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44-154
辽代节镇除本州外,亦下辖支州。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同时加观察使衔统领支州。辽代实行的是中央—节镇—州—县的管理体制,节镇为辽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辽代节度使所带观察处置使、御史台官等结衔,皆是节度使监察权的体现。节度使以下,节镇内部由判官、孔目官、录事参军等具体负责监察事务。辽代节镇内部设置的判官分为节度判官、观察判官、军事判官三种类型。由观察判官负责考课下属,节度判官、军事判官负责监察司法审判,孔目官负责勾稽文案,从而达到监察政务的目的。地方监察事务在节镇一级基本可以得到解决,节镇是辽代地方监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辽代节度使总揽辖区内行政、监察、经济、军事等权力,为防止出现唐末五代地方割据情况,辽朝中央采取了诸多措施。辽朝在节镇之上设置更高一级的监察区,后由于监察区与军事区、经济区之间存在重叠,使得辽代已经开始逐渐孕育出一种钱粮兵谷合一的大的行政区划。这与金代的路—节镇—州—县四级体制,宋代的路—州—县三级体制,共同奠定了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多民族国家。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用智慧之火共同点燃的。过去历史上的民族有的虽然在今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她们所创造的文化却是中华民族古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研究和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是我们今天的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政权(1038—1227),曾和历史上的宋、辽、金各朝代并存,雄踞祖国西北近二百年(有的历史学  相似文献   

3.
王胜明 《船山学刊》2005,(1):110-112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辨析和李益诗歌文本解读,本文纠正了长期以来对李益《从军诗序》中“今尚书”的误解,认为,此“今尚书”为振武节度使唐朝臣,而非幽州节度使刘济,邠宁庆节度使张献甫或灵州大都督、两受降城、天德军、盐、丰、夏节度营田等使杜希全。  相似文献   

4.
秦印制度对战国至秦统一的历史进程多有反映,由封泥所见县印切入,可揭示相关面貌,并增进对秦汉、汉唐政治制度演变的认知。秦印称谓经历由“玺”而“印”的变化,时间非以秦统一为界,而在统一前夕。天子印称“玺”、吏民印称“印”,与秦统一“正用字”“正用语”的旨趣尚不尽同,后者属“非制度”行为,故曰“群臣莫敢用”。“通官印”指可通于上的“通官”群体用印,对称概念是“小官印”。“官”指官吏而非机构,“小官印”不是“小”的“官印”,而是“小官”的“印”。秦代“小官印”“少官印”是指少吏所持官印。与后世唐代不同,秦官印主要是吏员印。机构主官用印使用职官省称,凸显机构名称,反映秦主官用印时吏员印、官署印属性合一。秦县、乡印存在不同写法,如“绵者”与“绵诸”、“灋丘”与“废丘”、“卿”与“鄉”,是秦“同书文字”的体现,时代分属统一前后。用字之外,界栏也是判断用印时代的重要参考。秦及汉初“道”官不置乡,或设“部”管理,部印之“部”与马王堆地图所见之“部”的性质相近。  相似文献   

5.
“提辖”是辽、宋两朝共有的职官。以往的历史学著作(包括一些著名辞书)只研究(或介绍)宋代的“提辖”,而忽略了辽代的“提辖”。本文钩沉文献史料和博引考古资料,比照宋代“提辖”,对辽代提辖司的分布及诸提辖官的不同职能等,进行了详细考论  相似文献   

6.
金代官印迄今公布逾900方,并尚有未公布者,在遗留至今的历代官印中,数量居首.猛安谋克印是金代特有的官印.纵观金代官印各著录及印谱中,相同印文的谋克印几乎未曾重复出现过.从玺印文字和官印制度两个角度考察了《金代官印》一书收录的"窟忒忽达葛谋克印"三方印模,推论三方印模实际应该是两方印章,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材料又探讨了一个确切的谋克有两方印章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南越国“景巷令印”,“南越中大夫”印考释蠡测南越国的官僚政体萧亢达近年随着两广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西汉南越国的墓葬陆续出土了一批官印,其中以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官印数量最多,将近十枚。从出土的官印观察,有的带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知为死者生前所用的原...  相似文献   

8.
枢密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宋、辽、金、元各朝继承并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研究它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对五代时期的枢密院作一初步探索。一、五代枢密院之沿革中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行“中书门下之印”,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安史之乱以后,中央王朝的政治生命力受到严重摧残,外有回纥、吐蕃的骚扰,内有藩镇军将的  相似文献   

9.
鸭绿江女真居住在鸭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在辽与高丽的共同打击下,鸭绿江女真聚居区被分割为两部分.辽在辽东边疆地区构筑相应的边镇体系,并没有将鸭绿江女真有效的控制住.鸭绿江女真形成五部势力反抗辽朝,耶律仁先在东京留守任上经营对女真的防御体系.与辽敌对的五国女真最后演变为五节度女真,正式纳入辽的边镇体系之内.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至今 ,史学界经常说“唐宋”、“治隆唐宋” ,笔者认为不科学。宋是五代后中国多国并存时期的一个连汉族都未统一的地方割据政权 ,长期是辽、金的“臣、侄”国 ,不能与唐等统一朝代并列。宋所处的历史时期应称“五代六朝”。宋在当时也不最“隆盛” ,一个异族的“臣、侄”国不能称“隆盛” ,真正“隆盛”的应是它的宗主国辽、金和后来灭它的蒙古 (元 )。对宋在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懦弱、腐败、卖国和反动性不应忽略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成都,是西南首屈一指的重镇,一直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武德元年在成都设立益州总管府。三年更置为益州道行台,以秦王李世民领行台尚书令。九年六月,废行台,置大都督府。唐代全国只有五个大都督府,益州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个。贞观元年全国分为十道以后,开元七年设置剑南道节度使时,成都为节度使的治所。至德元年玄宗逃奔成都,次年升成都为府,称南京。同时,又分剑南为东西川节度,成都是西川节度使所在地。  相似文献   

