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对我国民族学知识方向的探索,离不开对老一辈民族学家思想的重新梳理。深受社会学与人类学影响的吴泽霖,在种族与民族问题上有着精辟的见解。吴泽霖坚信人的社会性高于生物性,反对一切基于人的生物学特质的种族等级论,并剖析了造成种族与民族不平等的社会原因。吴泽霖认为,通过实地调查,可以深入理解每个民族自身的发展脉络与文化传统,消除关于其他民族的错误认识。在此基础上,吴泽霖强调,推动随共同社会生活而来的自然融合,可以实现民族之间的精神团结,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问题与经济发展──兼评《民族经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民族问题与经济发展──兼评《民族经济学》何叔涛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所产生的以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问题。在当今世界,普遍而大量存在的民族问题与其它重大的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常常使人感到困惑,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东欧剧变、苏联...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是否存在法兰西民族观念的问题上,西方有些学者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本文认为,对民族观念问题的考察,应遵循主流原则和总体原则。历史的实际发展进程表明,在中世纪中后期,法国人在民族形象的设计、民族空间的衍生以及民族情感的培育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法国人已经初步形成颇具自身特色的民族观念。至于说在这种相对统一的民族观念支配下还存在某些不尽协调的因素,实则是一种正常的历史现象,它与民族观念的精神主旨并无原则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4月12日至5月12日,中国民族博物馆将组派60人的代表团赴法,与法国巴黎民族风情园共同举办“多彩中华”民族文化月,向法国及欧洲民众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文化,增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壮、京、毛南、仫佬四个民族教育和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现状的透视、未来的展望,分析和论证了民族教育改革是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基石;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释了民族社会现代化是民族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和终极指向;以各民族人的现代化为中介,论述了民族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互适和互促的关系,进而印证了民族教育与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变奏论。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宗教与民族虽属两个不同范畴,但确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民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一切宗教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特别是对甘肃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表现更为突出。目前,全省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26%,其中万人以上的几个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  相似文献   

7.
刘晓春 《民族学刊》2023,14(4):60-67, 141
鄂温克族跨居中俄蒙三国,中国的鄂温克族与俄罗斯的埃文基人、蒙古国的喀穆尼堪人文化同源。根据中俄两国人口普查数据,梳理和归纳俄罗斯埃文基人和中国鄂温克族人口变迁,阐释两国跨界民族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分布的差异性,探讨两国少数民族人口特征与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研究俄罗斯埃文基人及北极诸民族是中国北极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研究中蒙俄跨界民族文化交流合作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造和谐边疆政治环境,推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跨界民族的人口增长与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也为周边国家跨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范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中俄跨界民族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使其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柱与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面向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信息网络的逐步建立,不仅缩短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距离,也会改变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生产和工作方式,将全面进入电子化和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网络)时代,世界上每个民族都面临着这一现代高技术成就的严峻挑战。民族院校文科计算机教学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是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民族院校的特点和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民族院校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学生的多民族性。多民族性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多民族成分和使用多种语言文字上。就青海民院而言,目前2000多名在校生来自藏族、土族…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杂散居省份开展对口支援民族乡村工作,除了借鉴全国对口支援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外,在探索民族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和寻求解救对策时,还应巧妙将“少数人关心少数人的事”转化成“多数人关心少数人的事”。1997年江西省政府决定实施的省直有关部门对口支援民族乡村计划,使全省民族工作凸显优势、凸显特色,就是民族工作部门抓住机遇、创造优势、积累经验的必然结果。把问题和建议送到领导案头,放在领导眼前在我国,民族工作强调发达民族帮助欠发达民族,着力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民族地区发展不均衡。不一致的矛盾,这…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13,(9):63-63
地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长江沿岸港口城市岳阳市的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围绕“和谐与发展”主题,围绕“民族教育要有特色,民族学生要有特长,民族感情要有特点,民族事情要特办”的思路,切实加强民族教育,培养复合型社会应用人才。学院现有少数民族学生达1000多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有藏族、维吾尔族等23个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2.
僧格 《西北民族研究》2001,1(4):112-119
本文通过对台吉乃尔人(当地从事牧业的蒙古族)与移民(从外地迁来的汉族农民)民族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调查与描述,探讨民族认同与偏见的生成和变迁,并为提出改善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提供较为详细的社区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湘西民族财会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民族”命名的财经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它创办于1980年10月,座落在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南郊杨家坪。现有教职工129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35人,有来自全省13个地、州、市78个县(市)1300余名学生。开设了财务会计、财政、财政与税务、财经文秘、国有资产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财会电算化、农税、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宾馆与旅游等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财经人才。湘西民族财会学校占地面积68.1亩,校舍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漫步校园,映入眼帘的…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少数民族有38万人,分为9个民族,但台湾没有象大陆这样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和民族工作机构,台湾少数民族当然也没有象大陆少数民族享有的这样地位。这一次台湾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考察团在团长全文盛带领下,一行人20人由国家民委安排,分别在北京、广西、云南参...  相似文献   

15.
李维汉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道路的探索──纪念李维汉诞辰100周年莫岳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  相似文献   

16.
应国家民委邀请,越南民族与山区委员会副主任林富率代表团一行8人,于1998年7月31日来我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友好访问。越南民族与山区委员会是越南主管民族工作的职能部门。代表团此次访华主要考察了解我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扶贫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成就巨大。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为提高我国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也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平均…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密山市共有21个乡(镇),231个行政村,42.3万人.有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3.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1%,其中满族9942人,回族771人,朝鲜族为2.56万人,1个朝鲜族族乡,31个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分布于各个乡(镇)。近几年来,密山市的民族工作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上级民委的指导关怀下,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无论是振兴民族经济,还是在发展民族教育、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精神文明建设、贯彻落实《民族乡条例》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受到了上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奖励。1995年密山市民委被评为鸡西市民…  相似文献   

19.
金秋 《中国民族》2010,(3):48-50
起源与创建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先生在重庆地区从事的舞蹈艺术教育活动。在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的关心鼓励之下,归国华侨戴爱莲先生励志报效祖国发展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1941年她深入广西大瑶山地区采风,创编了第一部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瑶人之根》,从此开始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与表演工作,同时,她还致力于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铸就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强烈的自然审美感受,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少数民族女作家们以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对边地女同胞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自然、女性的书写,表达了强烈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理想的内心诉求。在文学书写中从民族文化的根系上寻找摆脱生态困境的出路,建构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