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在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讨论中有各种不同论点。概括起来,大体有四:一、教育是上层建筑;二、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三、教育与生产直接联系,或教育就是生产力;四、教育是不能用生产力、基础、上层建筑等等范畴来归类的社会现象。如所周知,第一种论点早已有之。但经过这场争论,得到充实与加深;第二种论点去年提出来从而引起了这场争论;第三种论点是在这场争论中引申出来的;第四种论点是对这场争论的否定,认为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提得不对”,是理论界的一种“简单化的想法”。我是主张第一种论点的,并认为至今许多反对者所提的理由,尚不足以推翻这种论点。我对坚持这种论点的同志阐述的主要理由是赞同的,但不完全赞同他们中某些论据与论证方法。我对于第二、第三种论点,虽不敢苟同,但认为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意  相似文献   

2.
广东教育学会在一九七八年年会中,讨论了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其主要理由是:(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教育的基本因素来看,占主导部分的是教育思想,而教育思想是随着社会的更替而发生质变的。这与非上层建筑现象有区别。非上层建筑现象在自身的发展中并不因为社会的更替而发生质变。(2)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七、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及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三种看法:①有二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②只有一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更为根本的。③是三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由这三要素彼此组合所构成的。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三种看法:①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②在于其矛盾的特有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特有的形式。即是非对抗性的;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③它比较多地反映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上。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开展了热烈的争论,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还是属于生产力,还是属于其他方面。从本质问题的争论中,涉及到教育怎样为两个文明服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教育的双重性质,是符合客观情况的。其理由是: (一)教育无论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总要由当时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借以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通过教  相似文献   

5.
教育现象的模糊性及对教育理论数量化研究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教育现象的模糊性(一)教育本质的不清晰性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根据精确的判据标准把它们区分为彼此界限分明的类别,非此即彼,明确肯定。我们称这类有明确类属的事物为具清晰性。模糊性则是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扎德在创立模糊数学的第一篇文章中对模糊事物描述说:“不精确性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类别隶属判据。”教育现象属于一种社会范畴。它在类属上是明确而不含糊的。但就其本质上说,它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呢?这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因此,教育理论界才有了“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之争。事实上,教育现象正如自然界中的高山,大河、天晴、路远这类没有明确区分标准的现象一样,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既具有上层建筑的成分,又具有生产力的成分,一定要争出个非此即彼的绝对结论来,是没有必要的。就教学内容来说,也很难严格地区分出哪些是纯知识性的,哪些是专能发展学生智力的,哪些又是专为政治思想教育服务的;就课堂教学形式方法来说,也不可能清晰地分出哪些是专能发展学生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哪些是特能训练学生性格的,哪些是仅仅对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有利的;而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来说,也不可能绝对分出哪些是可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哪些又是仅能为巩固社会上层建筑服务的;如此等等。对此的深刻了解,对于辩证看待教育性状演变的差异性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当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实践以后,搞清现代化的概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这个问题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下面我打算谈谈:现代化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现代化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我们的战略发展目标?供大家讨论。一关于现代化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有以下四点: 一是现代化的概念包括不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现代化是生产力呢,还是既包括生产现力,也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现代化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是这种看  相似文献   

7.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能不能提倡共产主义道德?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阶段,如果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超越了历史阶段”,是“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必然造成破坏客观经济规律,否定按劳分配,忽视个人物质利益等严重后果。因此得出结论说,现在只能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而不应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现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其他同志。(一) 为了讨论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道德,以及它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如政治、法律等观念和制度,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有区别。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8.
自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展开争论以来,我们收到不少有关这个问题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其他来稿则作一简要综述如下:一什么是基础?它是否包括生产力在内?张本同志来稿认为: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对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来说,是个别的、特殊的原理,正如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领域较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是局部的特殊的领域,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停留在它的基本观点——一般的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了改变人类世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研究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阐明社会科学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需要厘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澄明意识形态有无科学和科学之分。任何意识本质上都是对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是对社会领域中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以及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反映。它主要有两点特征:首先,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自觉反映,这一点有别于不系统的自发反映的社会心理;其次,它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上层建筑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一点有别于非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肯定意识形态的实质是对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那么自然就会引出这么一个问题:这种…  相似文献   

