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叫刘静,今年14岁,是湖南省桃江县牛田镇中学的学生。我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现在供我养我亲我的奶奶也不是我的亲奶奶,她叫文谷香,是她老人家收养了我,直到今天。奶奶告诉我,我是1987年正月初七的下半夜,被人丢在奶奶家屋后菜地里的。那天下着大雪,我被放在一个竹织的背篓里,用烂棉衣包着。奶奶发现了我,急忙把我抱进屋,烤热我的身子。奶奶说:“造孽呀,苦命的女娃子。”有人给我取名刘苦静,奶奶嫌“苦”字不好,便叫我刘静。后来,有人告诉奶奶,我这是第七次被人丢弃了。“不能再有第八次。”奶奶对劝她把我再送人的…  相似文献   

2.
雷茂盛 《职业》2011,(31):54-54
他姓李,我们都叫他“李师傅”。他第一次来我的小店应聘,我说我们不需要人了,他犹豫了一下,道了声谢后很失落地离开了。过了几天,他又来我的小店,憨厚地笑着问我需不需要人帮忙,我看得出,他真的需要一份工作。恰好我的采购员辞职了,便答应了他。  相似文献   

3.
海星 《女性天地》2006,(8):45-45
我在香港看到过一家这样起名的咖啡屋——“两个呆子开的店”,另有一间发廊,招牌叫“港大发律系”上海有一茶居叫“开会”,北京有家鲁味面馆叫“无饿不坐”……文字可以游戏,智慧化做字谜,幽默变身为脑筋急转弯。如果你不会说俏皮话,如果你不知“讨厌”是“讨人喜欢百看不厌”,你就会在社交中处于劣势,犹如穿西装去逛美国海滩一样傻。  相似文献   

4.
罗西 《公关世界》2008,(1):40-40
我家门前有两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两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汤。  相似文献   

5.
奶奶,真好!     
我很小的时候,总感觉奶奶不喜欢我。她住在乡下,从未抱过我,也很少关心我。每当看见同学的爷爷奶奶来接送他们,我的鼻子就发酸。哎,谁叫我是个女孩子呢。我只知道,小弟很讨奶奶喜欢。小弟好调皮,经常故意做一些事来捉弄我。比如,我的书放在桌子上好好的,他却要拿过去,撕几页做飞机,有时还在我的作业本上乱写乱画。碰到这样的情况,谁会不发火、不气愤?可是,奶奶住到我家后,常常袒护小弟,不但不批评他,还要对我讲一大堆道理,说什么“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我受了委屈掉眼泪,小弟却在一边神气十足地做鬼脸。我这时真想揍小弟一顿,然后对着…  相似文献   

6.
我们仨     
我刚从护理学校毕业回家,一家之主的奶奶就召开家庭会议,她让两个儿子出资聘请我照顾吉祥。此言一出,我吓一跳。 吉祥是奶奶的傻闺女。我略懂事,就开始埋怨自己运气差摊上一位傻姑姑,惹得同学整天笑话我。闻言,凶悍的奶奶就会颠着小脚找到学校,站在讲台上吼:“谁敢嘲笑小羽的吉祥姑姑。我就带吉祥住到谁家去。”  相似文献   

7.
姜昆 《老人天地》2014,(4):15-17
善良老妈:
  “把林奶奶接来,我们一起住吧!”
  我家住东四的时候,曾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房客林奶奶,因为守寡多年性格有点孤僻,和别人都和不来,单单只相信我妈妈。老家来的信,只找我妈妈念给她听。家里有什么事,也只找我妈妈商量。我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也经常让我们给林奶奶送去,两家处得好像一家人,林奶奶就像我妈妈的亲姐妹。林奶奶特别喜欢我妹妹,记得有一次去长安大戏院看戏,票上写着不许带小孩,她就自己去了。可到那儿一看,有带小孩儿的,林奶奶立马坐车返回家,把我妹妹带上再回去看戏。等她们到那儿都演半场了,那也高兴得不得了。后来林奶奶又找了个老伴,也和我家关系特好。他们平常没事就来我家,也不用人陪,就在院里坐着,说在这待着心里踏实。再后来我们先后搬了两次家,林奶奶年岁大了,自己又孤单一人了。我们还陪着妈妈经常去看看她,逢年过节,就把老人接来,热闹几天。老妈曾和我商量:“把林奶奶接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可林奶奶坚决不肯。最后林奶奶被她哥哥的女儿接回山东老家度晚年,我们一家也才算安了心。  相似文献   

8.
富翁与乞丐     
在英国,我常看到古怪名字的店,可是叫“富翁与乞丐”的饭店,还是第一次见到,使我大为好奇。  相似文献   

9.
黄胜蛟 《老年人》2004,(6):31-31
我的奶奶勤俭朴素,从不讲究打扮,现在穿得还像个“老八路”似的,全家人都叫她“老革命”。奶奶是老牌大学生,也算是知识分子了。按理说,她月月拿退休金,又没有别的负担,并不缺钱花。我搞不懂她为什么那样节俭,穿得那么落伍?一次,我问奶奶为什么老穿那么土里土气的衣服,奶奶土气  相似文献   

