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在研究界备受冷落的王蒙的荒诞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文化学和叙事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考察王蒙先生的荒诞观念出发,深入内在的文本情势阐释之中,通过对几个文本的细读,重点考察了王蒙荒诞小说与西方荒诞小说之间的异同,从而形成了文本的荒诞意味。  相似文献   

2.
同是荒诞 ,儿童文学中的荒诞和成人文学中的荒诞却呈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品格。该文借以两者在现实、文本、内容三个层面上的不同审美表现 ,通过比较联系 ,旨在探讨儿童文学荒诞与成人文学荒诞在审美上的差异性 ,重在寻求儿童文学荒诞的一些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3.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官场荒诞的一面。王跃文通过官场中的一些不符合常情常理的看似荒诞甚至怪诞的匪夷所思的人物和行为的书写,观察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揭示出官场劣质文化的荒诞性和可怕性。在“真实的荒诞”的文本叙述中蕴含着“荒诞的真实”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4.
荒诞意识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化与中西文化的互相交流与借鉴,荒诞意识也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反映在中国当代诗歌中。本文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当代诗歌中的荒诞意识。首先是以文革后期产生的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对荒诞现实的揭示与否定;其次是诗人对自我生存的荒诞性的表现以及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对诗歌的缺席;最后是由于当代诗歌对历来诗歌语言传统的否定与重建所导致的诗歌文本的荒诞。  相似文献   

5.
绿裙子意象在爱丽丝·门罗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是意蕴丰富的母题,折射出人生的荒诞,反映了门罗对人生真相的探讨。以门罗的三部短篇小说为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贯穿这三部小说的绿裙子母题,阐释绿裙子所传达的门罗的荒诞哲学,并探究门罗试图超越人生荒诞的努力,探索一条不同于加缪所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谈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挑战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王小波为代表的知青作家进行的文革书写与作为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代表性文本《黄金时代》,为研究知青文学文革书写的另类写作提供了典型性范本。通过对此书写中挑战权力机制、挑战公众话语、挑战文革思维、挑战文化秩序四个层面的分析,将挑战文革荒诞性的书写紧密地统一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这对研究王小波的文本价值和知青文学的书写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常与悖论--《故事新编》中的时间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在整体和具体篇章的时间运用上分别采取了时代的延续、古今杂糅和季节、静止物等多种意象的方法,揭示出文本背后隐藏的虚无和荒诞性。  相似文献   

8.
王跃文小说既具图书畅销效应又得文坛充分重视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从文化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现实生活内容风俗化的审美眼光和荒诞意味在文本审美境界的贯注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精神深度。在人物命运描述及相应故事情节的展开、官场常规生态及其“游戏规则”的剖析、整体社会环境荒诞现象的描述等方面,王跃文对客观现实的荒诞特征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揭示。象征隐喻性情节的荒诞意味,人物“发疯”、失踪事件和诡异、神秘体验的渲染,融反讽、戏拟于写实性白描的艺术笔调选择,体现出建构荒诞审美境界的主体自觉。以荒诞为意蕴核心的形而上感悟,使王跃文小说形成了既具批判现实主义深度、又有独到精神探索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文本,论析其荒诞特色.这荒诞、荒唐的艺术形象,蕴含有普遍象征意义,即鲁迅自己所揭示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吃人”的弊害不在真正吃人的本身,而在吃掉人的灵魂、精神、思想、自由、人格,成为一切听从主子的精神奴仆.  相似文献   

10.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俄亥俄州温士堡镇上各色畸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揭示人们不满现实,向往个人自由的精神状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萨特的"世界是荒诞的""存在与虚无""自由选择和责任""他人即地狱"等论点,分析了存在主义在该小说中的体现与运用。  相似文献   

11.
《第七天》运用“以死写生”的荒诞方式,串联起一系列的荒诞事件,呈现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出生者世界和死者世界,表层的荒诞叙事下是深层的荒诞意义.小说通过对生者世界、死者世界里的“死无葬身之地”和“安息之地”的矛盾化叙事,呈现了余华对社会荒诞的绝望以及对普通大众的同情与悲悯,以此构成荒诞化的奇观.但作者结构“荒诞奇观”的内在逻辑——简单的二分对立,使得“荒诞”缺乏力量.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的小说既有丰富的理性精神,又有娴熟的叙事策略。探究《2015》叙事策略,可解读王小波的思维乐趣。《2015》的叙事策略体现在:第一人称内视角;错杂的时空结构;荒诞的叙事情节;戏谑的叙事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的《沉没之鱼》是一部充满荒诞色彩的作品。小说借助于幽灵叙事和预示性叙事,创造出熟悉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带给读者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极富启示意义的哲学思考,大大强化了作品的荒诞色彩。随处可见的荒诞情节辛辣地讽刺着扭曲的社会,颠倒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荒诞现实社会的无奈与遗憾。  相似文献   

14.
论赵树理小说中婆媳关系的民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婆媳关系是赵树理小说所涉及的女性解放问题中特别被关注的一个侧面。有关革命的、新政权的叙事话语使其小说具有了叙事的合法性 ;而他自觉的民间叙事立场又使其小说自溢出相悖于证“名”的叙事空间 ,呈现出真实的女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象的失踪》表现主人公的"自由"消失在只注重功利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荒诞社会的控诉,而作者本人以此在创作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作品编织出的幻象隐藏着他真实的内心世界。个体的无所适从,悲剧性的描写,使村上对整个社会体制的不满宣泄出来,不平衡感得到缓解。这正是文学创作的自疗功能,对于作者本人来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费兰茨·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小说。从存在论的哲学角度来看,小说反映了荒谬世界的非理性和非人性。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就已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因而他的存在是丧失自我的非真实存在;在异化成非人化的甲虫后,更是处于被家人抛弃的生存困境中;最后,他选择了死亡,并在死亡中摆脱了人性的异化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罗伯特.库弗在其短篇小说《卡通》中使用碎片化叙述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小说以碎片化的形式叙述了"撞人"事件,创造了一个迷乱、困惑的世界,一个荒谬、混沌的社会,从而把真实与虚幻,写实与夸张,严肃和嘲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以碎片化特点为视角,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以及场景三方面碎片化特点的具体分析,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心荡然无存,碎片突兀而立"的主题,表明了碎片能够反映后现代社会的混乱无序,以及人类自身的支离破碎,由此进一步展现小说现实与虚构交织互融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出关>的理解总是放在鲁迅批判道家文化的背景下,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否定<出关>中的老子形象.但是当我们真正回到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很容易发现这其中存在某种误读.于是我们有必要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重新诠释老子形象,感悟老子形象中包含的鲁迅对于现实人生的荒诞感受以及老子出关所蕴涵的鲁迅改变荒诞世界、重建理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乡土小说将幽默与讽刺、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相融,其荒诞折射了现实,使现实包蕴在荒诞、真假、虚实当中,将对现实的反映提高到了更高层次的真实,它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所具有的荒诞、无意义和混乱。通过这种艺术手法,莫言为我们创造并展现了一个另类的充满苦难的乡土文学世界,同时,幽默的叙事与沉重的悲剧内容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叙事张力,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