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非学者”意识的蔓延及其对学术编辑环境的危害张苌“编辑学者化”似乎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但好像一直也未能形成一致的意见。近年来,杨焕章先生多次提出并强调了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使“编辑学者化”的讨论再次升温,并在学报编辑界成为热点。“编辑学者化”的...  相似文献   

2.
论“编辑学者化”口号的思想基础、意义及实现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者化”是一个实践的理论命题。编辑工作者以为工作自身不足以体现编辑主体的个人价值,企图寻找一条证实自我文化品格的新出路。这种建立在编辑心态不平衡上的理论主张,只有在编辑科学的理论观照下,才能消除情绪色彩,构成编辑个人的行为科学。“编辑”的学者化,不能离开编辑性质和职能要求,抽象地谈论学者化。“化”的目的,应落实为学者型编辑家。  相似文献   

3.
“编辑学者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比较编辑工作与学者工作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编辑学者化”的内涵提出了不同于时下大多数人的见解,认为“编辑学者化”不是要编辑成为他所负责的专业的学者、专家,而是要使编辑成为在编辑学这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对“编辑学者化”的内涵的正确认识,不仅可以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而且可以使编辑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编辑学者化已成为编辑界的共识。但从实际工作考察,它不利于引导社会准确地、客观地、科学地评定编辑工作的业绩,为了编辑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这类口号进行重新审视。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编绩"为核心的编辑工作评价体系及出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编辑学者化”论争的全方位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讨论已近十年,发表论文逾百篇,涉及几乎所有的出版事业类报刊以及大量其他学术期刊。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这一问题的出现及其论争有其历史必然性;(二)、在争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赞成和反对“编辑学者化”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赞成的观点里,又分为所有编辑均应学者化和学者化只适应于学术书刊编辑两种主张,总的来说,赞成“编辑学者化”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上风;(三)、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令人反思的问题,如“学者化”是否涵盖所有的编辑,讨论中的学风问题等;(四)、开展“编辑学者化”讨论的意义。这些问题目前还未有人做过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刘雪立和何明星所持的关于“编辑学者化”内涵的观点提出商榷。编辑工作与作为学者的研究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编辑匠的上一境界应该是编辑家而不是编辑学家。编辑学研究与专业科学研究并不矛盾。“编辑是一门科学”、“编辑学的研究起步不久 ,需要大力提倡”并不能成为要求编辑都成为编辑学家的理由。将编辑学者化的内涵界定为编辑学者是偏颇的。编辑学者化的内涵应为专业学者和编辑学者的有机结合 ;如果选择其一的话 ,就首选专业学者 ,其次选编辑学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90年代以来出版界最有影响的口号———“编辑学者化”对于提高学报质量,一方面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仅仅靠编辑的学者化还是不够的,要提高学报质量,必须全面提高编辑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卷首絮语     
前些年,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大声疾呼:作家要学者化。于是,文坛5!发一阵论争。结果如何,不得而知。近年,高校学报界也呼声骤起,提出“编辑学者化”问题。从这个命题的倡导本意看,应该说,是件好事。它对学报编辑提出了高水准要求,它有益于稳定提高学报的质量。但细思付,又感到“编辑学者化”的内涵不甚明确,理解起来容易产生歧义。编辑同志应该勤奋努力,争当学者,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某方面的专家学者,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是懂得编辑业务的“好编家”。而实际上能具备“专家”与“编家”双重身份的人太难也太少。主观因素是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王蒙曾热忱希望更多的作家成为“学者型作家”之后,天津老编辑林辰提出了“编辑学者化”问题,由此引起文艺界、编辑界的争辩诘难,其说可异。我认为作家学者化涵义广泛,尽可商榷,编辑的范围也很广,包括文艺期刊编辑与学术期刊编辑,前者可以不当作家,后者可一定得力求当学者,学报乃学术刊物,学报编辑学者化理所当然,势在必行。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0.
“编辑学者化”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学报界讨论了十余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却把业内外人士的思想搞得一片混乱。这项活动对年轻编辑的成长产生了误导效应,对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事实表明:“编辑学者化”的提法值得商榷,“编辑学者化”活动应该终止。以编辑学研究成果和编辑工作实绩作为考评和晋升学报编辑的唯一依据,是促使学报编辑提高自身编辑业务水平的最佳策动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报的质量和学报编辑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编辑“学者化”是对编辑的素养要求,而不是一种身份和名誉;编辑“学者化”对编辑的要求,既可以是编辑学家,也可以是其他专门学者,更应该是编辑家(杂家);编辑学研究在于提高编辑主体素质和刊物编辑出版的质量等,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看法认为,编辑是没有什么专业的,尽管看来他们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了解一点,但终究与“专家”、“学者”相去甚远。即使在有时不得不为他们排定名分的情况下,也只能凑合着冠以:“杂家”之称。因此,编辑是学无专长的“杂家”,这似乎已成了一般世人的定论。近年来,在出版界有关于“杂家”抑或是“专家”的讨论,并且,很自然地波及高校学报界并引起共鸣。学报编辑应不应该学者化?能不能学者化?如何学者化?论者见仁见智,各抒已见。我们认为,这种讨论,关乎学报编辑自身素质学养的提高充实,关乎学报质量的高低优劣,关乎今后高校学报事业的发展繁荣,实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必要,因此,本文就“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问题试谈个人的粗浅看法。学报是否应该学者化?回答是肯定的。“从提高学报的学术性和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一书以古朴恢宏、神奇玄妙的独特魅力,历经数千年的传承而流传不朽,不仅蕴涵着深邃奇妙的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关注社会人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处事智慧。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相似文献   

