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内涵丰富,有两大要点:一是孟子提出的"一天下",一是荀子论证的"一制度"。"一天下"是国家、民族统一理论,"一制度"是社会制度统一理论。在分裂与战乱时期,天下"定于一"是"大一统"的第一要求。完成"一天下"之后,紧接着提出"一制度",是"大一统"的必然要求。"一天下"与"一制度",是长久维持"大一统"的根本保证。"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商鞅"法治"思想内涵丰富,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是历史时代和生活经历影响的结果;其提倡"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秦国富国强兵、称王称霸,直接目的在于使"权制独断于君";人君(生)而有好恶、明君治国不可须臾忘于法分别是其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和法理基础;赏刑理论是其"法治"思想的核心,商鞅在"赏"上强调用赏明赏壹赏,在"刑"上强调任刑重刑壹刑,赏刑并用,重刑为主。  相似文献   

3.
和黄遵宪、梁启超、严复一样,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章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前近代中国"去封建远",日本"去封建近",两国近代化的基点有别。孙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继起的是"君主专制",以"民主共和"取代之是民权革命的任务。他们的"封建"论,不仅是融通古义与西义的新名"封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真切认知民主革命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分山到户"是当前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主要做法之一,"共有产权"则保留了传统的"按份共有"传统。文章应用"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分析框架,以福建省的H村和L村为例,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森林资源治理途径的利弊。指出,无论是产权"分置"或"统合",都无法保证我国森林资源的永续发展,都是两种不完善的政策选择。单一的政策机制无法解决全部问题,更大的挑战在于从广阔的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入手,改善生态系统经营,促进社会适应性治理,最终使人类与森林的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5.
朱熹释"义"为"心之制,事之宜",并认为"善善恶恶为义;"其"利"则有"自然之利"与"贪欲之私"两个层面的涵义。在"利"的"自然之利"的意义上,"义"即"利",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在"贪欲之私"的层面上,"义""利"的价值诉求则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此,"义""利"之间乃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就朱熹的义利观所具有的超越历史局限性的普遍意义而言,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讨厌"一词的词典义为"没兴趣、厌恶",在一定语境中也常用来表示"不讨厌、喜欢或者喜爱"的意思,且往往带有一定娇羞和含蓄意味。前者是"讨厌"的"语言意义",后者是"讨厌"的"语境意义",两者在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在语音上,"讨厌"在表达语境意义时,语调明显被高调化、尾调拖长;在句法结构上...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宦祸"严重的一个朝代,然而在人们的观念里,明太祖却是"严驭"宦官的,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祖宗之法",即禁止宦官干政的"祖制"。这一"话语"是由若干个"事实"支撑起来的,但所有这些证据,要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么干脆是似是而非。明太祖的确有过不少严驭宦官的训诫,但所谓"祖制",却无事实根据;事实上,正是明朝人为与宦官斗争的需要,自己创造了一个禁止宦官干政的祖宗之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破”及“立人”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人"是鲁迅一生战斗的主要目的,而"破"则是他"立人"的主要手段,其"破"多"立"少,"破"深"立"浅,巧于"破"而拙于"立",这一切都跟鲁迅偏激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偏激,所以深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破"的层面上,鲁迅不愧为"现代圣人"与"民族魂"。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认识"自然辩证法"之"自"、"然"、"辩"、"证"、"法",有别一种含义。对自然辩证法而言,"自"所体现的是顺应自然、大道自然,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体现了务虚、无为的思想;"辩"体现的不仅是杨朱的无为、老庄的道法,更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实际上,自然辩证法的根本不在于"辩",而在于"悟";"证"体现的是致良知;"法"所体现的应是固守世界伦理金规则。一言以蔽之,自然辩证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大道自然、突破樊笼、法平如水。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中"德,不仅是"至德",并且是本体论和方法论。作为方法论,是动态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度"。"和"指统一体内有差异的多种因素间的协调。"中"、"和"是体与用、因与果的关系。"中和"之德,被诸多世界著名学者视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现代社会的良药,"儒家文化圈"诸国从中受益甚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要把中国由"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此可以从社会形态、现代化形态和文明形态三个层面来理解。从现代化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现代化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经历了西式资本主义、苏联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态的发展,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社会性质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社会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其内涵和本质具有特殊性,以实现"每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从进步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文明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文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特征,与其他文明不同,是要重建"中华文化大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三种形态的构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古代典籍中表"边疆"、"边境"义的"疆埸",经过现代人的整理多误作"疆场",究其原因是因为"场"的繁体字"場"和"埸"字形相近,今人只熟知"疆场"一词,而对"疆埸"这一古语词则一无所知,因而致误。其实,"埸"和"場"不但读音、意义和构件迥异,而且两个复音词在意义方面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只要弄清了它们的差别,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和得到纠正的。  相似文献   

13.
"送法下乡"虽已经年有余,但"乡村法治"的实际面相却不甚清晰。从对山西梁村的实证观察来看,"送法下乡"在推进乡村法治化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当下的"乡村法治"工作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左右为难",隐忧重重。乡村法治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乃是推行"法治"时对"法治"自身的复杂性欠缺周到的思虑和妥当的安排。  相似文献   

14.
赵涵漠 《21世纪》2009,(12):52-52
最初,很多人都被"锁柱子"这名字忽悠了。一个名叫"病病"的网友,看完锁柱子翻译的英国《卫报》一篇文章后说,"看得出,他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但随即又下判断,"看名字应该是个地道的国产土老帽儿"。  相似文献   

15.
个案的观察和分析往往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信性,"农家女"这一个案的选择亦出于同样的考虑。从"农家女"这一个案中能够看到妇女民间组织在形成之初对于社会需求的回应,以及在发展之中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但是,观察和分析"农家女",亦能看到妇女民间组织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度制约问题。要保障妇女民间组织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改革现有制度,逐步改善妇女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东西方社会对人性的不同认知,解读东西方社会对治国模式的不同制度设计。西方社会基于"人性恶"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法治"的制度安排,而东方社会基于"人性善"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了"人治"的治国安排。本文通过论证"法治"与"人治"的不同渊源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和"人治"是殊途同归的制度设计,然而在当代社会",法治"是更具理性与稳定性的制度安排,是和谐、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商鞅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被历代史学家肯定,但对其本人的一些评价过于苛刻,如太史公言"商君之少恩义",对此笔者提出异议,并分别从商鞅变法整个过程来分析商鞅这个伟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雪"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现代作家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虽数量不多,但却出现了诸多名篇。在他们笔下,"雪"被赋予多样的审美内涵:或抒写生活之趣;或传达怀乡的怅然;或表现苦难的痛楚;或展现人格之美,呈现哲理思考。这些与古典文学相联系,更多的是对其超越与创新。透过他们笔下的"雪",既可以窥探出文学观念和风格的差异,又可以考察出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展现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9.
走向"现代",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历史的趋向,然而,"现代"的西学起源特点,使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面临持久而艰难的"现代中国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运用经济现代化范式,对此有了初步的求解,然而其延滞后果却给现代化的进一步求解制造了障碍。  相似文献   

20.
"法不溯及既往"是一项重要的法治原则,它不仅是一项约束司法者的法律适用原则,也是约束立法者的立法原则。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究"法不溯及既往"作为立法原则的法哲学基础。"法不溯及既往"的目的在于保护人们的合理可期待的信赖利益;法的安定性追求是通过法律之规范功能所维持的社会秩序之安定状态,"法不溯及既往"是法安定性的具体化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