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40年代以政治批评为主体的作家批评氛围里,执着于探寻艺术之美的唐浞,以“人”为主题兼及现实关怀的批评实践和形象诗化的抒情性言说,实践着自己作家批评的幻关追求。显然,正是用这种深情歌吟自己美学追求的批评文字,唐浞在把握时代与艺术的跳动脉搏中,为1940年代的作家论舞台留下了一位幻美诗人绚烂而璀璨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具特色的批评家,“明目张胆”地用“感情的批评主义”为作家论之批评宗旨的李长之,在“感情的型”的美学尺度下,以情感体验中的审美感知与兼容理智的作家批评实戡,标示出他1930年代作家论写作的独特魅力。显然,李长之所建构的以情感为中心、情感与识力并行不悖的作家批评范式,在丰富和拓展1930年代作家论的批评内涵的同时,亦对当时的作家论写作具有一定的体式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丽 《学术探索》2008,(4):107-110
在1930年代多以阶级的意识形态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尊重自我文学感受和维护文学本体性的批评文本,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在19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茅盾前期文学批评观的转型与作家论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现代作家论的代表性批评家茅盾的前期文学批评观的发展和转型,以及这种发展和转型对于建立他的文学批评本体观念的作用,进而研究了茅盾批评本体论在作家论批评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史论”的笔法;“史论”笔法奠定了茅盾作家论的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的评价尺度,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了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试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美学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作家和批评家。在其广泛意义的批评活动中,他始终坚持以文体、生命和美作为批评的美学测度,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与主流批评形态相异的批评文本,维护了文学多元的审美格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文艺批评和学术研究的焦点。为提升好莱坞电影(以及电影批评在艺术批评中)的地位,安德鲁?萨里斯对法国作者论进行了策略性的引介与改造,提出了“三个同心圆”的作者论批评标准。安德鲁·萨里斯的作者论批评方法遭到了以宝琳·凯尔为代表的影评家们的反驳,他们围绕影评的本质、电影批评的方法、影评人的职责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宝琳·凯尔捍卫其精英式的批评立场,对安德鲁·萨里斯的观点逐一驳斥。安德鲁·萨里斯则通过批评实践回应了美国影评界对他的质疑。电影批评理论的“圆与方”之争影响了随后出现的新好莱坞创作,为新好莱坞电影文本(以及参照作者论重新加以审视的古典好莱坞作品)的批评作了观念、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已经比较全面 ,但对诗歌风格方面的认识 ,还很肤泛。到了汉代的《毛诗序》,指出了诗歌的风格与其产生的时代密切相关。汉、魏时曹丕《典论·论文》进一步指出了风格与作品体裁的关系 ,陆机《文赋》又加以发展 ,他们同时还注意到了风格与作家个人气质之间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多篇涉及到风格问题 ,并以“八体”概括作品的风格 ,表明这时人们对风格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了。同时的钟嵘在《诗品》中 ,则以“溯源流”的方法 ,指出前后代诗人在风格上的联系。唐代对诗歌风格的分析 ,更加细致 ,以致有“十九体”、“二十四品”之多 ,但完全意义的风格论还没有出现。严羽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 ,在反对宋诗的不良倾向中 ,深入分析了唐、宋诗风格的不同 ,对诗歌风格进行了全面地、深入地论述 ,在风格的辨析上 ,已经力求做到没有“毫厘之差”,从而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风格论 ,表明古典诗学的风格论 ,在严羽《沧浪诗话》中 ,已经完全成熟了。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批评形成以胡适为代表的“客观”批评与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主观”批评;这些批评在某些方面暴露了主客观分离的缺点;茅盾提出“印象”批评的美学观,这是“五四”文学批评新的评判支点;从批评本体论的调整到作家作品论的诞生,说明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登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殷海卫 《殷都学刊》2011,32(2):66-72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诗话总集的双璧之一,它对宋代诗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在其以选为主,选论结合的形式中也体现出编者胡仔鲜明的诗学批评特征:重视大家名家研究;重视风格流派研究;重视作家的影响研究与接受研究;重视作家的比较研究;重视诗史意义的建构;重视诗法研究;注重诗品与作家人格的统一;注重实证。这些不仅为后人开展唐宋作家研究提供了重要内容,也为后来的诗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标举“不隔”的有机整体批评系统 ,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 )创作论原则———得神理 ,(二 )作品论特征———重意象 ,(三 )欣赏论特点———贵感兴 ,同时还涉及艺术内部规律和艺术外部规律两层结构。它是从西方哲学、美学中抽出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 ,结合中国古代“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 ,形成他特有的批评风格。