12.
张祜是中唐著名诗人,198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严寿澄校编的《张祜诗集》收录其诗歌较为完备,但是其中有一些重出诗及伪作。《诗集》卷七《谢高燕公惠生衣》:“高公宠赐白衣裳,惊讶灾天雪满箱。乍展轻烟总手滑,如披薄雾觉身凉。谁家织素秋蟾色,何处丝抽嫩异香。珍重六铢无可赠,空凭七字当琼浆。”当为伪作。高燕公,即高骈。《新唐书》本传云:“徙骈剑南西川节度……进位检校司空,封燕国公,徙荆南节度。”可知,高骈封燕国公乃在西川节度、荆南节度两任之间。《通鉴·乾符二年》:“正月丙戌,以高骈为西川节度使。”《通鉴·乾…  相似文献   

13.
通州与安州都是辽代东京道所属的州名。前者设置于辽景宗保宁七年,当公元975年,后者设置年代未详。金灭辽,通州与安州皆废,后亦不复置。这两个州的设置时间虽然很短,但它们、特别是通州,在东北历史地理上却为人所瞩目。据《辽史》称:“通州安远军节度,本扶余国王城、渤海号扶余城,太祖改龙州,圣宗(按:当作景宗)更今名。保宁七年以黄  相似文献   

14.
正《全辽文》由著名史学家陈述先生辑校,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乃陈先生增订其旧辑《辽文汇》、《辽文汇续编》等而成,是一部辽代文献的总集,也是今天能够掌握的一份辽代的最全面直接的珍贵史料。笔者近读《全辽文》所收碑刻文献,受益良多,但发现其文字校勘方面偶有疏误,兹择其二例,略陈管见,祈请方家教正。卷四《张正嵩墓志铭》:"天授帝龙飞,公授密直学士,转给事,除朔州顺义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到任后,甘雨随轩,灵珠赴浦,民谣五袴,家给千箱。袁扇风清,瘦楼月  相似文献   

15.
楼兰地区新发现汉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兰地区首次发现一枚印章,红铜质,印面方形,兽钮,印文释读为"张帀千人丞印"。根据质地、钮式、名称、尺寸及印文内容等分析,我们推断该印为一枚魏晋时期的官印,属千石以下官吏使用。此印与中原传统官印的规制存在一定差异,它糅合了中原传统印章制度和中央政府赐给西域诸属国官印某些元素制作而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官印制度在隋代发生了重大变革.秦汉时期的官印,基本上都是官名印,并无官署印,通官正秩基本都有印.而隋唐的官印则以官署印为主,除了特殊使职,官员一般无印.官署印出现并代替官名印成为正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的政府组织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秦汉之时,官员有印而官署无印,原因在于秦汉的各级官僚机构基本是以个人开府的方式组建的.隋唐之时,官署有印而官员一般无印,原因在于隋唐的政府组织处于全面机构化的阶段.官印制度的变革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政府组织形态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夏立国如果从1038年景宗元昊正式称帝建国算起,到1227年末主南平王晛力屈投降蒙古为止,首尾190年;如果上溯到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建立了“虽未称国,而王其土”①的夏州地方割据政权,则立国347年(公元881——1227年)。如所周知,辽立国210年,金120年,宋320年。两相比较,则西夏比辽、金和宋都长。在西北边陲立国如此长久,往往为后世学者所惊叹。如为吴广成《西夏书事》作序的赵逢源云:“河西李氏自思恭授钺于中和,仁福析珪于乾化,传至元昊,跋扈鸱张,僭称尊号,凡十世而降于蒙古,自古偏隅窃据,享国传世,罔有若是之历年多者。”②  相似文献   

18.
陇右陷金与吴璘一度复兰 宋、夏的冲突尚未结束,宋、金的冲突忽又加紧。 金是以女真族为主的政权。女真族住在松花江流域,在契丹族的辽兴起后,它受辽的统治。1115年(宋政和五年),完颜阿骨打摆脱辽的统治,即皇帝位,国号金。1122年(宋宣和四年),金军打下燕京,1125年,辽亡。当年,第一次  相似文献   

19.
辽代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水灾,包括洪灾、涝灾、雹灾、雪灾等;二是地震灾害;三是旱灾;四是虫灾。 (一)辽代的水灾类灾害。水灾类诸灾在辽代发生最为频繁,所造成的损失也最大。辽代的洪灾居水灾类灾害之首,史书中多有记述。如,辽太宗会同九年(946年),“秋,苦雨,川泽涨溢,自瓦桥已北,水势无限”,洪水漫淹了大量的田园庄舍。“瓦桥”,即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当时为辽与后晋的边界。“瓦桥”以北,泛指辽的南京地区,即今京、津与河北中、北部地区。辽穆宗应历二年(952年)十月,“辽瀛(今河北河间县),莫  相似文献   

20.
西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立国 1 90年 ,先后与宋、辽、金鼎立 ,地方二万余里 ,雄视一方。但是 ,元人修史 ,为宋、辽、金修了专史 ,惟独未给西夏修专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 ?西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何 ?应该怎样看待西夏 ?作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