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柳倩月 《船山学刊》2012,(4):153-158
运用口头诗学的相关理论,将《坛经》置于悠久深广的口头传统中,对敦煌本《坛经》重“言说”甚于“文字”的倾向及“言下大悟”的禅宗顿教心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坛经》作为语录体禅籍的口传特点。并通过比较《坛经》敦煌本与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的主要差异,以说明《坛经》的演变是由集体共同完成的,明确了《坛经》作为口传法宝的基本性质。关于口头传统影响于《坛经》的研究,在经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简德彬 《船山学刊》2000,(4):101-107
甲、问题缘起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能南禅心偈在数量上便有了三首,在形式上便有了两种情形,即:敦煌本“两偈并存”和惠昕本“两偈合一”。与神秀北禅心偈一首相比…  相似文献   

3.
自《论语·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以来,“束脩”一直被认为是“束脯”,是弟子敬师之礼,是师收弟子的手续、学费。然而仔细品味,总觉不大和谐。孔子是位十分注重礼节的学者,而古代馈赠礼物又男女有别,《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况且孔子的弟子中并无女性,以束脩为敬师之礼不符合实际。清代康有为《论语注》承先师朱九江看法,认为“惟女贽乃以脯脩,学者无之。后儒误以解此经,则大谬。”至少可以设想,在孔子时代,或说在孔子的私学里,送束脩致师礼是不…  相似文献   

4.
释南禅三偈     
甲、问题缘起 胡适曾经以历史学家的冷静眼光判定:慧能自呈心偈与神秀斗法,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是慧能弟子精心编造的传奇故事。这对我们浪漫的好奇心,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挫伤。大失所望之后我们开始理智地考虑:慧能故事的编造者既在编造慧能,更在编造他们自己;黄梅东山比试心偈的虚假故事背后,隐含的是慧能岭南弟子与神秀京城高足生死较量的历史真实;神秀所作心偈与其说是神秀北禅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南禅“所了解的”神秀北禅的思想;慧能所作心偈与其说是慧能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弟子“所了解的”慧能的思想,与其说是慧能一个人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整个南禅的思想,是慧能整个南禅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明见于此,在本文,“慧能心偈”与“南禅心偈”,大体上是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 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  相似文献   

5.
赵心愚 《天府新论》2018,(2):139-145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于嘉靖年间谪戍云南永昌卫后,为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家族木公于正德年间所修的《木氏宦谱》写有一序,全文近1500字。此序既有中国古代宗谱序一般应有的内容,又记有木氏之祖秋阳之后完整的木氏家族世系,还写下相关的看法与感言,决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分析其内容,此序可分为四段,其中第二、三段中有一直记至木公的完整的木氏家族世系及简要事迹,因而在“宦谱”及家族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根据此序的记载并结合其他材料,可以分析考证《木氏宦谱》有关叶古年之前记载、叶古年及之后“六代”、秋阳之后各代木氏祖先名字等内容,探“宦谱”始修时之原貌。  相似文献   

6.
邮政的发展历史总是同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历史紧密关联着,因此,了解中国邮政的历史渊源,是研究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邮政,从商代早期的传递信息活动到清朝“裁驿归邮”,历经三千余年,比古代有名的波斯、罗马帝国邮政的产生更要早。商代甲骨文记载:“来僖自西,告曰:土方征我于东鄙。”“来僖自北……”据专家考证,“僖”即为以后之“竖”,就是报告军情的戍卒。这应当是我国最早记载邮政通信的文字资料。周代称邮驿为邮,亦称“置”,同时出现白天举烟,夜晚放火的烽火传递信息的办法,这是人类在应用电信以前的最快的简易通讯方式。《春秋》、《左传》对邮驿有称“遽”,称“传”,称“驲”的记载。“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7.
《旧唐书·玄宗本纪》载:至德元载六月乙未(十二日)凌晨,唐玄宗自京师延秋门出。“辰时,至咸阳望贤驿置顿”。同书《杨国忠传》也提到“咸阳望贤驿”。但查阅唐史方面的其他典籍,皆与《旧唐书》所记有异。例如,《资治通鑑》卷218云:至德元载六月乙未凌晨,唐玄宗自京师仓惶出幸后,“辰时,至咸阳望贤宫”;胡三省注:“咸阳县,在京城西四十里。望贤宫  相似文献   

8.
敦煌遗书P·3810号《湘祖白鹤紫芝遁法》中载:“夫白鹤紫芝遁乃汉名将中离翁传唐秀士吕纯阳,纯阳,韩湘子阐扬大教,广发慈悲……今以仙术留传于世”等等。此法后面是《白鹤灵彰咒》、《鹤神所在日期》。此外还有其它几种神仙法。据初步考证是唐末五代初的写本。其中的“汉名将中离翁”是鲜为人知的最早记载钟离的资料,同《宣和书谱》的“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  相似文献   

9.
一唐代佛教主要有四大宗派,即: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慧能是禅宗第六代祖师,简称六祖。他不识文字,所以不能诵经,但能发挥弹宗旨意,出口成经。现存《六祖坛经》就是他弘扬掸宗时由门人记录下来的不朽之作。据传,禅宗源出于达摩,其后农钵相袭至五祖宏忍。宏忍灭度前令门人作偈,欲觅传人。其门人神秀作谒回:“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宏忍认为,此揭虽不完全切中弹宗之旨,但还说得过去,可谓入门之作,只是未入室而已。竟能这时在寺中磨坊劳作,本非宏忍门人,但听到此谒后,感…  相似文献   

10.
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写了许多李自成的家乡——陕西米脂的地理方言,乡土气息较浓,增强了真实感。但有些地理、方言在米脂人看来,运用得并不恰当。兹举二例: 其一,银川驿。《李自成》第二卷217页的注中说:“银川——明代的银川驿,在米脂县东北数十里处。”891页的注中又说:“银川——即明代的银川驿,在米脂县城东北。”米脂人一看,就知道是错的。米脂县广大群众世代相传,李自成当驿卒的驿站,就是现在城内马号坑台的马号遗址。李自成送公文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