这一批评系统 ,与其作品论、范畴论鼎立而三 ,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处理题材、驾驭体载、描绘形象、运用语言和多种手法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一般说来,作为创作主体,作家的个性与特色是一定的,因而创作客体——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是一定的。但是,往往有这种现象:作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态情况,其风格与原先大不相同,无论从程度和规模上看,都产生了极大变异。本文拟以中国古代一些著名作家为例,对此进行粗略的讨论和分析。一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稍加注视,我们便可列举出许多这样的作家:曹植、庾信、王维、白居易、李煜、王安石、李清照,等等。考究这些作家风格变异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有一个“临界点”。以此点为界,作家前后风格产生很大差异。比如,曹植是以曹丕称帝为界;庾信是以出使西魏被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解析克罗齐美学的审美判断论、艺术重现论和批评观念论等相关内容 ,提出艺术批评的逻辑本性是对情感表现作逻辑综合 ,内在构成是由系动词联结艺术重现与艺术观念 ,合法性依据在于人性共同性、意象先验性和个别有限相对同全体无限绝对之间的辩证关系 ;并在批评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伪历史批评、伪美学批评、批评的当代化或历史化、题材批评、意图批评等“非批评化”倾向的同时 ,肯定真理之路即批评之路 ,从而促进艺术批评自我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批评全面现代转型的自由多元的批评语境里,1917~1927年的作家论体现出的反叛传统、吸纳现代批评新质素的努力,使其在批评观念、批评方法、运思方式、批评对象及批评话语等方面皆显现出了某些异于中国传统作家论的现代新特征,为后来现代作家论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一“风格”往往被看作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为文学和艺术所独占,似乎哲学无风格可言。这是哲学的不幸,也是对哲学的极大误解。事实上,哲学也是有风格的。在这一点上,它同文学和艺术是相似的。就“特色”而言,大凡历史上出现的大哲学家,他们的哲学都有独树一帜、大异其趣的特点特色:有的长于精微的理性分析,有的突出整体的直觉感悟,有的灌注着浓郁的生命情调,有的充溢着冷峻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创作和批评都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和创作的真知灼见。虚静观贯穿于他整个文学创作和批评当中,这与老庄的虚静论有一定的继承性,并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识。他的创作没有被现实的人和事所拘束,非常注重生命体验和文章的形式之美;他的批评没有先见的理论指导,全凭对创作的感悟以美文的形式诉诸读者,其中包含不少珠玉。他的文学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虚静”论,对此的研究对于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7.
文学风格是美学和文艺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极富魁力的命题,过去固于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人们仅仅论及文学风格的某些侧面或某些层次,而未能对这一复杂现象作出全面而精确的说明。本文试图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文学风格。由于笔者学识水平所限,文中可能会有许多失误之处,恳请大方之家予以指教。本质考察:文学风格的涵义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里就分析了“建安七子”的不同风格,他把作家风格的不同归因于所谓“文气”的不同,即作家本人气质的不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也说:“各师成。乙,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健吾以其对文学作品印象式的鉴赏,在文学批评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这种批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人性体察人性"为核心;在比较鉴赏凸显作家个性为主要特色;同时,在文学批评中表达批评家对生命的审美观照和哲理性思考是李健吾文学批评对法国印象式批评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9.
论创作个性     
人们对创作个性有许多不同的见解,除了“风格就是个性”外,还有这样两种流行的观点:“创作个性,就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体现的艺术家审美感受和艺术造型的特殊性的综合”;“创作个性,是在创作实践中体现的作家世界观,特别是其中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修养、生活经验、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一系列特点的总和”。但我认为,创作个性首先是一种能力——作家以独特的审美方式把握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它象徽号一样标志着作家的才气、学识、生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科瓦廖夫在《文艺创作心理学》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和心理学是在创作过程的全部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风格鉴赏在文艺学风格论中的位置 风格是文艺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一向受到作家和理论家的重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贯穿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创作过程中,独创风格的形成,是作家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既可以视为作家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视为他艺术上达到的境界。在鉴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