10.
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之我见——简论需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长期被哲学界接受的普遍看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也可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笔者以为,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问题上,上述无论“社会基本矛盾说”还是“生产力说”都没有抓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都仅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浮面和表层,没有开掘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都这样认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和达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①教科书、小册子是这样写,哲学辞典是这样解释,课堂上也是这样讲。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定义来看,我觉得,这个定义只概括了上层建筑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即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个包括各种观点以及与这些观点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组织的统一体。然而,这个定义没有明确:第一,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根源性。在这个定义里,只用了“社会的”三个字,究  相似文献   

12.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改革生产关系,而且也要改革上层建筑。为何改革经济体制还要包括改革上层建筑?我认为这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早就有过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二卷第82页)在这里,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划分出三个基本领域,并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范畴,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社会结构中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当前教育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对教育本质的见解,大致有三种意见:(1)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2)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3)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结合或合金,它是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材。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性质问题,在一两年前,曾进行过一番讨论,现在又被重新提出来了。细分起来,问题有三个:第一,生产力有没有自己的性质?第二,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第三,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是不成问题的。不论我们是用生产力的性质这个术语,还是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高度、阶段等等术语,来描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力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生产力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性质。至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我认为它们有连带关系。假如我们弄清楚了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因此,我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关于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现在出现了两个鲜明对立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的,是生产资料的性质,特别是劳动工具的性质。另有一些同志强调主要是劳动者、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甚至认为,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也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因此,什么决定生产力性质的问题,就牵涉到生产力中人和物的相互作用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问题,我们也就不能不从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为了明确讨论的中心,必须指出:需要讨论的,不是什么是生产力发展中经常的决定力量,而是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不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是它们能否决定生产力的性质。还必须指出,这里所谓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并不是说有一个有意志的主体在决定,而是说有某个因素成为生产力性质的标志。因此,我所谓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也就是什么标志着生产力的性质。作过这几点交代,我们就来讨论本题。  相似文献   

15.
《江海学刊》1961年第3期发表的江海文同志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一文,提出了上层建筑的质和量的概念,文章说:“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主要表现在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而性质上的适应则是主要的。当上层建筑在性质上不能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时候,在数量上也就不能适应。”从这样的命题出发,它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我认为,其中一些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济基础应该包括生产力”的观点,已有论者提出.笔者拟以新的视角,从八个方面论证,经济基础不但应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首先应是生产力.一、从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直接作用看,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要对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作科学的解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建筑物,分析什么是社会的基础,什么是社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正是用这个比喻制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二者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等范畴,用以表达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294页,以下简称李本)的确如此.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形态比喻成一座建筑物,从而才制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范畴.“整个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而我们在探究这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时,竟将生产力置之度外,这岂不是沿天之大稽吗?整个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因而生产力也就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基础.首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物质装备和作用的大小;上层建筑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各种制度、设施等物质手段,才能表现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而这些物质手段的状况以及由此而产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读了1982年第5期《学术月刊》所载刘诗白同志《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精神生产的研究》一文,很受启发。但刘诗白同志把自然科学说成是上层建筑,我认为不大妥当。他说:“精神生产既然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性质的活动,它应分门别类地由哲学、政治与法律、文学、艺术、宗教、伦理、自然科学等学科来进行研究”,又说:“精神生产则是人类认识、反映与表现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过程,是人类主观的精神活动,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我对这种提法,有点不同意见。是的,自然科学是精神生产成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但并不是上层建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规定和影响着社会其它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已经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72—373)。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它牵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运动的动力体系。然而,又靠什么力量来启动生产力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二是来自生产力自身的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又靠什么来加速这个运动过程呢?笔者认为,主要靠改革和教育。因为只有改革和教育才能有效地调动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更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能动地驾驶社会矛盾运动。因此,改革和教育应在社会动力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