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学智 《船山学刊》2014,(2):99-104
儒、道对哲学生态问题有诸多相通之处,然其相异点也是明显的。从哲学生态本体观上说,儒家之根本点是"生","生"体现了儒家对生命本源性的理解;而道家则突出道的实在性、本原性和万物生成过程的自然性。从生态价值观上说,二者都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然其相异之处在于:儒家主张"人为天下贵",人能"参天地,赞化育";强调"和谐",认为"万物并育"而"皆得其宜";主张"仁民爱物",强调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而道家则在自然为本的基础上看待自然的绝对价值,主张"与道合一"、"人与天一",强调"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9)
《淮南鸿烈》在继承原始道家以"道"为本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道"的现实应用。"道"的现实性不仅体现在生养万物上,更体现在人事中,"道"落实于人身成就的人性则是把握人事的关键,就"道"和"性"本身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需要通过"性"在应接事物中产生的"情"这一更为具体的概念来把握人事。"情"在《淮南鸿烈》中不仅是统治者在个体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切入,更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情"由真挚到伪诈的变革不仅是个体生命本真状态的沉沦,更预示了人类历史的倒退性发展。而这个过程并非不可逆转,《淮南鸿烈》首推"道"的目的就在于为个体生命的澄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寻求理想归宿,而这一"复归于朴"是通过"外物反情"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人性作为族类的人共有的本性,是在人类漫长的生活与实践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发端于人的生物本能,衍化为自然人性和义理人性的对立统一,更提升为超越二者而又在一定意义上综合了二者的超悟人性,这就是人性的基本建构.正因为这样,它不可能形成某种单一质性的实体,而必然呈现为包容多种要素并充满内在张力的复杂机能.各要素、各功能之间协调得好,人性整体和谐、贯通,生命活动顺畅运行,这就有了趋向自由的保证;反之,便会走向"异化",即人与外在世界关系的逆转和由此而产生的人性的自我扭曲.但"异化"又会引起人性"复归"的需求.异化与复归都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和在此基础上开显出来的人性的建构.生命不止息,异化与复归的矛盾运动也不会终结,它们之间的相互推移和相互转化正体现了人性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道家以"朴""真"为人的本性,反对人性的异化以及由人性的异化所造成的文明的异化,希图通过返朴归真来彻底解决文明的异化问题。这可以被我们用来克服现代文明的异化问题:守护"朴""真"本性而拒斥各种诱惑,遵守治国之道而顺应民之所愿,道德出自内心、本性而发乎自然,科技为民谋利而不可以超越人的驾驭。道家倡导齐物思维,反对固守"不齐",通过"齐物"表达其万物(包括人)平等的理念。这对于我们建构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有其现实意义:平等地对待文化与环境,对待不同文化,对待不同的文化生态,从而使文化与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生态等都得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社会生活与人的自然本性间达致和谐,是生命哲学的一大难题,也是当代物质社会的心灵困境。庄子养生思想为这一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彰显了原始道家智慧。在当代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其价值更加凸显,是解决人们辛苦困境的一剂良药,看似"圆滑",实是"至道"。在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尊生是其生命本体观,卫生是其生命实践观,达生是其生命境界观。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本己性价值诉求。个人是自由发展的价值主体。自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因而是人成其为人的本质规定,亦即人性。这人性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是通过实践而生成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性。人的自由发展就建基于自由的人性,是对自由人性的认取,其实质是人性的实现或复归,即在个人自主活动中实现自由人性的历史性生成。  相似文献   

7.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情的儒家仁道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然的道家自然之道思想。以孔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在生命之道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传统,能给现代人以安顿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都是重人道并以人道为终极关怀的。其所不同的是,孔子儒家着眼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性的自由自觉,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天命”为本体,以礼乐文化的合理性为基础,以“仁”为价值中心,以“克己复礼”为价值实现途径的道德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而老子道家则以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为基础,从而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本体,以“自然”为本位和价值中心,以“返璞归真”为价值实现的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二者之间的异质互补,为实现人性自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孔子作为先师所垂范的是一种相契于生命的教化.这种教化是孔子以切近于门弟子及时人生命感受的方式予以点拨和启迪的,因而体现为一种切己性.切己性根源于孔子对为学价值的贞定,此学被他称作"为己"之学."为己"之学是一种人自觉实现自己仁德而成其为人的生命之学.这"为己"之学的所致之道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仁"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方法论同时具备生命性和精神性两个维度,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前者注重的是人的身体感官的生命感受,这是体验的"物性"基础;后者强调的是人的主观世界的精神参与,这是体验的"灵性"提升.本文不仅梳理和整合了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方法论的话语体系--"体味"、"妙悟"、"会心"和"涵泳"等,还细致分析了这一话语体系的直觉性、超越性和诗性的理解特征以及生命化和心灵化的阐释个性,最后又通过道家的"无思无虑"和儒家的"不学不虑"指出,真理和意义的获得是一种建立在生命实践基础上的心灵体悟的过程,任何逻辑的分析和思维的介入反而可能妨碍主体对"道"的接近.而这显然就是体验主义方法论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