10.
陈全忠 《职业》2013,(28):55-57
逛街的时候,你见过很多店铺,但是你见过贩卖真实故事的小店吗?在南京,80后女孩丛平平就开了这么一个叫“CY故事”的店,她喜欢听故事,并把听来的故事配上“文艺范儿”的图片,还针对不同的故事进行相关衍生品的开发,贩卖给更多喜欢听故事的人。短短3个月,这个故事店在淘宝上人气看涨后,丛平平又在2012年底开出自己的线下实体店。  相似文献   

11.
平衡     
尤培坚 《当代老年》2006,(10):36-36
和我同一个学校的同事老陈,是个快60岁的人,眼看没几年就要退休了,还没有评上中级教师职称,心急到处找人,求爷爷告奶奶的忙乎了好一阵子,还是没有摸出门道,眼看退休通知即将到来,再不评上中级教师的职称,“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老陈思索着,一定得搭上这个末班车。  相似文献   

12.
奶奶是我们家的“高级厨师”。她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比饭店里的菜还要好吃。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同时出差去了,家里只有我和奶奶。那天放学后回家,我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只见奶奶正操纵着她的“士兵”,在“训练场”上翻来覆去地演练。哦,忘记给你们介绍“士兵”的名儿了。瞧,那身着黄袍的叫鸡蛋,通身雪白的是米饭。奶奶见我回来了,连忙招呼我参观她的“训练术”,并教我怎样掌握。我看了一遍,自以为懂了,接过奶奶的铁铲便操练起来。谁知简简单单的东西,却十分调皮,全不听我的话,急得我大汗直冒。奶奶见我不得要领,只好老将出马,重振旗鼓。…  相似文献   

13.
从朋友家出来的时候,我才注意到在旁边的街市上,有一家不太显眼的小店。小店的招牌上写着“笑笑吧”3个红字,背景衬托的是一张极其夸张的笑脸。 我好奇地问身边的朋友:“那家小店是经营什么的呢?”  相似文献   

14.
古夫 《老人世界》2013,(4):48-48
我今年71岁,工作近50年(包括退休后又工作8年),未请过一天病假,未住过一次医院,近30年未患过重感冒和胃肠炎,生活乐观,精力充沛。其实我的高血压病史已有45年,冠心病史20年,混合痔34年,疝气6年,但近几年均无自觉症状。那么,我是如何防治的呢?一句话,叫“四疗”结合无烦恼。  相似文献   

15.
兰馨 《当代老年》2007,(1):14-15
八十高龄的汪奶奶,本名汪雅意,她在搜狐的博客叫“年方八十”。 汪奶奶退休前在电信局工作,是做“译电”的,主要负责发电报,阿拉伯数字有10个,一个字用4个数代替,不同的组合就是不同的字,所以打字对汪奶奶而言并没有多大难度。  相似文献   

16.
另外一课     
胖胖已经经历过两个亲人的死亡了。 第一个人是我的奶奶,他的曾外祖母。年届八十的奶奶因患了不可根治的脑瘤而卧床良久,去世前夕,我带胖胖去看她,她看着胖胖,吃力地笑道:“胖胖。”  相似文献   

17.
刘晗 《职业》2012,(10):58-59
在北京南锣鼓巷。有一条被喻为“八零后的潘家园”的小街,小街上有一个小店,门前人流不断,熙熙攘攘,迎来送往的多半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它的名字叫“创可贴8。”  相似文献   

18.
铅笔人生     
《伴侣(A版)》2013,(9):51-51
一个小男孩儿问正在写信的奶奶:“奶奶,您在写什么7”奶奶停下手中的笔对孙子说:“我在写你的事情,比我所写更重要的是我正在使用的这支铅笔。希望你长大后,也能像这支铅笔一样。”  相似文献   

19.
爱的玄机     
《当代老年》2007,(12):1-1
爷爷和奶奶都八十多岁了,有时神志不清,连儿孙也认不分明了。好几次他们互指对方发、问:“这是谁呢?一直呆在我身边……”过一会儿,似乎又清醒了,奶奶便翕动干瘪的嘴巴开了口:“你呀,老头子,那一次你送我的羊皮,我用来做一件夹袄,穿了这么多年还没见烂哩!',也不知爷爷到底听清没有,  相似文献   

20.
“八元店”算得上深圳边缘生活的一个特色。在深圳这样高消费的城市,花八块钱即可住一晚,可想而知是怎样的简陋。“八元店”主要分布在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周边。在深圳很多人都有住八元店的经历。老板姓朱,在东莞一家模具厂干了八年,去年来深圳找工作就住在他现在的这家店。由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把这家店顶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