14.
“文法”术语的出现及其频繁使用──兼论清人的文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说明“文法”一词在清代学者著作中已经出现,并且频繁的跟“句法”交替使用;清代学者用“文法”、“句法”所指相同。说明清代学者已明确的树立了句法观,并认识到句法结构的特征及古人造句的句式特点。说明建国前译Grammar为“文法”的术语,渊源于清代学者用的“文法”。说明汉语语法学界过去认识到清代学者的虚词研究成就,而对于清代学者的句法观及句法研究方面的成果注意和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5.
学报是学术刊物。学报编辑是学术编辑,既是编辑又是学术工作者。为了提高学报质量,学报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走学者化的道路。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道路是艰难的,但也是宽广的。“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口号应当坚持  相似文献   

16.
对于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不仅广大的社会公众缺乏理解,即使在编辑界内部也还缺少共识。囿于传统的观点,人们大多把编辑工作看成是单纯的服务性工作。 这种传统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即编辑工作确实具有服务性。这是编辑劳动特点的体现,编辑劳动居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消费的中介位置,精神产品生产者(作者)所生产的产品,通过编辑的劳动,就被介绍给了消费者(读者)。但是精神产品的所有权是属于生产者的,编辑的劳动,只是生产者精神产品的“陪嫁”,“陪嫁”到了消费者那里。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研究人口专业期刊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意义,认为学者化、编辑化与经营化是人口专业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并探讨了这种索质在整个编辑工作中,尤其在提高人口专业期刊的质量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行政”和“行政权”是构建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学者们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自明的,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行政法学中的其它范畴而言,“行政”和“行政权”得到的关注更多,这种关注除了行政法学者之外还有行政学学者、政法学学者、社会学学者等,尽管学者们有关“行政”与“行政权”的认识一定的共同性,但由于立足点、观察角度和方法的不同,这两个范畴在学者们的眼中又有各自独特的具体内容。在综述行政法学者关于“行政”和“行政权”讨论现状的基础上,我们也简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从科技(学术)编辑的工作流程来看,不存在“编辑学者化”问题。科技(学术)编辑应当首先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编辑,可以成为研究编辑学的学者,可以成为自己所编辑的某一专业学科领域的学者,但不必一定要成为自己所编辑专业学科领域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别集”缘起与文人专集编辑新探李大明中国古代文学文献中的文人个人专集,历代目录书归之于“集部”中的“别集”。对.“别集”的由来与定名、编辑与著录等情况,学者们有不少论述,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完全弄清楚,有的传统结论还有疏略失当之处。我在研习古代文学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