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它客观而又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神秘的气忠.本文在简要地介绍了中西方关于灵感的一些认识和特征概述后,分别从生活积累和外物触发的角度探讨了灵感的产生与获得.  相似文献   

2.
王朝闻先生说:“灵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促成独创的形象的产生,而且也是推动创作活动的一种心理动力,它加强着艺术家的创作冲动”,①在艺术创造工程中,灵感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它)不可强求,来去迅捷,这正说明看似全凭主观意志产生的灵感,常常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艺术家应该对它有一个明智的态度:尊重它,而不是凌驾它;引发它,而不是塑捏它。”②摄影艺术创作同样也需要灵感,摄影  相似文献   

3.
想象是人脑思维的一种活动,它是在原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分解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和联想,再重新在内心中创造出新的形象。艺术创作中的想象活动,是艺术家以记忆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按一定的创作目标,把散在的东西连级成为一个既假且真的整体形象。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现实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借助于想象而创造出艺术形  相似文献   

4.
灵感是中外文学创作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译者偶有灵感突至的体验,但深厚的学养与不懈的探求是译者灵感闪现的必要基础。灵感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文学作品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它的传达方式。文学不同于其它社会科学,它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别林斯基在谈到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区别时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他还说:“科学通过理性分解活动,从活生生的现象中把普遍观念抽象出来。艺术通过想象的创造活动,用活生生的形象把普遍观念显现出来”。同样,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其传达方式却又别具一格。一座雕像、一幅画、一次演出,人们可以通过视听与触摸,用直接感受的方式欣赏它、接受它,理解形象的意义。然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以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反应的产物。作者采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反映作者的政治倾向,塑造出各种典型环境里的典型形象来为社会服务。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着力研究语言,采用清新刚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技巧     
在各个艺术部类中,无论是再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它们在取得物化的形态以前,都有个从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从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信息的过程,这也就是从生活体验、审美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艺术传达的关键则是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作家、艺术家把生活的本质真实和诗意的思想通过完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才能。它直接关系到作家、艺术家能否创作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8.
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在文艺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审美特征,还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作品的构成和文学鉴赏等都和再现与表现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艺术形象是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既体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又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目的和成果,也是文学鉴赏的对象和起点。把握艺术中再现与表现同形象生成的内在联系,可以作为进一步认识和确立再现与表现在艺术中的客观地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一思维是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物之能动反映,是人们运用大脑细胞解决问题或描绘形象的一种积极的活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掌握,有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等方式。作家以艺术方式掌握客体对象时,作为创作心理最高级产物的思维,是多质、多维、多角度和多层次的。一句话,创作思维的结构组合、分解方式是多元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模糊思维和灵感思维。它们五彩十色,光怪陆离,弥漫于创作园地。我们先将创作思维母系统中的各类子系统思维的基本特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文学意象的本体分析认为:文学意象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绝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写作技巧,也不单纯是客观的物、主观的意,它不能只在心物同一、情景交融这一浅表层次上去理解。确切地说,文学意象是作家艺术家在大脑中构思的文学模型、文学蓝图。它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心理结构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在完整的意识活动(包括意识与潜意识)中,借助于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对唤醒表象的现实客体的审美表现性(审美价值)的追忆,对曾经体验过的情感生活的回味和对某种未实现的理想的憧憬与向往,它具有创造性、表现性、易变性。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灵感思维都普遍存在着,也就是说,灵感思维普遍存在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活动中。钱学森教授指出:“不仅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且还有灵感思维。”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只要翻开文艺史或科学史,就不难发现,人类不少可贵的发明创造都往往和灵感思维有关。诗人、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的“顿然领悟”,等等,都说明了灵感思维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经常会起到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由“乐音的运动形式“构成的音乐艺术,到底有无形象?其艺术形象的特征是什么?这是音乐理论界长期争鸣和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音乐的艺术形象是一种模糊形象,它存在于音乐作品各部分显现的模糊性之中.一系统论的方法告诉我们:音乐艺术作为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种物化形态,它的内外构成包含作品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表现三个主要方面.审美认识指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把握和反映,使欣赏者通过作品中表现出的客观性特征,对社会生活加深了解和认识.审美评价指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评价,使欣赏者透  相似文献   

14.
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体现,需要有着极为复杂的艺术构思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创造力。摄影艺术属于人类掌握大千世界的精髓,通过艺术审美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摄影家通过对生活的感悟、理性的思索、艺术的构思形成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视觉艺术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形式构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视觉艺术思维方式始终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同时也有别于逻辑认知的抽象思维方式。摄影艺术家如果要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意蕴,在创作作品过程中需要感性直观的现实材料、鲜明生动的视觉影像元素、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刻画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一)光源氏与贾宝玉两个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虽然这两个形象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但是,从比较文学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光源氏与贾宝玉同属“多余的人”的形象,他们的本质特点是一致的,仅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而已。光源氏与贾宝玉的形象同世界文学史上所有的“多余的人”形象,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本质特点。我们知道,世界文学史上常常出现一种带规律性的文学现象,而它又是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艺术反映。例如,许多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个性顽强,抵触与  相似文献   

16.
诗歌语言的变异性及其多扣位超常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形,或叫做变异,是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同时也是无意地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固有形态所作的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变形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一个普遍法则,是文学艺术反映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它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艺术形象。一切成功的作品,无不是高度艺术变形的结果。“没有变形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造活动的每一阶段上,都要发生变形现象。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文艺心理学的原理来看,由外界事物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审美意识是艺术家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胡塞尔现象学中对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有一定的研究分析.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决定因素就在于其对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准确把握.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审美选择、审美指向均来自其审美意识的潜在"意向性"和"功能性"指令,即现象学中的"内意识""内知觉"等因素的活动,它是艺术家审美判断中的重要"神经".艺术家如何把控与运用好"意向性"与"功能性"作用将会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艺术创造的成败.艺术家通过对敏锐的审美意识的把控来指向其审美理想所需目标,达到艺术家审美创造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8.
艺术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和立体的思维方式 ,它以形象 (直感 )思维为主干 ,同时包含有抽象(逻辑 )思维与灵感 (顿悟 )思维成分。象、情、志是这种思维活动的三大基元 ,它们分别结合而形成三维构架。艺术思维跨越前意识与无意识两个系统 ,它直接发生于前意识区域 ,又有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广泛渗透  相似文献   

19.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客观现实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艺术家是阶级的代言人,具有着自己的社会复杂性,他的思想、理想和倾向,渗透在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评价和表现中。当然,这种评价和表现不完全体现于作者在怍品中的插叙和议论里;按照艺术规律本身看,它体现在对形象系统的构思、配置和刻划之中。因此,艺术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艺术,它既是艺术现象,又是语言现象,因而研究文学、评论文学作品必须对文学语言有较深入的了解。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文学语言既然称为语言,当然也是一种工具。所不同的仅在于因其以描写为主,所以用词具体形象。一般文艺理论著述论及文学语言的特征时也认为最主要的是形象性。可是,这样论述并没有挖掘出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因为形象性并非文学语言所独专,在以论说和记述为目的的实用语言中形象语言也比比皆是。钱钟书先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