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现实生活中之丑为艺术之美,是就丑何以能具有审美意义而言。没有纯粹的美,也没有纯粹的丑,二者在现实生活中从来相互渗透。但美是人生积极的、正的方面,丑是其消极的、负的方面,丑是对人生正常类型的歪曲,人性总是倾于高扬美而隐避丑。化丑为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化丑为喜"、"化丑为崇高","化丑为悲"是化丑为美的几种主要形式。各种化丑为美的目的都在达到自由之境。有多少形态的丑,就相应地有多少种化丑为美之后的审美形态,更进而相应地有多少种不同形态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从艺术风格来看,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作家都从集体性的创作走向了个体性的创作。六七十年代的由创作整体倾向构成的文坛共名状态开始瓦解,主体的个性意识悄然生长,作家们步入了真正的现实生活,从世俗的生活形态为外在表象,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话语空间,以演绎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在这样一股文学潮流中,池莉以一系列被命名为“新写实主义”的小说而享誉文坛,在最大程度上把小说还给了平民。她笔下的芸芸众生都在力图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合理化的生存途径。池莉对此给予了肯定和理解,并于其间展示出人性中的黑暗与光…  相似文献   

3.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明 《学术论坛》2006,(5):152-155
人性主题是文学作品中审美观照和价值观照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永远困惑不解的生命之谜。一个作家如果人性问题意识缺位,很难想象其作品会有深度的表达和恒久的魅力。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之一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以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小说,表达了现代人无处逃遁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文章通过考察爱伦·坡在《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中对人性主题的深入而别具匠心的开掘,透视其创作背后的问题意识,进而揭示爱伦·坡小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浅析池莉小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关注城市底层市民的庸常生活,表现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揭示他们卑下的地位和坎坷的命运,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乐趣,肯定他们的世俗欲望和世俗追求,用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小人物的“烦恼人生”。她的作品被称作是“过日子”小说。本文试从小人物的烦恼、婚姻爱情两方面去分析池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的热切关注,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由此出发,市民本位的价值观念和乐生主义的生活哲学构成了池莉小说的两大支撑点在这里,市民本位指的是作者对市民生活状态的赞许和认同,而乐生主义则代表着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信仰和行为准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池莉小说基本可看作是当代中国市民阶层的乐生图.  相似文献   

7.
"虽显犹隐"的故事--对池莉《看麦娘》"生存"主题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小说<看麦娘>是一个"虽显犹隐"的故事.小说的隐形文本围绕"生存"的主题展开寻找生存意义是人的宿命;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以欲望为核心的生存环境使现代人的生存意义空洞化、虚无化.在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中,人获得"生存自救".寻找的过程就是目的.<看麦娘>的隐形文本表现了池莉对现代人生存方式和意义体系的解构和批判,将一个通俗的故事提升到了精神反思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张爱玲以封建宗法家族为题材的小说的分析,以及与鲁迅、巴金的相关比较,阐述了张爱玲小说在反封建主题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力度,以及她不同于新文学主流作家的注重揭示宗法制度和旧文化如何造成人性扭曲,养成人性恶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的<谁家有女初长成>是一篇贴近现实而又给人强烈震撼的小说.本文评述作品对人物悲剧的揭示及对复杂人性的开掘,分析了小说对照鲜明的两种语境,并解析了作家所运用的多重视角及现代新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0.
在余华20多年的创作中。对人性的探寻是其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早期闪耀着理想之光的温婉中,对人性的书写是以传统的人性善的探寻为主,但即使是这样,仍有冷隽的透出;此后一个阶段,在具有先锋性的小说,在现实世界的暴力和残忍中进行着人性恶的揭示。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通过芸芸众生在日常和苦难生活中对人性进行着本质的构筑:并非单纯美好的高尚,但却充满着生命的坚韧与温情。  相似文献   

11.
历史语境中的人性本相--论王小波的历史题材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云霞 《江汉论坛》2005,(4):112-114
王小波的历史题材小说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将人性与历史奇妙地嫁接起来,其目的主要在于寻找变动不居的历史之中那些恒常的人性因素.无论是前瞻历史还是推想未来,其叙事的基点总是立足于当下的"在场"生存--从繁杂斑驳的生存境遇中寻求人性的本然形态.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理性观照视域之下逐步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李永东 《云梦学刊》2001,22(4):82-83,126
人性的透视是贯穿姜贻斌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他前期的小说从两性婚姻角度切入,高扬理想人性;后期的小说,从食色角度切入,披露阴暗人性.纵观姜贻斌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性态度、创作方法和风格都有明显的转向,体现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走向和作者创作的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3.
从远古神话中的女神到志怪小说中的仙女,其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远古神话中的女神或者面目不清,或者是凶、恶、丑的半人半兽状貌。到汉末魏晋之时,仙女的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首先是兽特征的逐渐消失,以及神性的减弱和人性的增强。随之仙女的形貌则日趋婉媚妍丽,"天仙"便成为超乎常人之美的代名词。这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言情"来表现人性,是李碧华最为擅长的方式.她的小说诉说着一个个有关亲情、爱情或是友情的故事,将笔触直抵人性深处,把人性中最为阴暗、丑陋、残暴的一面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她又流露出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赞美.她将人性之恶归结于社会生存环境的压抑和人的本能与欲望的无限膨胀.  相似文献   

15.
谷瑞丽 《齐鲁学刊》2005,4(4):101-103
池莉的小说以平视视角和写实手法描述普通人生活中的困境和烦恼,她的创作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对现实人生的顺从和挣扎,从而以民间化的叙事视角揭示出当代平民生活的生命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史>与<荆棘鸟>,在现实之此岸世界与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以其对于人性、人类命运的深切洞察以及对于宗教信仰和人的精神追求的深邃揭示,实现了人性和神性的交融,展示了作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钱钟书的小说在人性透视和文化批判上都显示出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他们的小说均以苛刻的标准过滤传统和现代视域中的人生百相,由表及里地揭示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其清醒的批判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能够提升文学彰显人性和世界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普通人的视角,分析池莉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当代中国市民群体的生活观、爱情观,探讨池莉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冯柳 《南方论刊》2008,(7):82-84
尹小跳是铁凝小说《大浴女》的核心人物,小说的全部故事几乎都是围绕着她而展开,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是她的关照物。尹小荃、唐菲和尹小帆等"他者"的关照和审视,成就和肯定了尹小跳对自我的审视与拯救,最终走进了内心深处宁静的大花园。小说充满着清澄透明的人性魅力,体现了作者对内涵丰富的人性和精神深度的出色的揭示与表现,执着于人性美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写实"意向为其极富个性化的文本写实方式创造出必要的前提与内核,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诸如池莉的直白式写实、方方的理想式写实、刘震云的隐喻式写实和刘恒的宿命式写实等生成于新写实小说内部的多元的"写实"表达路径。本文选取池莉、方方、刘震云和刘恒等四位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及其文本作为个案,试图从"写实"意向与文本表达的角度审视之,力求重新认识新写实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