先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其次才是云南省的发展战略,同时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国际合作内容.桥头堡建设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要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努力提升云南自身的开放水平和层次,努力促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尽快实现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成德宁 《南都学坛》2006,26(6):96-10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工业化国家迅速调整其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强调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并致力于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也具备良好的制造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制造业应瞄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一是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二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三是制造业的柔性化发展;四是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五是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要提高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完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帮助工业化、积极推广建设工业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共生体系,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